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诗篇名。七律。柳宗元作。见《柳宗元集》卷四二。漳汀封连四州,指漳州(州治在今福建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州治在今福建长汀)刺史韩晔、封州(州治在今广东封开)刺史陈谏、连州(州治在今广东连县)刺史刘禹锡。柳宗元和他们曾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而遭到贬谪。宪宗元和十年(815)初,他们五人奉诏进京,原以为能回朝廷任职,不料由于腐朽势力的阻挠,又被分别调到更加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连州任刺史。同年六月,柳宗元到达柳州,有一次登上城楼,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寄赠二韩、陈、刘四人:“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全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合无间;赋中有比,实中有虚,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含蓄蕴藉地抒发诗人的无限愁思和对朋友的深切怀念,并表达对执政者排斥异己的强烈不满。纪昀评曰:“通篇情景俱包得起。三、四,赋中之比,不露痕迹。”(《瀛奎律髓刊误》卷四)沈德潜也说:“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唐诗别裁》卷一五)这是一首体现柳诗清峻沉郁风格的杰出代表作。

☚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江雪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
 ①本篇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是柳宗元在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任上,写给四州刺史的诗。漳,漳州(今福建龙溪县一带)刺史韩泰;汀,汀州(今福建长汀县一带)刺史韩晔;封,封州(今广东封川县一带)刺史陈谏;连,连州(今广东连县一带)刺史刘禹锡。②城,指柳州城。接,目接,即“看到”的意思。大荒,广阔的荒僻地区。③惊风,狂风。飐(zhan展),吹动。④薜荔(bi li闭力)墙,爬满薜荔的墙。薜荔,一种常绿蔓生植物,可以缘壁而生。⑤重遮,层层遮蔽。千里目,远眺的视线。⑥江,指柳州城外的柳江。九回肠,屈曲很多的愁肠,比喻愁思百结。⑦百越文身地,指作者及四州刺史所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百越,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图案,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习。⑧犹自,仍然是。滞,不流通,阻隔。
 
 〔分析〕
 歌德曾说:“他们(指中国诗人)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中在一起的。”(《歌德谈话录》)中国古典诗歌确实常常离不开自然景物,但如细加辨析,我们又可以发现古典诗歌中又较少单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更多的是将景物描写作为一种手段,而实有所寄寓,所谓“诗三百篇,鸟兽草木,各有所托”即是此意。如《燕燕》之“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写燕儿双飞,自由自在,实是在衬托其时离别之人,身不由己,依依难舍;《黍离》之“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黍稷由“苗”而“穗”而“实”,则旅途的长远辛劳,心情的郁闷烦躁,就已尽在不言之中了。唐诗的写景寓意,更是成就卓著,妙思佳句,俯拾即是。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共八句,中四句都是写景,但诗人忧谗畏饥的无限愁绪,却已强烈地渗透于字里行间。
 柳宗元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秋,是他因参加政治革新而遭贬谪的第十个年头。这年春天,他虽然奉诏回京,但旋又被排斥去更僻远的柳州。如今独立柳州城楼,面对一片“大荒”不毛之地,怀念十年来遭遇相同,这次又同时分别被斥逐去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的诸友,怎叫他不感慨万千,心潮如涌呢?“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正是极概括地写出了他其时其地的悲愤之情。然而诗人并没有让自己的悲愤直泻无余,而是将笔触转向了眼前的景物,一场急风暴雨中的景色,水池中的芙蓉,城墙上的薜荔,都在遭受着“惊风”“密雨”的摧残。这,自然是眼前实景,但诗人从众多的景物中特意拈出“芙蓉”、“薜荔”这两种《楚辞》中经常用以象征人格美好和芳洁的植物,其用意显然就不是一般的写景了。这不正是为政治革新而献身的诗人和他的战友们倍遭摧残的象征?“惊风”“密雨”不正隐隐暗喻着当时恶劣的政治气候给予他们的打击? 细心的诗论家早已敏感到其间的寓意,朱三锡即指出“惊风、密雨,有寓无端被谗斥逐惊怀之意,又寓风雨萧条、触景感怀之意”(《东嵒草堂评订唐诗鼓吹》);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也说“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辞》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应该说,诗人在景物中的寓意,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对其“寄慨遥深”这一点则是不会有偏误的。诗接着两句,岭树茂密,遮掩望眼;江流曲折,宛如愁肠,是写远景,虽不及前两句“寓意”深刻,但也生动地写出了身如囚拘,怀念战友而不得相见的痛苦不堪的心情,从而引出最后共来边荒而犹音讯难通的感伤。
 柳宗元这首诗并没有直接抨击时政,宣泻悲愤,但由于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故字里行间响彻着批判现实的激愤之音。“唐人写景,俱非无意,读诗者不可不细心体会也”(朱三锡语,同上)。

