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百川书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百川书志

 《百川书志》是一部明代私家藏书目录。明高儒编撰。成书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 。最早有罗镜泉钞本,后长期以抄本流传,1915年长沙叶德辉有刊本,1919年叶氏刊印的《观古堂书目丛刻》收入此书。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以《观古堂书目丛刻》本为底本、参照翟凤起旧抄本点校出版铅印本,与明周弘祖《古今书刻》合订,此本较为通行。
 高儒,字子醇,号百川子,明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嘉靖时期的武官。在明代武人中喜爱文学、富有藏书的有两人:一是写《毛诗古音考》和《屈宋古音义》的陈第,二是高儒。高儒曾承师文武双全的折桂,因而受其影响很深,他自己曾说:“书无目,犹兵无统驭,政无教令,聚散无稽矣。”因此用6年多的时间,仿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之法,将所藏之书数千种,编成《百川书志》。另外,他还曾集汉代古诗一卷,自称“前无此集,予恐湮没,搜摭诸诗”。
 《百川书志》全书20卷,约13万字,共收书2130余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排列,四部之下,又细分为93门:卷1至3经部分易、书、诗、礼、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经总、仪注、小学、道学、乐、蒙求16类,收书237种;卷4至6史部分正史、编年、起居注、杂史、史钞、故事、御记、史评、传记、职官、地理、法令、时令、目录、姓谱、史咏、谱牒、文史、野史、外史、小史21类,收书338种;卷7至11子部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兵家、小说家、德行家、崇正家、政教家、隐家、格物家、翰墨家、农家、医家、卫生术、房中术、卜筮家、历数家、五行家、阴阳家、占梦术、刑法家、神仙家、佛家、杂艺术、子钞、类书30类,收书569种;卷12至20集部分秦汉六朝文、唐文、宋文、元文、圣朝御制文、睿制文、名臣文、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诗、元诗、圣朝御制诗集、睿制诗集、名臣诗集、诏制、奏议、启扎、对偶、歌词、词曲、文史、总集、别集、唱和、纪迹、杂集26类,收书986种。
 该书著录各书,仿宋人晁公武之法,除著明书名、卷册数、著者、版本外,绝大部分书写有简明提要。如卷7子部·杂家《困学纪闻》条下记载:“二十卷。宋礼部尚书浚仪厚斋王应麟著。盖九经、诸子之旨趣,史传制度名物之详,及诗文议论,当后学者,各以类聚。考订评论,皆出己意,发前人之未发,辞理明达,该邃渊综,非读书万卷,何以能之?凡二十五门。”再如卷11子部·类书《书言故事》条下记载:“十卷。宋庐陵胡继宗编。靡类不载,靡物不备,靡事不周,靡书不引,足充学者之胸襟,但惜其断章取义,不能脉络贯通,虽小注之,终遗恨耳,凡二百余类。”
 该书破陈旧的规范,将封建士大夫阶级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演义、传奇编入史部的野史、外史、小史之中,此为本书之一大特色。这些书籍成为今天研究金、元、明文学的重要资料。如卷6史部·野史类《三国志通俗演义》条下记载:“二百零四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又《忠义水浒传》条下记载:“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宋江三十六人之事,并从副百有八人。当世尚之,周草窗《癸辛杂志》中,具百八人混名。”
 另外,该书在史部习见的14类之外,增“御记”于“故事”之后,“姓谱”于“目录”之后,新创“史咏”、“文史”、“野史”、“外史”、“小史”等类,每类收录的书也不相同,其他经、子、集各部的类目亦有所扩展。这在图书分类史上是一个创新。由于该书著录图书的范围较前更为广泛,分类方法上亦有所创新,因此在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百川书志

