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潼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潼关 潼关关名。古桃林塞,东汉置潼关,因潼水而名。西薄华山,南临商岭,北距黄河,东接桃林。为秦、晋、豫三省要冲,历代皆为军事要地。故址在今陕西潼关县北。 ☚ 治书侍御史 河西 ☛ 潼关(清)王士禛
【题解】 此诗前四句写潼关地理形势,后四句咏史兼慨叹时事。 【作者】 王士禛,清代诗人,生平见前北京《碧云寺》诗。 【注释】 ①潼津:即潼关。嵯峨:山势高峻貌。②百二:《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谓秦地险要,其军队可以以二敌百,或曰可敌两倍的敌人。后世因称高险之地为“百二”。潼关是秦之要塞,故以“百二”称之。③古时以为太华山将天下山水分为两戒。戒:同界。太华,,即华山。④北折走黄河: 《水经注》云: “黄河自龙门南下,至潼关折而东流。”⑤“复隍”两句说,潼关虽险,但历史上真能固守的却不多。复隍,城外无水的护城壕。熊罴,指将士。弃甲,指败阵。犀兕:指犀兕皮制的甲和盾。⑥尽禾黍:遍种黍稷。此句暗用《诗经·黍离》典。⑦雁门司马:指明末的孙传庭。孙是雁门人,崇祯十五年(1642)以兵部右侍郎督师陕西,抗击李自成的起义军,十六年升兵部尚书,后守潼关,被李自成击破,战死。司马,兵部尚书的古称。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2〕,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3〕,山入潼关不解平〔4〕。 〔1〕这首诗写于作者十八岁时。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谭嗣同(公元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激进派。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同时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在文学上也是一个革新者,主张散文通俗化,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风格豪迈、雄健。 有《谭嗣同全集》。 〔2〕终古:从古到今。 〔3〕“河流”句:黄河奔流在广阔的原野上还嫌受束缚。 河,指黄河。 〔4〕“山入”句:意谓潼关以西山势更加起伏不平。 不解平,不知什么是平坦。 这首诗是作者早年从湖南赴兰州省亲途经潼关时所作。 诗中描写了潼关一带雄伟壮丽的自然景物。 作者用江河横流大野表现自己冲决封建网罗的时代精神,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最后一句暗喻世途之崎岖艰险。 整首诗颇富雄健的气势。 潼关在陕西省渭源县东境。古为桃林塞,东汉时设潼关。地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唐代守卫长安的门户。关城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险要。故址今为三门峡水库所淹没。唐代诗人杜甫《潼关吏》,即指此。 潼关tóng guān〖名词〗 潼关关隘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南。杜甫《北征》:“~百万师,往者散何卒!”(卒:同“猝”,仓促。) 潼关为关中四塞之一,陕西的东大门。在今潼关县港口。东汉末年设置,关城在今港口东南杨家庄附近。因濒临潼水而得名。也有人认为黄河在此向南奔流,潼击关山,故名潼关。汉潼关设在黄土原上,北临黄河,必须沿黄河攀援依傍绝涧的黄巷坂,方可登临原上关城。隋代潼关向南迁移4里左右,在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修筑两座关城,南北夹道并立。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将潼关北迁到原下。唐以后历代守备崤函之道,都是在唐潼关城址基础上修建拓展,关城再未移动。潼关一名也沿袭至今。