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志
教育制度类书。又名《白鹿洞书院志》。十九卷。明郑廷鹄撰。郑廷鹄(?—1563),字元侍。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改礼部。擢吏科给事中。历江西提学副使,仕至右参政。致仕归,筑石湖精舍,读书其中。
《白鹿洞志》编纂兼采鲁铎旧志、李梦阳新志,可因者一遵其旧,可并者并附条下,可增者增之。
卷一,山川。记载书院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有此溪山然后文物兴焉,此书院所自始也。”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今属江西九江),“其地则南康府星子县清泉乡也,去县北十五里而近洞”。
卷二,书院沿革。唐德宗贞元(785—804)中,洛阳(今属河南)人李渤与其兄李涉隐居读书于此,曾养白鹿以自娱,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唐穆宗长庆(821—824)中,李渤出为江州(今江西九江等地)刺史,就其地创为台榭,引流栽花,遂以“白鹿”名洞。南唐昇元四年(940),朝廷在此建学置田,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号曰“庐山国学”。宋初拓之,始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齐名天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应知州周述之请,赐国子监印本《九经》,并官其洞主明起为褒信县主簿。七年(982),置南康军,白鹿洞遂属南康星子县,书院渐废。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敕有司重加修缮。大中祥符(1008—1016)初,直史馆孙冕请归老于洞,诏许之,未至而卒。宋仁宗皇祐(1049—1053)中,孙冕之子,礼部郎中孙琛承父志起馆洞旁,以教子弟并四方来学者,并给廪饩,匾曰“白鹿洞书堂”。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朱熹来知南康,题请重建书院,于是洞学复兴。后又置洞学田以赡生徒,并疏请敕额及书籍,列圣贤为学次第以示学者。一时名儒如陆九渊等皆来讲学。其后屡有增建。元末战乱,书院毁于兵,洞学田亦废为荒地。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瞿溥福为南康守,兴复之。成化(1465—1487)间,提学佥事李龄增廓之,置学田、祠器、书籍,聘胡居仁主洞事。嗣后御史陈铨、唐龙、提学佥事苏葵,副使邵宝、蔡清、李梦阳相继振起之。此书载白鹿洞书院沿革迄于此。
卷三,名贤。凡五十八人。唐三人,李涉、李渤、颜翊。五代四人,李善道、朱弼、伍乔、江为。宋三十四人,杨徽之、刘式、刘元亨、周述、蒯鳌、明起、段鹄、孙琛、刘涣、陈瓘、刘恕、朱熹、周敦颐、陆子静、刘清之、林择之、蔡沈、黄幹、吕炎、吕寿、胡泳、李燔、黄灏、彭方、周耜、彭蠡、冯椅、张洽、陈宓、钱闻诗、朱端章、黄桂、刘传汉、陈合。元四人,黄异、陈元酉、熊升、崔翼之。明朝十三人,王畿、翟溥福、李龄、胡居仁、苏葵、陈铨、邵宝、蔡清、刘定昌、李梦阳、唐龙、蔡宗兖、奏起。
卷四,洞祠。“洞学有祠,为释菜设也。释菜,礼之最质者。”“释菜”之礼的陈设、祭品、仪注、祝文皆有规定。另有“释奠”之礼、“行香”之礼。本志还载有“忠节祠”祭礼、“先贤祠”祭礼,并附“岁办”。
卷五,洞规(上)。载有朱熹《白鹿洞书院条规》,对教育方针、目标、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一洞规在中国书院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到白鹿洞本身的教育活动,而且垂范后世,成为南宋以后各代书院的统一教规。还载有明胡居仁《续白鹿洞学规》和高贲亨《洞学十戒》。
卷六,洞规(下)。载有讲义、诸跋议。比较著名的有陆九渊《白鹿洞书堂讲义》,朱熹《跋象山先生书堂讲义后》,胡居仁《白鹿洞讲义》,湛若水《心性图说石刻》、《四勿总箴石刻》、《心性总箴二图说》,御史吴遵《白鹿洞示诸生讲义》,郎中王畿《白鹿洞续讲》、王畿《致知难易解》和《洞主陈汝简《请改礼圣殿及礼圣门议》(凡四条)等等。
卷七,洞牒(上)。集当时榜状诸牒,分述书院始事。
卷八,洞牒(下)。分述书院终事。
卷九至卷十五,文翰。内容为“记文”、“序文”、“书启”、“奏疏”、“铭”、“祭文”、“祀神辞”、“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文翰”在本志中占有极大篇幅,其中许多材料对于研究本洞具体的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教学内容大抵以经史及名人著作为主。又如明成化以前大抵以讲会为主,明成化以后,白鹿洞服从提学官统一管理,兼考课与讲会,已明显带有官学化倾向。另外,学生的来源和教师的设置及职责等,“文翰”中均有反映。
卷十六,经籍。其储书经史子集皆有,经部含有《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大明律》等,子部多为著名理学家之著作,集部多文论、文章汇编之书。由此亦可见明代的官学教育已渗透到白鹿洞书院的教学内容中。
卷十七至卷十八,洞学田上、下。洞学田是本洞的主要经费来源,始置于朱熹,其后至明嘉靖年间陆续有增置,分布于星子、都昌、建昌、新建四县,共有二千四百来亩。其收入供书院修葺祠宇、春秋祭祀及师生廪给诸用。
卷十九,外志。以年代为序辑录一些通俗诗文,与以上各卷互相发明。
史料迄于明嘉靖年间,由于鲁、李二志今不可见,故此志之存,对考证嘉靖以前白鹿洞书院的发展情况及部分地保存鲁、李二志的大貌,都具有一定价值。
有明嘉靖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