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登鹳雀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唐诗篇名。五绝。王之涣作。见《全唐诗》卷二五三。“雀”一作“鹊”。诗题又作《鹳鹊楼》。唐芮挺章编《国秀集》作朱斌诗。鹳雀楼,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此诗即为“唐人留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登临所见,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可谓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在前写景的基础上,说明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警策精妙,豪健有力。全诗情、景、理三者兼胜,对仗工整,气盛骨高。清沈德潜评曰:“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唐诗别裁》卷一九)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寓深刻的哲理于鲜明的形象之中,为千古传诵之名句。 ☚ 宿建德江 咏柳 ☛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大意】 将要落山的太阳,放射着明亮的光芒;黄河咆哮着直奔大海,汹涌翻腾,势不可挡。要想放开千里眼界,须把层楼更上。 【赏析】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是有名的登临胜地。据《清一统志》记载,其楼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位于黄河中高阜处,楼有三层。可以“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沈括《梦溪笔谈》),晋南风光,尽收眼底。唐代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登临眺望,留下不少诗章。然而,唯王之涣此篇独步千古。 诗的前两句,是写登楼所见。写得时间准确,景象壮阔,气势恢宏。“白日依山尽”,写举目西望。“白日”说明并非夕阳西坠的黄昏,而是在太阳尚有较强光辉的时刻。此时烈焰稍敛,余光尚亮,正是登临观景的好时机。但何以诗人又说“依山”而尽呢? 这正说明连绵起伏的中条山山势很高,十分峻伟。在恢恢天宇中,巍峨群山映托着白日,这是何等气势磅礴! 俯首下瞰: “黄河入海流”。眼底是汹涌澎湃的黄河。它奔腾咆哮,湍飞流转,颇有一泻千里之势。这两句写得苍茫壮阔,豪放雄劲。事实上,上句景色为诗人亲眼所见,是实写。下句是观奔腾呼啸黄河而引起的亢奋之想,是虚写,是因壮吞日月的黄河气势融进了诗人自己“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想象。这两句,大笔如椽,一远一近,一实一虚,一静一动,颇有“咫尺万里”之势,勾勒出了一幅雄浑豪放的北国山水图。 诗至此,已写尽望中景色。不料诗人在后半首,却出人意表,再翻新意。写出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本已登高临远,饱览了壮观之景,享受到了观雄奇江山之乐;但他希望看得更多、更远、更阔,因而就要层楼更上! 从表面看,诗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一个登临者的心理欲望,写一个登高看景的过程。但仔细读来,却让人感到含意深远,耐人寻味。它不仅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对更美好事物的热切向往,而且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极为深刻的哲理:要看到新天地,开辟新境界,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本诗给人以极为有益的启示。就诗境而言,首二句切定鹳雀楼境界,通过观望山河,已极尽形容;这后二句宕开一笔,以虚托之,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使得余力穿甲,格势更高,给人以更壮阔的想象。可谓余韵无穷。 此诗四句皆对,却了无对仗之痕,不见呆板滞涩之病和支离破碎之伤。一气流走,充沛贯连,有悠然不尽之韵。细细体察,皆缘其气势足、命意高也。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说:“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诗能状其景”。沈括认为“能状其景”的三首诗中,李益的一首是七律,王之涣、畅当的是五言绝句。从三首诗的艺术成就和知名度来说,又首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成功首先得力于全诗的虚实安排。“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二句实写登楼所见之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句虚写,即景生意,传登楼远望之神,总体上是前实后虚。“白日”二句,写景壮阔,气势雄浑,作者以非凡的笔力把广大视野中的万里河山之景凝入十个字中。这两句实写构成的画面,由于笼罩了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所以显得格外广阔、辽远。诗人伫倚楼头,不可能看到黄河流入大海, “黄河入海”是诗人意中之景,实中寓虚,更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深度和广度,给人以咫尺万里之感。