 〔评说〕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起势极高,与少陵‘花近高楼’两句同一手法。”
 翁方纲《唐七律诗钞》:“声调足,色泽高,直欲夺少陵之席。”

诗词作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因革新失败而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奉召进京,但由于政敌阻挠,又被远放柳州(今广西柳州市)任刺史。实际上被赶到离朝廷更远的荒凉边地去了,使他无法与闻朝廷政事。所以,他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到了住所,就写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投赠诗,是寄赠给与他同时远谪岭南的漳(治所在今福建漳州龙溪县)、汀(今福建长汀县)、封(今广东封开县)、连(今广东连县)四个州刺史的。这四个刺史是:漳州韩泰、汀州韩晔、封州陈谏和连州刘禹锡。诗人登上广西柳州城楼眺望,即景生情,愁思绵绵,为了相互砥砺,就命笔题诗,遥寄知音。


 * * * *


 这首七律,篇幅不大,而内容丰富,诗情充沛,格调凄清激楚,并且诗歌结构层次分明——
 首联破题:愁思茫茫——触景生情;
 中两联写景:愁情满怀——寓情于景;
 尾联寄慨:由怨生愤——以景引慨。
 全诗中心,只有两个字:愁与愤。
 且看作品是怎样具体展开描写的?


 首联点题,愁思茫茫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城,即柳州城。接,目接,远眺所及。大荒,辽阔荒野,泛指荒僻边地。
 海天愁思,其愁思有如海深天阔。
 这两句是说,我登上柳州城头,望见的是一片广漠的荒野;它勾出了愁绪万千,宛如大海苍天茫茫无边。
 这联极言诗人的忧深愁广。这是点题之句,“点”的是什么“题”呢? 即下句的“茫茫愁思”。
 诗人登上城楼,一看到“大荒”,就生出这般“愁思”,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正是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诗人登上柳州城头所“触”到的是一片“荒凉之景”,所生之情,当然不可能是“喜悦”之情,何况诗人当时的处境,只能生出“海天愁思”了。柳宗元初贬永州十年,接着再贬柳州这个边荒之地,原来那种“重展宏图”的愿望,已更无机会。所以,一见“大荒”,就生出“茫茫愁思”,完全入情人理。
 首联仅点出了“愁思”,来不及写什么“愁思”,因此,诗人就以两联篇幅具体铺叙这“茫茫愁思”了——


 颔联写近景,勾起愁怀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惊风,惊人之狂风。飐(zhǎn展),吹动。芙蓉,荷花。薜荔(bìlì必力),一种常绿的蔓生植物,常缘墙而生,疑即其汁可作“木莲豆腐”的野生木莲。
 这一联大意是:惊人的狂风死劲摇晃着夏日的荷塘,搅得水波乱翻;密集的暴雨猛烈地击打着爬满木莲的土墙,似乎要拦腰冲倒。
 这是近写“夏日狂风暴雨”景象。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实际上不无寓意,即:用“惊风”、“密雨”,影射黑暗势力;以“芙蓉”、“薜荔”自比。意思是说,任凭风吹雨打,百般摧残,池中芙蓉,墙上薜荔,在这里仍然昂首挺立,岿然不动。诗人借景抒怀,用来表现自己虽遭打击迫害,而素志不改,不屈不挠。事实也正是如此:柳宗元一生都在坎坷不平的仕途中度过,直到四十七岁病逝,从未向黑暗势力妥协过。
 从自然景物牵动自己愁怀,同时,也勾起对遭打击的朋友们的惦念。下一联就写这个内容。


