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见“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系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兴奋后,兴奋性发生变化的一个时期。细胞受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在复极过程中,继有效不应期后,出现相对不应期。此时期,细胞兴奋时失活的离子通道逐渐复活,阈上刺激可引起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此时期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由于离子通道的活性尚未恢复正常,此期内细胞受较强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时间及幅度均较正常为短,不应期也较短。 相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从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终止到复极化大部分完成(膜内电位约达-80mV)的期间内,较强的刺激可以使膜去极化而发生动作电位或可传导的兴奋,此期间称为相对不应期,此时膜的快钠通道已能激活,但由于复极化尚未完全,跨膜电位较小,故其动作电位的0期去极化的速度均较正常为低,兴奋传导减慢;同时,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也较短,不应期亦较短,故易发生传导阻滞和兴奋折返,导致心律失常。心室肌的相对不应期相当于心电图T波波峰到T波终末的时限。 ☚ 生理性绝对不应期 电收缩时间 ☛ 相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不应期的一种。出现在绝对不应期之后,历时约3毫秒。在此期间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仍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这时需要用超过正常阈值强度的刺激才能引起组织的兴奋。 ☚ 绝对不应期 超常期 ☛ 00003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