此关为陕、晋、豫三省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均在此设重兵防守。 潼关 潼关古代中原西通关中的重要关隘。位于今陕西潼关县港口东南。《元和郡县图志》认为即古桃林塞。东汉末设关。当时关城在黄土塬上。隋代关城南移数里,建南北两关城。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关城北迁塬下,约当今旧潼关城城址。唐杜甫《潼关吏》以“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来描绘潼关的险要。张祜《入潼关》则描述了它的历史地位。历经宋、元、明、清乃至民国的修葺,关城保存基本完好。周长约5公里,北、西与东北为版筑土墙,外包青砖,高16米,宽8米; 南与东南顺山势削成垛口,高达30米。开六门,另有南北二水门。1960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县治迁移,城砖拆除净尽,仅留残破土垣。 ☚ 函谷关 风陵渡 ☛ 潼关 潼关宋元间汪元量的七言律诗: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至元二十三年(1286)汪元量奉忽必烈之命代祀华山时路经潼关所作。诗人由于国家败亡,心情十分压抑,昏昏然信马度过了潼关,秋天的景象显得十分荒凉,桃林塞外秋风萧瑟,使人联想到大沙漠中象鬼魂哀号似的凄厉寒风。桃林塞在潼关东,《山海经》载: 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后以其地为桃林塞。 ☚ 真理的入门 太华峰 ☛ 潼关 潼关古代中原西通关中的重要关隘。位于今陕西潼关县港口东南。《元和郡县图志》认为即古桃林塞。东汉末设关。当时关城在黄土塬上。隋代关城南移数里,建南北两关城。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关城北迁塬下,约当今旧潼关城城址。唐杜甫《潼关吏》以“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来描绘潼关的险要。张祜《入潼关》则描述了它的历史地位。历经宋、元、明、清乃至民国的修葺,关城保存基本完好。周长约5公里,北、西与东北为版筑土墙,外包青砖,高16米,宽8米; 南与东南顺山势削成垛口,高达30米。开六门,另有南北二水门。1960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县治迁移,城砖拆除净尽,仅留残破土垣。 ☚ 函谷关 风陵渡 ☛ 潼关 潼关宋元间汪元量的七言律诗: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至元二十三年(1286)汪元量奉忽必烈之命代祀华山时路经潼关所作。诗人由于国家败亡,心情十分压抑,昏昏然信马度过了潼关,秋天的景象显得十分荒凉,桃林塞外秋风萧瑟,使人联想到大沙漠中象鬼魂哀号似的凄厉寒风。桃林塞在潼关东,《山海经》载: 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后以其地为桃林塞。 ☚ 真理的入门 太华峰 ☛ 潼关 潼关古时名城。在今陕西潼关县东北。其北临黄河,西临潼水,自古以来为军事要冲。汉初建塞国,后废。后汉建安中始置潼关。唐天授二年(691年)置潼津县,后废。明洪武九年 (1376年) 置潼关卫,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潼关县,乾隆十二年(1747年)升为潼关厅。唐时筑关城,宋时拓建,明时重修,城周十一里余,设六座城门,东曰迎恩、西曰怀远、北曰镇河、小北门曰拱极、南曰凤翔、上南门曰麟游。清雍正二年又在关城西三里修筑满城,周三里余,设东、西二门。今存部分城墙遗迹。 ☚ 西安 韩城 ☛ 潼关 潼关古关名。在陕西华阴永丰仓东四里,过永丰仓即至潼关,也在同州至河东道上的黄河沿岸南面。潘岳《西征赋》云“溯黄巷以济潼也。……幽谷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唐玄宗开元年间,潼关为在京畿道四周所设的六个“上关”之一,是唐代第一大驿路的锁钥。潼关置潼关驿,因驿所位于关西,又称关西驿。潼关南三十里有禁谷,为僻道,兵家常因以出奇制胜。黄巢攻潼关,“官军但守潼关,不防禁谷”。“尚让……由禁谷而入,夹攻潼关,官军大溃。禁谷之为洛南界。