在似已写尽望中景色时,后二句笔锋一转,化实为虚,正如李瑛在《诗法易简录》中指出的:“后二句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正是这“未写之景”的虚笔,诱使读者在领略了“日没河山之景”后再生匪夷之思,去联想、想象“更上一层楼”所看到的景观又该是如何壮伟美妙呢?!唐人咏月诗有句:“最好莫如十四夜,一分留得到明宵,”可以用来形象地说明王之涣诗虚实搭配的妙处。王诗头二句所写就如“十四夜”的月亮, “更上一层楼”所见则是十五的月亮,但这一层意思虚化处理了,诗句留下的是最美好的想望,产生的是最强烈的吸引,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表面看,后二句不过是写了由二楼登上三楼的过程,但诗句中郁勃而出的不正是盛唐这个伟大时代奋发进取、激昂向上的时代精神,以及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的人们那种特有的开阔胸襟视野和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吗?这二句化景物为情思、即景生意的虚写,紧承上文,转接自然,把诗篇引入更为高远的境界,在赋登楼之景后进一步传登临之神,诚如唐汝珣在《唐诗解》中所说:“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 其次,王之涣诗的句式句法和观察点选择也值得称道。王诗头二句对偶,但一写山,一写河,一西望,一东眺,一仰观,一俯瞰,对偶中有变化;后二句用流水对,内容上有转折延伸、递进,圆转灵活,诗意深长。这就有效地避免了绝句句法上二二并列、就像截取律诗中二联、板滞而不圆转的毛病。在前二句与后二句之间用“欲穷千里目”过渡衔接,使四句诗既虚实相间、婉曲回环,又能一气贯注而下。前人在探讨绝句的表现手法时,曾总结出这样的创作经验:“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元杨载《诗法家数》)。王诗第三句正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启下、联贯全诗的转接作用。关于诗人立足的观察点,王诗巧妙地把观察点选在第二层,留有余地;更上一层,所见之景当比第二层更为壮观。这里顺便说一句,盛唐诗人由于注重诗篇的整体和谐、兴象浑成,所以他们写诗的技巧便容易被读者忽略,不像中唐诗人“吟安五个字,捻断数茎须”那样去“推敲”字句引人注意。但细绎盛唐诗人的作品,你就会发现,实有大巧寓于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成功,从一个角度上可以说全得力于选择第二层楼作为立足点,实写第二层所见而虚写第三层,从而留下了不尽的想象,产生出无穷的魅力。 当然,王之涣《登鹳雀楼》之所以成为传诵古今的名作,还在于其景物、形象中所蕴涵的理思。诗不同于哲学,不能以诗去谈玄,东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在诗与哲学的结合方面留下的是失败的教训。但是,杰出的诗人诗作又总离哲学不远。关键就在于如何在诗中化哲理为情思,把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的启悟。在这一点上,盛唐诗人的表现是出色的,写下了不少景物、情思、哲理三者水乳俱化的佳作。具体到王之涣《登鹳雀楼》,如前分析,后二句虚写第三层所见之景,把最壮观的景色留给读者的审美想象。除了字面浅层的宣示义之外,诗句深层的启示义极为丰富深湛,读者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盛唐进取向上的时代精神,诗人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更能品味出一种悠长的哲理,受到诗人盐溶于水般寓于景物、情思中的哲理启迪:也就是说,人的眼界阔狭、胸襟宽窄总是与人的立足点高低密切相关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总是在不断向前、向上进取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面对眼前的美景,切莫忙于叹为观止而裹足不前,永远地向前开拓、向上攀登吧,更新更美的人生境界正在等待你的到来……。明王世贞说:“绝句固自难,五言尤甚,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而腰腹亦自不可少,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艺苑卮言》)。王之涣诗中蕴含的这些给人以启示鼓舞的哲思,就使得这首诗中体制最小的五言绝句,变得小而能大,浅而能深,促而能缓,境界恢弘,意兴悠远,具有一种恒久的感发人、启迪人的艺术力量。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代河中府的一处高阜上,有一座三层的高楼,正望远远的天边耸立着著名的中条山,俯瞰则有波澜壮阔滔滔不尽的黄河水,因为楼高,时有鹳雀来栖,故名鹳雀楼。这里历来是登临胜地。唐人题咏甚多,而这首五绝当推第一。这首诗与王之涣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乃自宋初《文苑英华》始。然据唐人芮挺章《国秀集》,此诗作者当为朱斌。 诗的前半写登览中苍茫壮阔的景象。诗句排空而起。“白日”,写傍山的太阳,圆而益大,明朗璀璨。映衬它的是恢恢天宇,显得气势磅礴。用一个声调永长的“依”字,更状出了太阳靠山缓缓沉下的壮丽情景,这是只有登高远望才可能得到的生动感受。天地悠悠,气象恢廓。读者的胸怀为之大开。踵继而来的壮观是滚滚东流的黄河。黄河,汹涌澎湃,不舍昼夜,黄河流域是培养出伟大中华民族的天然摇篮。黄河形象的内涵是深厚的。鹳雀楼上,事实上看不见大海,诗人却用丰富的联想加长了目力,写出了“入海流”这样声势赫赫的句子。而声调短促的“入”字与舒缓永长的“流”字配合,一仄一平,一张一弛,音情摇曳,成功地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东到大海的雄伟气势。