知某州军州事差遣官名。
职源与沿革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28),已见有上佐官代刺史阙为知州事者(《唐会要》卷68《刺史》上)。唐僖宗时,强悍的藩镇或奏授立功武将为“权知某州军事”、“知某州军州事”(《桂苑笔耕集》卷4《奏杨行敏知庐州军州事》、卷63《授高霸权知江州军州事》)。五代十国时,此差遣已较流行,但未为定制。北宋初建,太祖革藩镇之权,节度使及刺史阙,自朝廷遣文臣为知某州军州事,“以权设之名,为经常之任矣。”(《宋会要·职官》47之1、《日知录》卷9《知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八月,罢节镇领支郡(州),其后文、武臣参为知州事,节度使及刺史不复预州府事遂为定制(《长编》卷18八月、《宋会要·职官》47之1、《云麓漫钞》卷4)。
职掌掌本州军、民之政,举凡户口、赋役、钱谷、狱讼听断之事,绳法以总领之;至于宣布条教,岁时劝课农桑,旌别孝悌,考察郡吏;遇水旱,以法赈济,安集流亡,均负其职(《宋会要·职官》47之12)。景德三年二月三日,定知州兼管内劝农使(《长编》卷62丙子)。
品位❶宋初文臣以京、朝官,武臣以閤门祗候以上充(同上书卷47之1)。 ❷《元祐官品令》,上州知州正六品,中、下州知州从六品(《分纪》卷40《总州牧》)。诸差遣中,知州略次于知府,而在知军、知监之上(《宋会要·职官》97之1)。
编制各州一人(《分纪》卷40《总州牧》)。
简称与别名❶知州事、知州。全称应为知某州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日知录》卷9《知县》:“宋时结衔曰以某官知某府事,以某官知某州事。”《永乐大典》卷14620《吏部》7:“文臣知州资序不拘此令。”《宋会要·职官》47之4:“知田州黄众盈,诏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武骑尉、知州事。”《金石补正》卷83《石鱼题刻一百段·在涪州》:“(大观)二年正月壬戌,朝奉大夫、知涪州军州事庞恭孙。”《合璧后集》卷73《太守》:“太祖开基,……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其后文、武官参为知州军事。” ❷某州。宋人习以官员所任知州之州名,为知州代称。《林和靖诗集》卷3《读黄州诗集》:“纵横吾宋是黄州。”《长编》卷43甲寅:“(刑部郎中、知制诰王禹偁)落职知黄州。” ❸郡守、守、太守。拟汉郡守、太守之称。《宋会要·职官》47之7:“州郡置倅,所以佐郡守之治。”《东轩笔录》卷5:‘太守叶均使人白遣吴生。……(叶均)罢,而以吕嘉问为守。”《曾巩集》卷1《送徐竑著作知康州》:“初佩太守章。”《小说类编》卷1《官职类·今无其官》:“今(宋)谓转运使为部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脱俗,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汉书 ·百官表》上:“郡守、秦官,掌治其郡。……景帝十二年,更名太守。” ❹节镇郡守。节度州之知州别称,即知州所在州有节度军额者。《宋史·礼志》:“诏应节镇郡守得令陛辞,归许登对。”《廿二史考异》卷70:“带镇郡守,谓节度州之知州也。” ❺知郡、守臣。州别称郡,故知州别名知郡;知州或雅称郡守、郡太守,故又有守臣(并包含守土之义)别名。《欧阳文忠公集》卷14《闻颍州通判、国博与知郡、学士唱和颇多,因以奉寄知郡陆经、通判杨褒》。《宋会要·职官》47之62:“通判掌倅贰郡政,……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❻二千石。西汉郡守、太守,东汉州牧(后改为刺史)秩二千石,故宋人或以知州别称二千石。《曾巩集》卷44《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长编》卷36庚寅:“李虚已以得御书印纸,上表献诗。……上甚喜,批纸尾曰:‘吾真得良二千石矣!’赐以五品服。虚己先受诏知荣州,因改知遂州。”