沿谷水北行,登潼关南原,复折而西,可越过潼关达华阳县境。潼关东行五里至黄巷坂,南依高山,北临大河,岸高道狭,车不能并行。易守难攻,历代兵家欲进据关中,多绕向潼以北偷渡。从黄巷坂东南行二十五里至阌乡县(县东南有盘豆驿),入虢州境。再东,经湖城、陕州至东都洛阳。唐代前,为供皇帝在东去洛阳途中住宿享乐,沿途广置行宫:昭应县(今陕西临潼)南有华清宫;渭南县西有游龙宫;郑县东北有神台宫;华阴县西有琼岳宫、县东有金城宫。入虢州境后,阌乡县有轩游宫,湖城县有上阳宫,灵宝县有桃源宫;陕州有陕城宫……。行宫相接是潼关道上的特色。 ☚ 剑门关 散关 ☛ 潼关 潼关Tongguan中国古代洛阳、长安间重要关口和县名。在陕西省东部、渭河下游,陇海铁路沿线,邻接河南、山西二省。古关口故址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10公里,黄河大曲部东端南岸。它古为桃林塞地,东汉末设置,原称冲关。后以关西有潼水,改名潼关。隋置都尉,大业七年(611年)关址西北移2公里。唐置潼津县,天授二年(691年)再北移黄河岸边。宋置镇潼军。明置守御千户所,后改潼关卫。清置潼关厅。辛亥革命改县。潼关地踞山河狭谷之间,南倚华山屏障,北濒黄河天险,隔河与山西风陵渡相望,东连函谷关,西南有禁谷天堑,形胜险要,扼控风陵津渡要冲,束禁东西通衢,古有“潼关固则全秦固”之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潼关已废,原潼关县城也向南迁移。 ☚ 延安 龙门 ☛ 潼关 潼关位于潼关县境,陕、晋、豫交界处。南连秦岭,北临黄河。秦岭支脉由南而北,绵延至关处,崖绝谷深;黄河北来至关下,折而东去,渭、洛二水西来交汇后,注入黄河转折处,水急浪高。潼关正当河山际会之处,往来仅容一车一马,形势异常险要。唐诗人许浑诗云:“飞阁极层台,终南此路回。山形朝阙去,河势抱关来。”东汉以后潼关成为关隘重地。三国时曹操败马超于潼关。唐代安史乱起,奸相杨国忠不听葛舒翰固守潼关的建议,力促唐军出关决战,结果大败,潼关失守,长安陷落。今潼关古址开关门数道,城北隅临河版筑关墙,高约16米,南面依山势削成垛口,高达30余米。城楼仅存夯土垣墙。陇海铁路经关隘蜿蜒而过。 ☚ 5. 潼关县 十二连城 ☛ 潼关古称“桃林塞”,又称“阳华”,东汉置潼关。因潼水而得名。在今陕西潼关东北黄河南岸。为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通要冲。又为军事要地。 潼关原称“冲关”。古代中原与西北地区之间的重要关口,是联系长安(今西安市)与洛阳的重要通道,因关西有潼水而得名。今陕西潼关东北约10千米处。南倚华山,北临黄河,东连函谷,西接禁谷,当秦、晋、豫要冲,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古有“潼关固则三秦固”之说。东汉末年设关,隋设都尉,宋设军,清设厅。历代中原与西北间的战争大多经此,发生在周围的著名战役达数十次。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军黄巢、李自成都是在先下潼关后占领长安的。近代军阀混战中,冯玉祥曾几次率军出入潼关。古关城已废,残垣尚存,今有陇海铁路在此经过,为国防重地。 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东部,南依秦岭,北临黄河,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形势险要,向有“三秦门户”之称。东汉前, 中原西通西北和西南都必须经过黄河和秦岭之间的黄土台原。黄土原被源于秦岭的溪流切割成很深的沟壑,东西行旅必须翻越沟壑和原面,东汉时就在今潼关县城北约10公里远望沟和禁沟之间的原上设潼关, 遗址在寺角营村北。后在黄河南岸边开辟一条东西通道,不需翻沟过原,隋将潼关移至黄河边今潼关县城东北15公里处,今称港口。清设潼关厅。1913年改潼关县。自陇海铁路建成以后,潼关已成交通坦途。50年代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将被回水淹没,因而拆毁,更名港口,潼关县城在1961年迁到吴村。 ☚ 3.关隘长城 子午关 ☛ 潼关东汉于古桃林塞置,在今陕西潼关县(吴村) 东北黄河南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