诗句的韵律与所表现的情感水乳交融,完美地统一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短短十字,日、海、山、河,并吞万有,气象开张。写落日,绝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感触,试比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亦写落日,情调迥异。写河流,与“江河日下”的感喟正相反对,试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写大川,气象全殊。 论景象的豪迈壮阔,这两句真可以叹为观止了。读到这里,读者心中会激起一种不能自己的豪情。这种不可遏制的感情的抒发是势所必至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水到渠成的诗句,把似乎无以复加的意境又提到了一个高度。这是一种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精神的表现,这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读这首诗,令人为它强烈的感情、磅礴的气势所激动,不仅赞美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同时为祖国山川雄伟壮丽而自豪。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精神力量。 “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还好在它不仅表现出诗人的襟怀抱负,而且是由诗歌形象激发出来的真情实感,与前面两句诗浑融无间,从而洋溢着豪情伟魄。这种豪情伟魄,决不是靠说大话,虚张声势所能造就的。这两句诗常被人简单理解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但别忘了这哲理是寓于形象之中,饱含着丰富情感,所以激动人心。 登鹳雀楼〔1〕《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传诵千古的不朽杰作。鹳(guan)雀楼,原址在今山西永济城西南角上,宋·沈括《梦溪笔谈》说:“河中府鹳雀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家,能状其景。”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徙居绛郡(今山西新绛)。一生中只做过主簿、县尉之类小官,后辞官。喜漫游名山大川,豪爽,常击剑悲歌。诗作多为乐工配曲传唱,名动一时,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为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诗作多佚,《全唐诗》仅录存六首。 前两句写登楼远眺所见景色:远望落日向连绵起伏的中条群山冉冉沉没,俯瞰楼前下方奔腾咆哮的黄河滚滚而来又东向流归大海。景色壮阔,气势雄浑,由上及下,由近及远,由西及东,把上下、东西、远近的景物,以及景中意、意中景,完全容纳在十个字之中,即所谓缩万里于咫尺,咫尺有万里之势,使人胸襟为之开阔。后两句写要想穷尽目力所及尽观远方景物,还要再上一层楼,才能高瞻远瞩。这不仅表现了向上进取的豪迈胸襟,并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站得高才看得远,开阔视野,就要立足高。四句诗构成一个整体境界,寓哲理于景物情事之中。律体严整,两联全用对偶。《唐诗别裁》评论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上联是工整对,厚重有力,更显所写景象雄壮;下联是流水对,显得流转自然。 登鹳雀楼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之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凉州词二首·其一 →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王之涣 (688—742) 写的五言绝句。鹳雀楼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楼 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唐人在楼上留诗很多,这一首最为出色。 这首诗写景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二十个字展现出壮阔的境界,气魄雄浑浩茫。前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白日、群山、黄河、大海、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纳入画幅之中。“白”与“黄”相互映照,色彩灿烂夺目。后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面上只是写想登上楼的顶层望得更远,却道出了一个高瞻方能远瞩的哲理,把诗篇推到一个催人奋发向上的更高境界。 这首诗全篇对仗。前一联用“正名对”写景,正正相对,非常工整;后联改为“流水对”抒情,字面相对,却一意贯通,使人不觉是用对仗。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十分纯熟,全诗绝无板滞之感。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作者小传】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郡(今山西新绛)人。以门荫补冀州衡水主簿,受人诬谤,拂衣去官。优游山水十五年。开元二十年(732)前后,在蓟门与高适交游。晚年出任文安县(今属河北)尉,以清白称。生平见靳能《唐故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三等。