《汉书·百官表》上:“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后汉书·百官志》5:“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成帝更为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 ❼刺史。拟汉唐州郡长官刺史之名。《南涧甲乙稿》卷1《题郑舜举蔗庵》:“吾州富佳山,修竹连峻岭。……岂知刺史宅,跬步閟清景。”《长编》卷34壬辰:“且夫今之知州,古之刺史。”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2《满江红·送信州郑舜举被召》:“郑氏于淳熙十二年始守信州。” ❽州牧、牧。宋代州牧有二解,一为正式官名,如雍州牧、冀州牧等九州牧,特授于亲王宗室;另一解则作为知州拟古官称(汉代刺史曾改为州牧),此处则为知州别名。《曾巩集》卷48《徐复传》:“复久游吴,因家杭州。州牧每至,必先加礼。……范仲淹知杭州,数就复访问,甚礼重之。”《司马公文集》卷8《送章伯镇知湖州》:“柳侯还作牧,草树转清辉。” ❾一麾、州麾、拥麾、把麾、建麾、麾节、麾。源于《周礼》“州长建麾”与汉代二千石持“指麾”典故。《龙洲集》卷8《投诚斋》:“欲把江上一麾来。”《潘子真诗话·一麾》:“颜延年《阮始平诗》云:‘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盖谓山涛三荐咸为吏部郎,武帝不能用;苟勗一麾之,即左迁始平太守也。”《宋会要·崇儒》3之44《武学》:“武臣为博士者,多得州麾而去。”《梦溪笔谈》卷4《辩证》:“今人守郡谓之‘建麾’。”《林和靖诗集》卷4《寄上金陵马(亮)右丞三首》:“专席顷尝居宪府,拥麾寻亦别明庭。”《宋史·马亮传》:“入为御史中丞……。明年,改兵部侍郎、知庐州。”《格斋四六》卷2《代通杨筠州诚斋》:“得请于朝,把麾于外。”《玉壶清话》卷3:“胡大监旦知明州,……胡为薛〔映〕曰:‘聊假二千缗,创立鉴湖别墅,鄞麾才罢,便当谢病。’”《宋史·廖刚传》:“子四人,迟、过、遂、遽,仕皆秉麾节。”《演繁露》卷8《州麾》:“《周礼》‘州长建麾’,则州麾自可遵用。汉以来,自人主至二千石,莫不有麾也,则谓太守为‘把麾’,亦自可通也。” ❿使君、史君、五马。用汉太守乘驷马,有功德者加秩中二千石、得乘五马之典故,魏晋间刺史或称“五马”,“使君”即为刺史、太守之尊称。宋人并用之于称知州。《东坡乐府》卷上《西江月》:“公自序云: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孙仲益内简尺牍》卷2《与胡枢密》:“张参趋丹阳道上,五马饯于郊。”《潘子真诗话·五马》:“汉制:太守驷马而已,其有功德加秩中二千石者,乃有右騑,故以五马为太守美称。《罗敷艳歌》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也,柳景元兄弟并为太守,时人语曰:‘柳氏门庭,五马逶迤’,亦原于此。”《诚斋集》卷65《与张严州敬夫书》:“钦夫严州史君直阁友兄。”《宋史·道学传》3《张栻》:“字敬夫,……除直秘阁。久之,刘拱荐于上,除知抚州,未上,改知严州。”《游宦纪闻·跋》:“书中‘使君’作‘史君’,此本可通用。”(11)州家、郡家。《昼帘绪论》3《事上篇》:“令领一邑(县),太守(知州)察之。(县)令谒郡之始,便当禀明史君:某职事不敢不负,而县家苟有不逮,亦乞加体恤之。……夫州家亦欲集事尔。”同前书卷:“县道赋入,自有定数,率是输之郡家。”(12)郡寄。《要录》卷36甲戌:“诏朝散大夫、致仕钱耚令再仕,……可任郡寄也。耚,靖康末,尝除知唐州,挂冠去,至是复起之。”(13)一障。一州之屏障。《齐东野语》卷10:“若陛下误令守一障,臣庶几或可使人。”《宋会要·职官》47之5:“今为郡守者,其视往昔为何如哉?……取一障如挥怀袖。”(14)二天。源自汉刺史过称“二天”的典故。《张仲益内简尺牍》卷5《与常州吴守》:“某虽未即拜趋,而二天所临声光,恍如接矣。”《后汉书·苏章传》:“字孺文。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帝行部按其奸赃,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欢。