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氏长庆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诗文别集。唐白居易作。因其集系由元稹编于穆宗长庆年间,故名。武宗会昌三年,作者自编《白氏文集》七十五卷(包括元稹所编五十卷),计《前集》五十卷, 《后集》二十卷,《续集》五卷。至宋,亡佚四卷,现存七十一卷,不分前、后、续集,凡诗三十七卷(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歌行、杂律等),文三十四卷,有宋绍兴刻本,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并附载敦煌卷子本白氏诗集一卷。另有明万历间马元调刻本七十一卷,附录一卷。诗集注本有清汪立名编注《白香山诗集》四十卷,有清康熙四十二年汪氏一隅草堂刻本,1954年文学古籍刊印社用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纸型校订重印。又有今人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较为完善。 ☚ 李文公集 柳河东集 ☛ 白氏长庆集别集。七十一卷。唐白居易撰。因在穆宗长庆年间编集,故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家境贫困,少年时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迁东宫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颇著政绩。一度为知制诰。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好佛,长居洛阳,至七十五岁去世。 《白氏长庆集》现存诗三十七卷;文三十四卷。白居易总结了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经验,在《策林》、《与元九书》等文中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首先明确指出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他认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策林》六十九)。“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策林》六十四)。就是说情感的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密切联系于当时的“政”。基于此,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现实主义创作纲领。他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空文,强调诗歌讥谕劝惩的美刺作用,要求“唯歌生民病”(《寄唐生》),“上以纫王教”,“下以存炯戒”(《策林》六十八)。因此,他提出诗歌“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强调情是诗的内容,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义是诗的社会效果。在诗的表现方法上,他提出“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的原则,他自己的一部分诗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实践的。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富的一个。他将自己的诗分编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讽谕诗是其中的精华部分。五十首《新乐府》和十首《秦中吟》是代表作,所涉及的社会内容非常广泛。《观刈麦》、《采地黄者》、《重赋》、《杜陵叟》抨击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宿紫阁山北村》、《卖炭翁》等写宦官的飞扬跋扈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轻肥》、《歌舞》、《红线毯》、《两朱阁》等揭露豪门贵族的穷奢极侈;《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城盐州》、《西凉伎》谴责统治阶级的黩武政策、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涧底松》、《羸骏》、《悲哉行》等为门第限制下人才受压制而抱不平;《井底引银瓶》、《议婚》、《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为礼教束缚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发出控诉;《伤友》、《和雉媒》、《天可度》等抨击世风衰败和人情浇薄;《海漫漫》、《梦仙》等讽刺迷信神仙的虚妄愚昧。这些诗措辞激切,锋芒毕露,突破了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框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极度愤慨和痛心。 白居易的闲适诗与讽谕诗相反,旨在闲适,体现了诗人向往田园宁静生活和追求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篇章还宣扬了省分知足,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闲适诗中也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佳作。如《观稼》写农村景色,对自己的闲适表示内疚,朴素而真挚。《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幻想让大禹作唐代水官,疏浚江湖,使“龙宫变间里,水府生禾麦”,表现了诗人不忘国计民生的精神。 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是《长恨歌》和《琵琶行》。《长恨歌》前半部分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后半部分着力描写马嵬事变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渲染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和无绝的长恨,流露出作者的同情。《琵琶行》借琵琶女的可悲遭遇,抒发自己宦途失意的愤懑。这两首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他的感伤诗中一些亲朋间酬赠的诗篇,情真意切,朴挚动人。但有不少诗作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感伤色彩,有些还明显地打上了佛家思想的烙印。 