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滞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滞颐病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指小儿口内流涎,浸渍两颐。脾之液为涎,脾开窍于口,小儿脾气虚弱,固摄失职或脾胃蕴郁湿热,上蒸于口而致。脾气虚弱者,口角流涎清稀,面白唇淡,治宜温补脾气,用益黄散或温脾丹;脾胃湿热者,口角流出稠涎,口渴烦躁,治宜清热利湿,用清脾散之类。《幼幼集成》卷四:“小儿两颐流涎,浸渍胸前者。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脾胃虚寒,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而滞于颐。治宜温脾丹。” 滞颐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指小儿口角流涎,浸渍两颐的现象。 滞颐滯頤zhì yí病证名。指小儿口角流涎,浸渍两颐的证候。《婴童百问·卷四》:“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 滞颐zhìyí病症名。出《诸病源候论》。小儿口角流涎, 浸渍两颐的证候。多因脾胃虚寒, 不能收摄, 或脾胃湿热, 上蒸于口而成。脾胃虚寒者, 涎清面淡, 治宜温补脾胃, 用益黄散。脾胃湿热者, 治宜清热化湿, 用泻黄散。 滞颐 滞颐滞颐,又名“涎液不收”。即小儿口中经常流涎,浸渍两颐及胸前,不仅衣服常被涎水浸湿,而且口腔周围发生如粟红疹及糜烂。滞颐患儿,大多饮食和神气均属佳良,故家长往往忽视。患有口疮和口疳的小儿,亦常见有不断流涎的现象,需与滞颐鉴别。大抵患口疮和口疳的小儿,在牙根和舌腭等部位,必有腐破之处,且使小儿吮乳不便。而滞颐则无此等现象,故《幼科金鍼》云:“错将疳证持疑惑,试看口中穿不穿。”可资鉴别。 ☚ 重龈重腭 小儿齿病 ☛ 滞颐 滞颐儿童涎液从口角流出,积留于面颊、颈及胸前,称为“滞颐”。《诸病源候论·卷47》说:“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本症以三岁内的小儿为多见,由于经常不停的流粘稠涎液,致使口腔周围潮红、糜烂、发疹,常使患儿烦扰不安。本病的发生,多由于脾胃虚寒,以致津液收摄失常,故有流涎不止现象。《寿世保元·卷8》曰:“涎者津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婴童百问·卷5》云:“滞颐……此由脾冷,涎多故也。”但也有由于脾胃湿热而致者,当脾胃湿热,胃受热则弛缓,缓则廉泉不能约束,故流涎不止。如《灵枢·口问篇》说:“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其他原因,如乳齿萌出阶段流涎者,无其他症状,属生理性改变,不属病态。 ☚ 口腔白斑 口臭 ☛ 滞颐zhì yíinfantile slobberi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