百川书志

私家藏书目录。明高儒撰。高儒(生卒年不详),字子醇,自号百川子。涿州(今属河北)人。藏书家、目录学家。他幼承庭训,性禀师尊,后以祖荫当了武官,但素喜文翰,爱好诗文,并嗜搜罗图书。为了慰父自励,他化了六年功夫整理编次藏书,三易其稿,仿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之例于嘉靖十九年(1540)编成《百川书志》二十卷,共计收书二千一百十二种,一万余卷。
在分类上,《百川书志》分图书为四部九十三门,是明代少数沿用四分法的目录之一。与以往各种书目相比,它在具体类目的设置排列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经部分为十六门,比以往诸目新增大学、中庸、道学、蒙求诸门。史部分为二十一门,除习见的十四类之外,增“御记”于“故事”之后,“姓谱”于“目录”之后,新创史咏、文史、野史、外史、小史五门。在野史、外史、小史三门中著录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以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演义、传奇等类作品。子部分为三十门,新增德行、崇正、政教、隐、格物、翰墨、卫生术、占梦术诸门。集部分为二十六门,大都为新增类目,都系原有各类内容的分合。
在著录和揭示图书内容上,《百川书志》于每书之下依次著录卷数、撰人、谥号、官阶、科第、籍贯、别号、字,并有对书籍版本的记载。在所收二千一百十二种图书中,共编写提要九百六十四篇,几及一半,其中大多为今书。内容包括介绍撰人生平、使用价值、校勘得失、图书内容、著述缘起及掌故等,都是高儒研读原著以后的心得体会。
《百川书志》是明代一部重要的书目。它类目下分的详明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依四部分类的书目。作者在史部,而不在集部著录了大量的通俗文艺作品表明了他对这些书分类的独特看法。这些通俗文艺作品的著录是今日研究金、元、明文学的重要材料,《百川书志》因而也成为研究古代通俗文艺作品之必备书目。作者在认为需要编写题要的书籍之后能根据自己的见识撰写题要,使之具有较高参考价值,成为明代一部较重要的提要书目。然而由于书目分类存在不当之处,著录项目也有缺陷,历为学者所讥议。清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论其:“以道学编入经志、以传奇为外史、琐语为小史,俱编入史志,可乎?儒家外,别分从行、崇正二家,亦太丛杂不伦矣。”
书目撰成后,一直未刊行,自明至清,仅有抄本流行。较著名的有清初朱彝尊所抄之“朱抄本”,后为民国叶德辉所得。另有一不同源流的无名精抄本,为民国缪荃孙收藏。1913年,叶德辉取朱抄本校勘缪藏本的得失,补全缪藏本之脱误,遂于1915年产生了“叶校抄本”。同年,将之付梓,产生了初刻本。1919年,叶德辉又把这个刻本重编成《观古堂书目丛刻》本。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用今人瞿凤起所藏旧抄本订正《观古堂书目丛刻》本大量错脱,并加句读后排成的铅印本,成为目前最好的本子。

☚ 澹生堂藏书约   读书敏求记 ☛

百川书志

二十卷。明高儒撰。高儒,字子醇,自号百川子,籍涿州 (今河北涿县)。虽为武将,却素喜读书习文,亦好藏聚,与福建陈第 (1541—1617)皆为名重一时的藏书大家,且在藏书质量上尤胜一筹。此目仿照宋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于嘉靖十九年(1540)以所藏图书二千多种编辑而成。按四部编排,分经志: 易、书、诗、礼、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总经、仪注、小学、道学、乐、蒙求;史志:正史、编年、起居注、杂史、史钞、故事、御记、史评、传记、职官、地理、法令、时令、目录、姓谱、史咏、谱牒、文史、野史、外史、小史; 子志: 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兵、小说、德行、崇正、政教、隐、格物、翰墨、农、医、卫生、房中、占筮、历数、五行、阴阳、占梦、刑法、神仙、佛、杂艺、子钞、类书;集志:秦汉六朝文、唐文、宋文、元文、圣朝御制文、睿制文集、名臣文集、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诗、元诗、圣朝御制诗集、睿制诗集、名臣诗集、诏制、章奏、启札、对偶、歌词、词曲、文史、总集、别集、唱和、纪迹、杂集,举凡共九十三门。所收录的图书大多撰有题解,或叙撰人,或记篇数、使用价值,或注校勘得失、图书内容。该目的排列对传统四部的分类体系有所突破,在野史、外史、小史中著录演义、传奇、戏曲诸书,成为研究金元明古典文学的珍贵资料。有静嘉堂文库藏吴翌凤旧藏旧钞本、清钞本、《观古堂书目》丛刻本、1959年古典文学出版社铅印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