白居易的杂律诗数量最多,其中有价值的是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写景小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江春行》、《西湖留别》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生机盎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 白居易的散文以流畅明快见称。他的《策林》七十五篇纵论天下大事,挥毫落笔,议论风生,语言驱使自如;《为人上宰相书》等奏状,条分缕析,劲直剀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而像《草堂记》、《冷泉亭记》等,写景状物,则用笔细密,语言清丽,表现出很高的散文技巧。 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篇,把唐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仅次于李白和杜甫。他和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白氏长庆集》原为七十五卷,《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续集》五卷,至宋亡佚四卷,现存七十一卷。有影印宋绍兴本,又有明万历间马调元刻本七十一卷,附录一卷。作家出版社1962年出版顾肇仓、周汝昌选注的《白居易诗选》,共选诗约二百首,校勘方面择善而从,注释简明,有题解和“备考”,书末附年谱,是目前较好的普及读本。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最为完善。中华书局1979年版。另有陈文琴编撰的《白居易诗评述汇编》,广泛收集中唐至清历代关于白诗的评述资料,丰富详尽,可供研究参考。 白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别集名。唐代白居易撰。此集的最早编定者为白氏的好友元稹,约成于穆宗长庆年间。50卷,收有白前半生的作品,除各类诗外,还收有赋赞等散文。白氏生前曾亲自对自己的诗进行多次编集、整理,并请人抄写数份,分存各处,把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并于会昌五年(845)写有《白氏集后记》,自云:“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后经兵乱,虽有散佚,但大多完整保存下来,并以《白氏长庆集》、《白氏文集》或《白香山集》之名传世。宋绍兴间刻71卷本《白氏长庆集》是现存最早的白集刻本。又有明万历马元调刻本,71卷,附录1卷;汲古阁本;《四部丛刊》本等。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71卷,外集2卷,书末附有有关白居易的传记和序跋及重新编写的白居易年谱简编等。此集以绍兴本为底本,搜罗较为完备,为今日最流行之版本。其中卷三十八、《外集》下卷共收有赋文18篇。这些赋作华而不艳,美而有度,借物抒情,针贬时弊,体现了他“为文者必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主张。 ☚ 皮子文薮 兰轩集 ☛ 白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71卷,唐白居易撰。案钱曾《读书敏求记》称,所见宋刻《居易集》二本,皆题为《白氏文集》,不名《长庆集》。惟长庆四年元稹作《白氏长庆集序》,称尽徵其文,手自排纂成50卷,又称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唐志》载《白氏长庆集》75卷,《宋志》亦载《白氏长庆集》71卷,而《白氏文集》之名转不著录。该集收赋4篇:《动静交相养赋》、《泛渭赋》、《伤远行赋》、《宣州试射中正鹄赋》。白居易另有《白香山集》,收《荷珠赋》、《鸡距笔赋》等律赋14篇。该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另有宋刊《白氏文集》本、明马氏刊本、明锡山兰雪堂活字板本、明钱应龙刊本、汲古阁校本、明武定侯本、《四部丛刊》本、明娄坚《元白合刻》本等。 ☚ 李文公集 吕衡州集 ☛ 白氏长庆集诗文集。唐白居易(772—846)撰。七十一卷。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困,颠沛流离。贞元进士,与元稹同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二年擢为翰林学士,次年拜左拾遗。旋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之贼,得罪权贵,遂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年间,曾先后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颇有政绩。后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其诗歌主张与儒家诗论一脉相承。《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文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创作。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作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其讽谕诗包括《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等共一百七十多首,是其最优秀的作品,较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严重的土地、赋税问题,暴露了官僚地主阶级的罪恶与社会政治的黑暗。其反映妇女命运的作品亦足感人。感伤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是中国文学史著名的叙事作品,声誉历久不衰。白诗语言通俗,老妪能解,诗人在世时即流布甚广,并远播海外。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生前很重视编辑自家诗文,去世前一年所作《白氏长庆集后序》说:“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 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 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此为白氏诗文集的最后定本。白氏集经唐末五代战乱亦不复存,北宋时期吴蜀两地刻本之篇目次第已与白氏自编不同,其中吴本流传至今。今存有绍兴刻本(属吴本系统)《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藏北京图书馆。不分前、后、续集。前三十七卷为诗,后三十四卷为文,卷三十八为赋,卷三十九为铭赞箴谣偈,卷四十为哀祭文,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二为墓碑铭,卷四十三为记序,卷四十四为书,卷四十五为书序,卷四十六为书颂议论状,卷四十七为试策问制诏,卷四十八至卷五十七为制诏,卷五十八至卷六十一为奏状,卷六十二至卷六十五为策林,卷六十六至卷六十七为判,卷六十八至卷七十一又为碑铭序赞偈吟等杂文。