其诗以边塞诗享盛名,曾与高适、王昌龄有“旗亭画壁”传说。今存诗仅六首。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芮挺章《国秀集》称此诗为朱斌作。而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二引唐人著《翰林盛事》则云:“朱佐日,吴郡人,两登制科,三为御史。天后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云云,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故此诗究为谁作,朱佐日是否即朱斌,均属疑问。鹳(guan)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黄河中。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五:“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黄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此诗前二句写山和水的雄伟阔远,后二句既写景外之景,又蕴含哲理。成为站得高看得远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沈德潜《唐诗别裁》云:“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注释】 ①此句形容连绵的中条山之高,阳光普照,所不见者为高山所阻。诗人站在楼的下层,只看到阳光依山而尽,却不见山那边的景色。②此句意谓黄河水由此折向东流滚滚入海。③二句意谓欲看尽千里之外的景色中条山那边和黄河人海景色,必须再上一层楼。既写当前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又富于哲理。 登鹳雀楼
【释】 1.鹳雀:一作“鹳鹊”。《清一统志》载:“山西蒲州府(今山西省永济县),鹳鹊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栖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另《国秀集》作朱斌诗,题为《登楼》。 【译】 灿烂的夕阳 渐渐消隐在层峦叠嶂, 雄伟的黄河 滚滚流向那无尽的海洋。 想要穷尽那更远的地方, 只有努力攀登 向更高一层楼迈上。 【评】 盛唐诗一如豪放词,以大视野、大角度、大字眼、大画面,构成气势恢宏的大场面。此诗正是这种盛唐之音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白日”、“黄河”、“山”、“海”等大意象构成阔大的境界,绝无婉约词的细微刻画,也无中晚唐诗的萧瑟悲哀,恰恰相反,诗人以“欲穷千里目”的高远志向,付诸“更上一层楼”的实际行为,唱出了盛唐的时代之音。 登鹳雀楼(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 高出世尘间①。 畅当的这首《登鹳雀楼》诗,前两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两句写四围景色以抒激情。既勾勒出景物的形态气势,也写出作者开阔的胸襟。虽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境高远壮阔,也不失为一首佳作。 【作者】 畅当,唐代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大历七年(772)登进士第,十三年任弘文馆校书郎,建中四年(783)入山南节度幕,后历任河中参军、太常博士、果州刺史。《唐诗纪事》称其诗“平淡多佳句”,原有集二卷,《全唐诗》收其诗一卷。 【注释】 ①“迥临”两句:谓站于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顿觉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②“天势”两句,谓中条山脉西接华山,高耸连绵,其天然形势似乎要围住田野平原,但奔腾的黄河却冲断群山,浩荡而去,令人眼界顿开。 登鹳雀楼王之涣 鹳雀楼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高阜上,因时有鹳雀来栖而得名,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写道:“河中府鹳雀楼高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此诗通首写其地势之高,分作两层,虚实互见。前半两句十字,调遣了日、山、河、海等最能体现自然伟力的意象,以寥廓天宇为背景,与苍茫的暮色构成一幅极其壮丽宏阔的画图,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黄河入海流”其实是诗人“下瞰大河”并目送其远去的意中景,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是艺术家的想象力使咫尺有了万里之势。诗的后半拓开一层作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最能传登高望远之神。这两句诗,好在切合鹳雀楼处势,与前两句诗承接十分自然,十分紧密,是壮阔景象激起的一种不能自己的豪情;好在它借登楼这一平常情事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好在它极其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向上进取,高瞻远瞩的胸襟,这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 《登鹳雀楼》deng guan que louAscending the Stork Tower→王之涣(Wang Zhihu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