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霉菌病chromomycosis系一种皮肤深部感染性真菌病。多因皮肤外伤后接触着色霉菌而感染。一般只发生在1侧小腿的下部和足部,其他部位少见。病变开始为丘疹或结节,逐渐增大,发生溃疡,表面有脓性痂和鳞屑,有臭味,病变处很快呈菜花状、乳头状增殖并逐渐向四周扩展,中央可结痂(结瘢)自愈。本病如阻塞淋巴管可形成橡皮肿。自觉瘙痒,病程缓慢而顽固。分泌物中可查到致病菌。可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着色霉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指由不同的着色真菌侵犯皮肤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但有时可累及内脏。多见于农村劳动者。多发于单侧暴露部位,在外伤处发生丘疹,扩大后形成结节或肿块,破后形成溃疡、流脓,有颗粒状肉芽或结痂,可沿淋巴管扩散形成新的结节,发生于内脏者可因高热死亡。治疗早期可切除、电烙或激光照射。外用10%碘软膏、40%冰醋酸等,内服抗真菌药物。 着色霉菌病 着色霉菌病着色霉菌病是由着色霉菌引起的深部霉菌病,主要侵犯皮肤,少数可累及其它组织和器官。本病遍及世界各地,以热、温带为主。我国1951年在山东首先发现,该省为重要流行区,经调查皮肤型占绝大多数,少数可侵犯内脏。脑型罕见,且多于开颅术或尸解后才被证实。本病分皮肤型和脑型,病原菌也各有异,前者主要由裴氏着色霉菌、疣状着色霉菌等引起。这类病原菌喜腐生于潮湿、腐臭的树木或植物内,常于外伤感染后发病。患者以农村中劳动者为多。损害可向外围扩展,自身接种或沿淋巴管播散。在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情况下,可引起血行播散,累及肾、肝、肺等。脑型主要由班氏分支着色霉菌引起,常无明显诱因,可能先有中耳或鼻旁窦感染,经血流再侵犯脑部。 皮肤型常发生于外伤后,开始为丘疹或小结节,浅红或暗红色,质硬,表面有小颗粒,间有少量分泌物。逐渐发展为疣状、乳头状、肿瘤状大小片,累及一部分或整个上或下肢。损害可愈合成疤,也可继发感染。脓肿溃破后分泌脓液,常伴恶臭。沿淋巴管播散的酷似孢子丝菌病。可因长期慢性炎症、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大片瘢痕疙瘩,阻碍血液和淋巴回流,产生象皮肿。一般不累及淋巴结,也无全身症状。脑型难与脑脓肿区别,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昏睡、视力障碍、精神障碍,脑部脓肿等。少数也可合并肝、肾、肺、骨胳等内脏病变,一般无皮肤病灶,病程缓慢。 霉菌检查可以确诊。皮肤病变组织置玻片上加一滴10~20%氢氧化钾液,覆上盖玻片,镜下可见散在、成簇或呈链状排列的棕褐色厚壁孢子。脑、肾、肝等组织内可见分支、分隔棕色菌丝。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上,室温培养一周左右可见灰黑色菌落生长。 皮肤疣状增生的,表皮内有小脓肿伴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总为结核样结构,其间有散在或成簇圆形棕褐色厚壁孢子。肝、肾、肺等内脏亦可见到由厚壁孢子组成的结核样结构。脑内为局限或多发性脓肿,部分病例合并脑膜损害,除见厚壁孢子外,尚可见棕色分支、分隔菌丝。 对慢性感染性皮损或原因不明的脑部占位性病变和肝、肾等损害,应作常规霉菌检查,活组织应置于生理盐水中送检,以免漏诊。皮肤型应与下列皮病鉴别: 疣状皮肤结核的炎症较轻,真皮内有结核结构;麻风有浅感觉障碍和外周神经粗大。二者均查不到霉菌。 农村中特别在有腐烂树木环境下劳动时对创口应认真处理。不滥用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最彻底的疗法是在早期将局部损害完整地切除,酌情可选用电灼或激光疗法。局部可注射两性霉素B。损害广泛者可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5-氟胞嘧啶口服,其他如碘化物,维生素D2等可配合内用。 ☚ 孢子丝菌病 隐球菌病 ☛
