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3省交界处。东接河南灵宝县,西连本省华阴县,南依秦岭与本省洛南县为邻,北濒黄河、渭河同本省大荔县及山西省芮城县隔水相望。土地总面积5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87万亩,占总面积的23.92%,人均1.59亩。地势南高北低,从北向南依次呈现为秦岭山地、黄土台原、黄渭川道及阶地三种地貌类型,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境内有支毛沟系大小820条。潼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2.8℃,年平均降水量为625.5毫米,无霜期平均22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69小时。黄河环绕县北边境由西北向东南直冲潼关,境内流程15.5公里。渭河由西向东,在该县注入黄河,境内流程12公里。全县辖城关、港口、太要、桐峪四镇和吴村、安乐、高桥、南关、代字营5乡,83个村民委员会,15个居民委员会。1990年末,全县有3.14万户,总人口1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1万人,占总人口的86.3%,非农业人口1.76万人,占13.7%。全县劳动力5.8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4.92万人,占总劳动力的84.7%,城镇劳动力8900人,占总劳动力的15.3%。全县共有中专以上学历的1278人,其中大专以上的451人,有技术职称的1513人。 潼关县历史悠久,古为桃林塞地,春秋时称“渭汭”,西汉初年设县,东汉末年,战乱不息,在此据险筑关,因激水潼潼之声,故称潼关。明置潼关卫,清雍正四年(1726)重新设县,乾隆十二年(1747)升格为厅,民国二年(1913)又改为县。1949年5月29日解放,仍设县制。1958年并入渭南县称潼关人民公社,后因三门峡建库和陇海铁路南移,县城由港口迁往吴村。1961年恢复县制至今。潼关古城为历史名关,以险著称。这里是古战场,有史可考的战争达40余次,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历代达官贵人、名人学士的过往行迹,许多吟咏潼关诗句至今还在流传。十二连城,是古时从关城顺禁沟往西,延伸到秦岭蒿岔峪口建筑的12座烽火台,秦时连接为城。现旧址犹存,台墩宛在,高约7米,直径10米。县境内还有南寨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张家湾仰韶文化遗址以及秦王寨、马趵泉、泗洲城、汉城、隋城、明城等遗址。 1978年以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1990年末,全县社会总产值29126万元,国民生产总值12865万元,财政收入1465万元,国民收入113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6元,农村社会总产值19433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1835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6562千瓦,排灌机械总动力7239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650台,化肥施用量8947吨。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1663万元 (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其中轻工业产值902万元,占20.9%,重工业产值3413万元,占79.1%。在总产值中,县属全民所有制工业925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3390万元,形成了以集体工业为主,以冶金、建材和机械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主要企业有小口金矿、李家金矿、马口金矿、黄金冶炼厂、酱菜食品加工厂、电子医疗器械厂、造船厂、砖瓦厂、鼓风机厂、矿山机械设备厂等。主要产品有黄金、机砖、手推胶轮车、民用钢质船舶、酱菜、鼓风机等,其中酱菜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完成货运量34.08万吨,其中公路运输4.45万吨,水路29.63万吨。货运周转量359.89万吨公里,其中公路300.63万吨公里,水路59.26万吨公里。客运量50.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802万人次公里。邮电业务69.01万元,各类业务量中,函件60.78万次,报刊发行238.1万份,长途电话4.76万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787万元,比1980年增长2.1倍,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871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649万元,城关镇、太要镇、港口镇和桐峪镇农贸市场日趋繁荣。1990年财政收入1465万元,财政支出1834万元(含上级专项拔款)。其中:用于支援农业方面的支出133.8万元,用于文教卫生方面的支出571.3万元,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199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6194.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3478.4万元,现金收入24104.3万元,支出21521.8万元。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1513人。中、小学166所,在校学生1.69万人,中、小学教师(包括民办教师)共有105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88%。有各类电影放映站、队40个。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61人,其中:中级以上具有本科、大、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175人,有病床185张。全县农村共有111个医疗就医点,有卫生技术人员182人,接生员143人。199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8.6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494万元,人均达到1127.3元,每百户农民平均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收录机28台,电视机72台,电风扇20台,洗衣机17台。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铅、锌、铁、蛭石、滑石、石墨、石英石、水晶石、大理石、花岗石等20余种矿产。黄金矿石储量大,品位高,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黄金生产已成为潼关县的支柱产业。1991年黄金产量50199.87两,居全国第三。 潼关酱菜久负盛名:又称八宝酱菜,主要是由黄瓜、笋、地留等8种蔬菜制成。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质奖章,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和商业部优质名特产品称号。产品色泽黄亮,清脆味长,咸甜可口,闻名全国,素有“十里放香”之称。潼关居西安、太原、洛阳三大城市经济辐射圈的中心,陇海铁路、西郑公路横穿东西,南北有同浦铁路经过,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和310国道公路即将开工,县、乡、村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潼关地势南北差1803.5米,生态环境各异。南部山区矿产、林木、药材及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中部黄土高原宜于种树种草,是苹果的最佳适生区,苹果质优、个大、味甜、耐放,已具有万亩以上生产规模; 北部渭河沿岸是发展水产渔业的理想之地,具有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并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潜在优势。 潼关县渭南市辖县。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支流渭河下游,邻接河南、山西两省。陇海铁路横贯境内。东汉建安中置潼关,在今潼关县东北黄河南岸。唐天授二年(691年)改置潼津县,治所在今华阴市东,属华州,长安年间废。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漳关卫,治所在潼关(今陕西潼关)。清雍正四年(1726年)改为潼关县,乾隆十二年(1747年)升潼关县为厅。1913年复降为潼关县,属关中道,1928年属陕西省。1958年废,入渭南县。1961年复置潼关县,移治今潼关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