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人口过剩
在整个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在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就下降。必然出现两种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迅速增加。结果,必然形成大量失业人口,即相对过剩人口。
这种过剩人口是相对的,即对资本价值增值的需要来说,他们成了“多余”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作为雇佣工人,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工人被吸收或被排除生产过程,完全取决于资本增值的需要。资本积累所造成的失业人口,并不是社会生产的发展绝对不需要这些劳动力,而是由于他们不能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过剩人口的根源,不是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社会生产所能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期有增有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增长率很低,有的接近于零,有的国家人口甚至在减少。在此期间,消费资料的生产都有较多的增长。但是,失业人口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有时还有明显增加。可见相对过剩人口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产物,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以至于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是因为: (1)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周期性的,从高涨到危机,再从危机到高涨。在危机期间,生产缩减,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被抛进失业大军。而当生产走向高涨时,生产急剧扩大,需要吸收大量工人,人口自然增长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失业人口的存在则可以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相对过剩人口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业后备军。(2)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资本家可以借此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提高他们的劳动强度,从而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基本上有三种:
第一种是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在城市时而被解雇、时而被雇用的那种过剩人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在竞争中经常有一些企业减产、倒闭; 由于采用新技术也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就会使一部分工人失业。当一些部门受到利润的刺激而扩大生产时,他们又不同程度地被雇用。
第二种是潜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农村的失业人口。这部分过剩人口所以是潜在的,因为他们往往还保留着一小块土地,形式上没有失业,但靠那一小块土地难以维持生活,时刻等待补充城市工人或农业工人的队伍。
第三种是停滞的过剩人口。这是指那些职业极不固定、从事家务劳动和打短工的劳动者。这些人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工作时间最长,劳动条件最恶劣,工资水平最低。此外,处在相对过剩人口最底层的,还有那些失去工作再也不能就业的人们,如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各种被迫流浪和堕落的人等等。
上述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并不是所有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同样地普遍存在。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或历史时期不同,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国家农业已经现代化,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已基本实现,就不存在潜在的过剩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经常存在结构性失业人口,即由于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一些工人不能适应工作要求而被抛到失业队伍中。
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使无产阶级生活状况恶化,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削弱工人的反抗,资产阶级政府经常宣布要“实现充分就业”。实际上,失业人口是资本所需劳动力的产业后备军,也是加强对在业工人剥削的一个条件,资产阶级政府不会也不可能真正地消灭失业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问题普遍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