 颈联描远景,愁肠百结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重遮,即层层遮蔽。江,此指柳江。它发源于今贵州省榕江县,东南经广西,入红水江。柳州城,正在柳江与龙江汇合处。九回肠,指愁思之缠结。语本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
 这大意是说,山岭树木重重迭迭地遮蔽着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正象我的垒垒愁肠。
 在这里,诗人借远眺所得之景,来抒发自己情怀——
 面对重迭茂密的岭树,视线被遮住了,看不到远方的战友;俯瞰曲曲折折的柳江,正似百结的愁肠,勾起忧思绵绵。
 看来诗人的愁怀已大大加深了,特别是对远方的友人们的殷切怀念,在最后一联作了更具体的阐发。


 尾联寄慨,由怨生愤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共来,指一道贬到边地的五友。百越,即百粤。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文身,即身上刺花纹,是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即“文身断发”。据《淮南子·原道训》载:“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高诱注曰:“文身,刻画其体,内默(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滞,阻隔。
 这是说,我们一道被贬谪的几位朋友同来这百越之地,这是一个有异风怪俗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山山水水东西隔阻,彼此各处一方,音讯不通,聚会难期!
 这里,明显看出诗人对于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哀愁伤感之情;同时,也不难看到诗人对黑暗势力的愤激与怨艾。


 * * * *


 一、这是一首何种性质的诗

 对此,有两种看法:一说,这是一首投赠诗,只是一般地写景抒情而已,无多寓意;另一说,这是一首具有强烈感情的政治抒情诗,所说“投赠”,只是借以表达诗人情怀的“躯壳”罢了。其中不仅有寓意,而且有浓重的政治性。
 看来,后一说比较符合作者原意。这是因为:
 首先,诗人不是一般的“文人雅士”,而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具有这样身份和素质的作者来赋诗,当然不会不借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愫的。事实正是如此。诗歌虽然以“愁怨百结”比较低沉调子作结,但并不能表明作者因受打击而意志销沉,决心改变初衷了。这是为了真实地总结自己和其他几位友人的实际遭遇,当然,也为了更强烈地、更集中地表达全诗的题旨。
 那么,此诗题旨,究竟是什么?
 还是前边已提到的两个字:愁与愤。
 “愁”,从何来?因念而愁。由于怀念友人心切,担心聚会无期,因而发愁,竟至“愁肠九转”。这是“愁”的近因;还有远因,即因念朝政国是之非,又眼看“重展宏图”无望,故而生愁,而且此愁之深,更是绵绵难绝!
 “愤”,对何人?愤,产生于愁,愁极生怨而发愤。那么“愤”谁呢?怨愤自己受贬谪之非;怨愤黑暗势力对诗人(包括其他朋友,以至所有受挫的革新者)的连续不断的打击迫害,一贬再贬。更可痛恨的是,竟耍弄什么权术,搞“明升暗贬”把戏,把人们赶往水复山重的边土极地,使人无法重返京都。这就断绝了重新参预朝政国事的一切希望。事实正是如此,柳宗元只到四十多岁就含冤死于贬所。这对于一位革新者、有思想的杰出文学家、有良心的政治家,处于此情此境,心海怎能平静?激楚之情怎不泉涌?
 但是,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这些思绪和感情,是不宜赤裸裸表达的,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这样,就使这首诗,在艺术上突出了另一个特色:
 二、一个艺术特色:通篇比兴

 投赠诗也罢,政治诗也罢,常以抒情为主,而且不能“张口见喉咙”,——太露! 最理想的要求是:既鲜明又含蓄。这是说,浓烈的感情、明确的思想,务必通过含蓄委婉的方式充分表达出来。柳宗元这首诗就达到了这个要求。其主要手段,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法。比如:用“大荒”,指边远贬地;以“海天”,比喻缠绵愁思;以“惊风”、“密雨”,影射政敌;拿“芙蓉”、“薜荔”,用以自况;并且还以“曲江”来比百结愁肠;用“岭树遮目”,兴起深切的怀友之情,等等。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具体景物、生动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满腔怨怼和无限怀念。他把自己的愁思、愁肠、愁怀和愁怨,通过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和以景引慨等种种手法,巧妙地一层深一层地充分表达了出来,并且根本不露斧痕,景与情高度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这是柳宗元以前的唐七律中并不常见的。

