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移植
将一块单纯皮肤,或还包括皮下脂肪组织的皮肤,用于自体不同部位间,或同种、异种不同个体间的移植,称为皮肤移植,简称植皮。供皮的部位称为供皮区,受皮的部位称为受皮区。
皮肤是包覆体表的重要组织,也可视为人体的器官之一。许多复杂生理机能的维护,体表器官外形与功能的保持,均有赖于皮肤结构的完整。在整形外科中,畸形和缺损的修复或再造,多需借助于植皮。大面积严重烧伤的早期抢救,植皮是消除创面,挽救伤员生命和预防发生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关键性有力措施之一。
植皮,因移植的皮肤所包含的组织成分的不同,分为皮片和皮瓣两大类。皮片,只包含表皮和不同厚度的真皮。皮瓣,除皮肤的全层外,还包括较厚的皮下脂肪组织。根据治疗的需要,有时将皮瓣卷合缝成圆柱状,特称为皮管。
植皮,因所采用的移植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游离皮肤移植和有蒂皮肤移植两大类。皮片均采用游离移植法。皮瓣,过去都采取有蒂移植法,随着显微外科的进展,出现将皮瓣的供血血管与受皮部位的相应血管相接合的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法。
植皮,因皮肤来源的不同,分为自体植皮、同种植皮、异种植皮。
自体植皮 无论游离移植、有蒂移植或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都在整形外科临床实践中广为应用。
同种植皮 仅限于皮片移植。同种属间的皮片移植,除同卵孪生间的移植外,只能短时间成活。移植后,早期虽能与受皮创面间建立血液循环,与自体植皮相似,但数日后即发生排斥反应,表现为皮肤肿胀,色泽渐转紫暗,形成痂皮脱落,或逐渐溶解消失。显微镜下观察,主要变化为组织间质水肿,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内血液瘀积,血管破裂,红细胞向组织间隙外溢。当受体已有对抗供体皮肤移植抗原的相应抗体时,则发生超急排斥,移植皮肤根本不能与受皮创面间建立血液循环,皮色苍白,称为白色皮片。
同种植皮,在动物实验采用免疫抑制措施的条件下,可以成活较长时间。受体周围皮肤的表皮细胞可向移植皮片的真皮层上方延伸,取代其脱落的表皮。移植皮片的真皮,可在受皮创面上存留较长时间,以后逐渐为结缔组织所包裹和取代,在此过程中,局部可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
同种植皮目前虽不能长期永久存活,但取其可以短期成活的性质,于抢救大面积深度烧伤时,为争取早日完全封闭创面,度过危机,解决自体皮源不足的困难,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使用时,可完全采用同种皮,也可采取同种皮与自体皮混合嵌植或间植的方法。嵌植是将同种皮制成网状后移植,再用小块自体皮嵌植于网眼内。间植系将同种皮和自体皮都切成窄条状相间移植。此外,烧伤自然脱痂后,创面较广,但尚有未全脱尽的坏死组织或感染较为严重,不符合自体植皮所要求的条件时,也可先植同种皮暂将创面覆盖,以减少渗出,有利改善周身状况,控制感染,为移植自体皮提高其存活率创造条件。在临床后期修复手术中,仅需短时覆盖的皮肤缺损,也可行同种植皮,可以减轻患者的手术负担,减少自体皮的消耗。
同种皮的来源,大都取自新生死婴或死后不久的尸体。凡无皮肤病损,且非死于传染病或恶性肿瘤的均可适用。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或用鼓式切皮机直接切取皮片,或沿深筋膜表面将包括皮下组织的皮肤快速剥下,然后用鼓式切皮机削除皮下组织。所得大张同种皮片,可即用以移植,也可贮存备用。
异种植皮 亦仅限于皮片移植。实验研究证明,异种皮片于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和类型,因供体与受体种属差异的程度而不同。种属差异大,如豚鼠与小鼠间的移植,皮片与受皮创面间不能建立血液循环,肉眼观察呈苍白色,镜下见组织变性坏死。种属差异小,如大鼠与小鼠间的移植,早期经过与同种移植类似,可以初步成活,数日后,皮片开始肿胀,色转紫暗,表皮溶解,皮片逐渐坏死。镜下见血管扩张破裂,红细胞外溢,单核细胞浸润,表皮溶解,组织变性以至坏死。
异种植皮主要应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时,自体皮不足,且同种皮皮源无着的情况下,作为生物性敷料暂时封闭创面。异种皮多自成猪或仔猪,偶自胎牛或鸡等动物切取。一般均即刻移植,间或贮存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