〔清河〕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15)左符。用唐郡守持左符的典故。《攻媿集》卷38《李大卞知洋州》:“贤牧风流相传,左符不以轻界也。”《野客丛书》28《郡守左符》:“唐故事:以左符给郡守,以右鱼留郡库。每郡守之官,以左鱼合郡库之右鱼。”(16)州将、郡将、提将。宋代知州兼管本州兵马,故又有“一州之将”的别称。《宋史·欧阳澈传》:“州将为选力士荷之以行。”《司马光奏议》卷37《请罢将官札子》:“国朝置总管、钤辖、都监、监押,为将率之官,凡州、县兵马,其长吏未尝不同管辖。盖知州则一州之将。”《挥麈录·余话》卷2:“(保州)郡将武人,而通判戚里子。……郡将、通判皆疽发于背,道人宵遁,守、贰相继告殂。”《曾巩集》卷21《待制王尧臣知单州制》:“敕:提将之符。”(17)专城。《宋会要·职官》47之53:“不历半刺(通判),亦窃专城之寄,不亦太轻且滥乎?”《白居易集》卷17《初着刺史绯、答友人见赠》:“故人安慰善为辞,五十专城道未迟。”《宋史·乐志》3《艳歌罗敷行》:“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18)连帅、师帅、知州帅。带安抚使之知州,有此尊称。《攻媿集》卷36《太府卿辛弃疾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大府连帅之选。”《宋史·辛弃疾传》:“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礼记·王制》:“十国以为连,连有帅。”《孙仲益内简尺牍》卷6《与台守曾郎中》:“公把一麾,为千里师帅。”《朱子年谱》卷4上:“光宗绍熙四年冬十月,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辞。《告词》云:十国为连,师帅是寄。”《栾城集》卷49《代龚谏议谢知青州表》:“臣某言:‘伏奉五月某日敕告:授臣右谏议大夫、知青州军州事兼京东路安抚使。’”(19)侯、假侯。宋之州郡或比作古之诸侯国,以示尊大。依此,则有呼知州为“侯”之雅称。《攻媿集》卷37《胡澄知光州、赵彦珗知容州》:“光山之在淮右,今为保障之区;容管之在广西,旧为经略之所。选侯而往,寄任匪轻。”《林和靖诗集》卷1《送闻义师谒池阳郡守》:“九子寻直界,千兵见假侯。”(20)方伯。都督州、节度州藩镇大州之长吏,或拟称古方伯。《攻媿集》卷40《端明殿学士、知江陵府王蔺资政殿大学士、知潭州》:“惟方伯、连帅之功,首当褒表。”《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21)外任监当。知州贬称。《宋史·刘珏传》:“内路之帅擅作圣旨指挥,行郡之守称为‘外任监当’,此臣下诞慢之开端也。”(22)铃阁、铃下。唐朝别称刺史曰“铃下”、“节下”,源自晋人尊称将帅为“阁下”。宋人引申以喻称知州。《林和靖诗集》卷1《寄解州李学士》:“印厅孤坐琴尊外,铃阁清谈易老中。”《癸亥杂识·前集》之《健啖》:“亟遣铃下老兵往问。”《表异录》卷12:“唐称太守曰节下,又云铃下,又曰第下。”《晋书·羊祜传》:“铃阁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23)分野。古时天的区域划分称分星,在地相应称分野,后文人墨客或以分野喻称太守、知州、知府等。《林和靖诗集》卷4《寄上金陵马右丞三首》:“金陵土著多众赖,分野三回见福星。”《周礼·春官·保章氏》:“封域皆有分星。”《国语·周语》下:“岁(岁星、木星)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宋史·马亮传》:“历知虔、洪二州、江陵府,……又徙江宁府。……知毫州,又迁江宁府。”(24)邦君。以邦国之君,拟称知州。《宋史·杨简传》:“求外补,知温州。……帝遣使至郡讥察。……使者曰:‘邦君之庭,礼有常尊。’”(25)大府。原为帅府州知州尊称,南宋后期已普及于州郡。《宋史·高定子传》:“差知绵州。……败将和彦威……遣邦佐入州。……出彦威符移,有云:‘大府招戢散军,人给米钱若干。’”《攻媿集》卷36《太府卿辛弃疾集英殿修撰、知福州》:“七闽粤区,……听命于大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