古典文学作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2]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3]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4]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5]
 
 [1]元和十年,柳宗元从永州司马转任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虽然他摆脱了犯官地位,但柳州比永州更荒远。这首律诗是在柳州写给与他同命运的四位朋友,即王叔文政治集团中同被贬谪的漳州(今福建漳州)刺史韩泰、汀州(今福建长汀)刺史韩晔、封州(今广东封开)刺史陈谏、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刘禹锡。
 [2]“城上”二句:大荒,荒僻边远之地。二句写登楼远眺,边荒与海天相接,愁思茫茫无际。
 [3]“惊风”二句:惊风,急风。飐(zhan),风吹荡动。芙蓉,荷花。薜荔,一名木莲,常绿藤生植物,攀附于墙。二句写疾风暴雨,猛烈地吹荡荷花塘的水面,泼打着附在墙上的薜荔。
 [4]“岭树”二句:岭树,岭上的树木。江,指柳江。九回肠,化用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句,喻愁思宛转郁结。二句写山上重重树木遮蔽视线,不能放目千里,江水曲折流过有如人的愁肠九转。
 [5]“共来”二句:共来,指他与诸友一同被贬谪来边荒之地。百越,古代对五岭以南(今福建、广东一带)少数民族的通称。文身,即纹身,在身上刺花纹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滞,阻隔不通。二句写我们都来到百越之地,却书信难通。
 
 这首七律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怀念挚友之情和遭受长期贬谪的愤慨,蕴含了忧伤时事,感慨远谪,怀念远友等各种情感。《诗境浅说》曰:“起笔音节高亮,登高四顾,有苍茫百感之慨。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词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五、六句言岭树云遮,所思不见,临江迟客,肠转车轮,恋阙怀人之意,殆兼有之。收句归到寄诸友本意,言同在瘴乡,已伤谪宦,况音书不达,雁渺鱼沉,愈悲孤寂矣。”全诗用语清峻,格律工稳,是代表柳诗艺术成就的名篇。

山水名胜诗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①,海天愁思正茫茫②。
 惊风乱飐芙蓉水③,密雨斜侵薜荔墙④。
 岭树重遮千里目⑤,江流曲似九回肠⑥。
 共来百越文身地⑦,犹自音书滞一乡⑧。


 【题解】
 柳州位于广西中部。其地秦属桂林郡,汉属郁林郡,唐代称昆州、柳州、龙城郡,宋、元、明、清为柳林府、路。柳州属典型的岩溶地貌,山石奇特秀美,岩洞瑰丽神奇,清澈的柳江,迤逦多姿。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朝政活动失败,与刘禹锡等八人被同时贬为边远州郡司马,柳宗元谪在永州(今湖南零陵)。至元和十年(815),八司马应诏进京,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又分别被分到柳州、漳州、汀州、封州、连州等边远州郡任刺史。此诗即这年夏天柳宗元抵达柳州后寄赠同时被贬的其他四州刺史之作。诗写其登上柳州城楼之所见所感,寄托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满怀郁愤不平的感慨,致使笔下的柳州山水风光也染上这种茫茫愁思。
 【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生平见前湖南《渔翁》诗。
 【注释】
 ①大荒:极荒远之处。②海天愁思:言愁思像海一样深、天一样阔。③惊风:急风。飐(zhan):风吹使物动。芙蓉:荷花。④薜荔:一种常绿的蔓生植物,常缘壁而生。⑤重遮:重重遮敝。⑥此句以江流之曲折形容心中愁思。江,柳江。柳江源出贵州独山县,在柳州与龙江汇和。九回肠,心中愁思百结。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⑦百越:即“百粤”,战国时越国被吴所灭,其部族分散到今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被称为东越、西越、闽越、瓯越、骆越等,统称“百越”,后因之称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和他们居住的地区。文身:即“纹身”,身上刺花纹和文字。“断发文身”是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传统习俗。⑧滞:阻隔不通。一乡:一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