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居易《宿湖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白居易《宿湖中》

白居易《宿湖中》

白居易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桔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时畅游太湖而作。诗中描绘了太湖优美多姿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在繁杂的公务之余沉醉于山水之乐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首联点明诗人出游太湖的时间及当时的景色。“向晚”,天色将晚。临近傍晚时诗人登上游船,此时此刻他所看到的景致是: 水天一色,青绿色的湖水深邃浩渺; 湖滨重重叠叠的树影,在晚霞的光辉斜照下,显得十分幽深。正是在这一富有诗情画意的夕照下,诗人乘坐的游船缓缓向湖中驶去。

很快夕阳西下,明月初升。诗人把目光从晚霞转向月色。第三句“浸月冷波千顷练”,写出了湖中月色给诗人的感觉。“浸月冷波”四字表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野和感觉。他没有描写空中明月如何如何,而是描写浸泡在水中的月亮使人感到湖波寒冷。水中月光不仅使湖波寒冷,而且使千顷的湖水洁白如练。练是白绢,古人常用来比喻白色。如果说第三句的基调是冷色,那么第四句“苞霜新橘万株金”的基调则是暖色。金秋时节,太湖盛产的桔子“洞庭红”喜获丰收。千万株桔树上挂满了经霜打后显得分外鲜艳的金黄色的桔子。作为一个地方官的白居易,面对这物产丰富的太湖风光,怎能不心旷神怡呢?

我们读了第三联“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便可看到作者的这种喜悦心情跃然纸上。案牍,指官署公文,即公务。笙歌,泛指奏乐唱歌; 吟,即吟诗。工作之余,诗人畅游太湖,感到特别轻松,不禁酒兴大发,诗兴大发。他想喝得一醉方休,他要赋诗写意,抒发自己的情怀。

诗人沉浸在夜游太湖的诗情画意之中,不知不觉到了深夜。大家该睡觉休息了,这首诗也该进入尾声了。“十只画船何处宿? 洞庭山脚太湖心。”尾联收束得平静自然,韵味幽远。画船,指装饰华丽的游船; 十只,泛指同行的游船很多,并不一定就是十条船。洞庭山,地名,太湖中有东西二山,名为洞庭山。东山为伸出湖中的半岛,即古胥母山。西山在湖中,即古包山。诗中的洞庭山当为西山。诗人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在湖中漫游,他们准备在哪里住宿呢? 当然就在湖中心的洞庭山脚下住宿。可以说,整个游程“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整首诗也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精品唐诗之白居易《宿湖中》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白居易《宿湖中》

白居易《宿湖中》

白居易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漫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桔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宿湖中》的湖,指太湖,在江苏省南部。作者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任苏州刺史,诗是他在刺史任上泛舟太湖时写作的。诗的前半段写景,描绘出太湖千顷碧波、万株霜桔的大好风光;后二联抒情,抒写出作者纵情山水的宽广情怀。

诗的首联描绘作者黄昏时节初入太湖所见,湖波浩渺,碧空如洗,水天一色;湖岸水边,树影绰绰,晚霞普照,树影与霞光叠为一体,一派黄昏时的湖色景象。颔联描绘进入湖心,晚霞已收起余辉,一轮皓月当空,它的银光撒满湖面,碧波粼粼,如白色丝练;红桔硕果累累,如点点霜打的金果,映照在湖面上。这迷人的湖光夜色,引人陶醉,令人神往!颈联写诗人面对此美景良宵,趁案头的官府文书不存在,何不开怀畅饮,吟咏赋诗,何其潇洒畅快;尾联写诗人竟留连不返,夜宿湖边,点出题旨。读至此,读者似觉言犹未尽,而未尽之意尽在不言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