此本历经名藏书家收藏,白集原注保存甚多,文字错讹较少。一九五四年,文学古籍刊行社用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纸型校订重印《白香山集》。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以此本为底本校点排印《白居易集》。该本收诗二千八百○五首,收文八百四十四篇。另有《四部丛刊》影印本。 《白氏长庆集》唐白居易撰。此书因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集而得名,原为75卷,今存71卷。作者把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而以讽谕一类为他的代表作。白居易与元稹同倡新乐府运动,他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人民的痛苦,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现象。他的诗浅显易懂,老妪可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有明万历间马元调刻本、明嘉靖刊本。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本。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点校本,最为完善。 白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别集。七十一卷。唐白居易撰。因在穆宗长庆年间编集,故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家境贫困,少年时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迁东宫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颇著政绩。一度为知制诰。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好佛,长居洛阳,至七十五岁去世。 ☚ 刘梦得文集 樊川文集 ☛ 白氏长庆集别集。唐白居易作。因在穆宗长庆年间编集,故名。原为七十五卷。现存七十一卷,计诗三十七卷,文三十四卷。有影印宋绍兴本。今人顾学颉有《白居易集》校点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白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71卷。《四库全书》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宋刊本。精装本全4册。线装本全10册。 ☚ 白氏文集 白香山集 ☛ 白氏长庆集bái shì cháng qìng jí《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4)。文集。唐代诗人白居易撰。又名《白氏长庆集》。编于821~824年,71卷。自分其诗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第一类170首,二类、三类各百首,第四类400余首。计诗37卷。白诗风格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著称。 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唐白居易 (772—846)撰。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郑州新郑县 (今河南新郑),贞元进士,诗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和左赞善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一生,经历了唐朝自代宗至宣宗九个朝代,政治上是失意之士。在文学上,他继杜甫之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他的好友著名诗人元稹、李绅等人有意识地倡导“新乐府运动”。一生创作甚丰,其有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著有 《六帜》、《白氏长庆集》。白居易的文艺思想,即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 “为时”,就是主张文学要反映时代问题,为 “裨补时阙”,纠正社会现实弊端服务; 所谓 “为事”,就是“不空为文”,主张文学要反映与国家和人民有关的重大事件。曾将其诗歌创作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大类,价值最高、他自己也最重视的是第一类讽谕诗。讽谕诗共一百七十余首,其中《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更是在他的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意图下,有计划地写作出来的,真是“篇篇无空文,字字必尽规”,对当时的诸多政治弊端和严重社会问题,做了直言不讳的揭露和勇敢的鞭挞。清人赵翼在 《瓯北诗话》中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 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在白居易之前,这种风格的诗有过,但明确地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上追求这种风格,在诗篇中实践这种主张,从而取得成就,白居易却是第一人。《白氏长庆集》又名 《白氏文集》、《白香山集》,为唐代诗文别集。元稹在其 《白氏长庆集序》中说:“长庆四年(824),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召还,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明年秋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 《白氏长庆集》。”在会昌五年(845)白居易又亲自编辑,并在后记中说:“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证明原集是七十五卷。《新唐书·艺术志》也作七十五卷。但 《崇文总目》却作七十卷。《郡斋读书志》作七十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七十一卷,并记:“今本七十一卷,苏本、蜀本编次不同。蜀本又有外集一卷,往往皆非乐天自记之旧矣”。今存宋版白集很难看到,只有原铁琴铜剑楼藏南宋绍兴初年刻本《白氏文集》。明代白集刊本甚多,最早的是正德八年(1513) 华坚兰雪堂铜活字本。其后正德十四年(1519)郭勋刻本,人称最为善本。另外有嘉靖十七年(1538)钱应龙刻本,万历三十四年 (1606)马元调刊本。日本公元1618年 (明万历四十六年)那波道园活字本。今人有顾学颉的点校本《白居易集》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朱金城有 《白居易集笺校》 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