着色霉菌病 着色霉菌病着色霉菌病系裴氏着色霉菌、紧密着色霉菌等含有色素真菌所致的疾病。病变以皮肤和皮下组织为主,血行播散波及脏器者少见。皮肤损害多见于肢体,初为丘疹或小结节,逐渐发展成疣状、菜花状、片块状或肿瘤状。有些病例有表面溃疡和流脓,最后结疤或经久不愈。 皮肤着色霉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有裴氏着色霉菌、紧密着色霉菌、皮炎着色霉菌、疣状着色霉菌和卡氏分枝着色霉菌。脑型着色霉菌病较为少见,其致病菌为裴氏着色霉菌、皮炎着色霉菌和毛样分枝着色霉菌等,后者仅产生神经系统感染而无皮肤损害。 着色霉菌在组织中呈成群的厚壁、球形、深棕色孢子,直径为6~12μm,通过均等分裂繁殖,而不出芽。在沙保琼脂培养基上,置37℃及室温中1~3周可见菌落生长。菌落呈灰绿、暗棕或黑色,表面有绒毛样空气菌丝,营养菌丝也较繁盛,边缘成环状。镜检可看到树枝型、剑顶型或(和)花瓶型分生孢子。根据菌落形态和分子孢子类型可鉴别各种着色霉菌。 本病散发流行于世界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乡村较为多见。我国于1951年始发现本病,山东等地区的发病率高达0.35‰。男性成年人居多,80%以上患者有赤脚、从事农业劳动史。 皮肤型着色霉菌病的病原体分布于潮湿土壤或腐败植物中,通过皮肤损伤而感染发病。脑型着色霉菌病常无明确诱因,可能病原菌先侵入创伤皮肤或呼吸道,形成隐伏病灶;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经血扩散到脑部。 病理检查表皮有假上皮细胞瘤样增生,真皮有巨细胞、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等形成的感染性肉芽肿。可见到中性粒细胞,伴小脓肿形成。脑型在脑实质中形成局限或多发性脓肿,部分病人伴脑膜病变。病变区除见厚壁孢子外,尚可见棕褐色分枝、分隔菌丝。 皮肤型着色霉菌病最常见于小腿及足部,病变最初为微痒的淡红色丘疹或小结节,逐渐向近端蔓延,并发展成疣状、菜花状、肿瘤状或片块状,覆有鳞屑性痂,可有少量脓液渗出,最后愈合结疤,亦有经久不愈者。部分结节型病例的皮损可沿淋巴管播散,结节排列成条状,颇似孢子丝菌病。下肢可因本病病变和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结缔组织增生和疤痕形成导致淋巴管阻塞,出现象皮肿,关节强直和畸形。骨胳X线检查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血行播散甚少见,其皮损为全身迅速出现的褐色、菜花样结节;累及其他脏器者罕见。本病病程漫长,可达数十年。由于皮肤损害无痛,亦无全身症状,病人一般情况良好,因此医治多较晚。 脑型着色霉菌病为少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脑脓肿,少数伴脑膜炎。单纯脑膜炎病变虽有报道,但极为罕见,此型一般无皮肤病灶。 皮肤组织或渗出液制成的氢氧化钾涂片可见成群厚壁孢子;培养生长缓慢,可出现菌丝丰富的菌落,镜检有分隔的、棕色细直菌丝和各类型的分生孢子。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见表皮有假上皮细胞瘤样增生,真皮上有感染性肉芽肿,成群的或单个典型孢子位于巨细胞内、脓肿内或游离于组织中。血清免疫反应无诊断价值。 皮肤着色霉菌病应与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雅司、三期梅毒等作鉴别。病变长期不愈者可能与足分支菌病相混淆,但本病一般无窦道、颗粒和骨胳病变。 早期局限的皮肤损害可行手术切除。对慢性广泛的皮肤损害,则需药物治疗。碘化物无效。皮损局部应用两性霉素B虽略有效,但药物刺激性大,病人难以耐受。着色霉菌病的致病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度一般为40μg/ml,静脉滴注常规剂量的两性霉素B难以达到该有效血浓度,故应用价值不大。有人报告口服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每日2g,有一定疗效;疗程宜长,至皮肤损害缩小为止。近来有人报告应用5-氟胞嘧啶治疗慢性皮肤着色霉菌病有显著疗效,可作为首选药物; 疗程需长,至皮肤损害痊愈为止。复发非罕见,再次应用5-氟胞嘧啶时,一般无效。脑型着色霉菌病预后甚差,可试用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联合疗法。脑脓肿则需外科切除。 ☚ 足分支菌病 孢子丝菌病 ☛ 0001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