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科学xiandai guanli kexue
19世纪末以来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一系列管理理论。它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的所谓“古典管理理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以及美国人古利克和英国人厄威克。泰罗的理论被称为“科学管理”,他通过试验研究制定了标准的操作方法,并以这种方法对全体工人进行操作训练,据此制定了较高的工作定额。为鼓励工人完成工作定额,应实行有差别的、刺激性的工资制度。法约尔的理论以组织整体的管理为对象,提出经营管理的6种职能活动和14条原则。6种职能是:技术活动、财务活动、商业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14条原则是:分工;权限与责任;纪律;命令的统一性;指挥的统一性;个别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主张,一个合理运行的组织必须按这样的规则安排;把全部活动划分为各种基本作业,作为公务分配给组织中的各成员。各种公职和职务是按等级原则组织起来的,每一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一个严密的指挥等级体系。组织中人员的任用要根据职务的要求通过考试来挑选。管理人员必须遵守科学制定的规章制度。他们享有明文规定的固定薪金和待遇。组织成员内部的人际关系以理性为基础。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
第二阶段是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的理论。这一派理论的核心是将人作为全部管理工作的焦点来加以研究,认为人不是被动的,是受一定动机支配的,应通过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领导和员工关系)。改善领导行为,加强团体训练,就可能提高工作效率。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有:美国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人类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罗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卢因的“团体力学”理论、布雷福德的“敏感性训练”说、坦南鲍姆和施米特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法”等。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巨大发展需要的一系列理论学派。这些理论学派总的特点是强调管理的系统性和技术化以及决策的重要性及其科学的方法体系。这些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巴纳德为首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和马奇为首的“决策理论学派”、罗森茨威克和卡斯特等人为首的“系统管理学派”、德鲁克为首的“经验主义学派”、伯法为首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及权变理论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