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瘴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瘴气zhàngqì

〈名〉热带或亚热带丛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这种空气有毒:瘴气弥漫。

瘴气

热带山林中能致病的湿热之气。《后汉书·南蛮传》:“南州水土温暑,加有~,致死者十必四五。”

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

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空气

空气

流动的空气:气流 气旋
潮湿的空气:潮气 雨气
梅雨季节潮湿的空气:霉气
热带山林中蒸发的能致病的湿热空气:瘴(瘴气;雾瘴;毒~) 障毒 障气 障疠 毒雾
弥漫四方的瘴气:云瘴
炎热的空气:热气 热浪
清凉的空气:凉气 爽气
阴凉的空气:凉阴
浓密树荫下的凉气:阴荫
早晨清新的空气:朝气 旦气
雨后清新的空气:霁氛
大寒过后微微寒冷的空气:料峭余寒
夜晚纯洁明亮的空气:夜气
山陵中的空气:陵气
弥漫于山林之间的空气:山气
阴暗沉闷的空气:死气

☚ 热气   烟气 ☛

瘴气

病证名。
❶感受南方山林间湿热瘴毒所致的一种温病。《诸病源候论·瘴气候》:“夫岭南青草黄芒瘴,犹如岭北伤寒也。南地暖,故太阴之时,草木不黄落,伏蛰不闭藏。杂毒因暖而生,故岭南从仲春迄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讫孟冬,行黄芒瘴。量其用药体性,岭南伤寒,但节气多温,冷药小寒于岭北,时用热药,亦减其锱钵,三分去二。但此病外候小迟,因经络之所传,与伤寒不异。然阴阳受病,会同表里,须明识患源,不得妄攻汤艾。假令宿患痼热,今得瘴毒,毒得热更烦,虽形候正盛,犹在于表,未入肠胃,不妨温而汗之;已入内者,不妨平而下之。假令本有冷,今得温瘴,虽暴壮热烦满、视寒,正须温药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药下之……其一日二日,瘴气在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若寒气在表,发汗及针必愈。三日以上,气浮于上,填塞心胸,使头痛胸满而闷,宜以吐药,吐之必愈。五日已上,瘴气深结在脏腑,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
❷指瘴疟(《外台秘要》)。详该条。

瘴气

❶古病名。出自《肘后方》。湿热杂气所致的传染病。
❷《外台秘要》指瘴疟。

瘴气zhàng qì

《本草纲目》石部第10卷金牙石(27)。
❶古病名。指感受湿热杂毒所致疫疠的一种。见《肘后方》。
❷病名。指瘴疟,见《外台秘要》。

瘴气

瘴气

为古代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瘴气的发生和壮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密切相关,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是导致瘴气的主要原因。瘴气主要表现为:头痛体痛、胸腹痞闷、腹胀痛、寒热往来,食欲不振,甚则突然昏仆、失语、脱发等。远在汉代,壮族先民已经认识了瘴气,并积极寻找防治方法。如服食薏苡仁、嗜嚼槟榔、悬挂菖蒲、针刺治疗、居住干栏建筑等。至宋代,壮族对瘴气的防治已积累了一套独特而丰富的经验,并且首创瘴气分类法,即按发病季节分为青草瘴、黄梅瘴、新禾瘴、黄茅瘴。按症状及性质分为冷瘴、热瘴、哑瘴。依动物命名的有桂花瘴、菊花瘴,依动物命名的有蚺蛇瘴、孔雀瘴、蚯蚓瘴、鸭虫瘴、黄蜂瘴。还有瘴母、蒙沙、水瘴等。这些分类命名综合概括了瘴气的病因病机及病势的演化,反映了壮族对瘴气的认识水平。壮族防治瘴气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1.针刺上下唇治疗热瘴,针刺阴茎治热瘴入里。2.针刺头额及上唇,配合内服药物治疗哑瘴。3.灸中院、气海、三里、拇指及第五指治瘴气症见脘闷虚烦,下体凝冷者。4.以陶针针刺十指放血,救治瘴气重症。5.药物内服。壮族常用防治瘴气的药物有青蒿、石膏、马槟榔、红花茶、黄花根、高良姜、楮叶、菖蒲、槟榔、王瓜、辣椒、蚺蛇、盐麸子、山柰、姜黄、药酱叶等。6.壮族民间还将预防瘴气的措施编成歌谣,广为流传。如“急脱急著,胜似服药”,“瘴中要诀,避色如避难,冷暖随时换,少饮卯时酒,莫吃申时饭”,“晓行不饮酒,触之疾必发”,“慎起居,毋昼寝,深夜露坐,节饮食而不伤饥饱,谨嗜好而无从淫欲,调摄得宜则精神内固,虽有瘴气不能侵害。”

☚ 柳州救三死方   瘴乡 ☛

瘴气瘴氣zhàng qì

南方山林间湿热蕴蒸致人患病的一种疫气。《医学正传·瘟疫》:“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盖指山岚雾露烟瘴湿热恶气而名之也。”

瘴气zhàngqì

❶古病名。感受湿热杂毒所致疫疠的一种( 《肘后方》)。
❷ 指瘴疟( 《外台秘要》)。详瘴疟条。

瘴气

瘴气

瘴气是指感受山岚雾露湿热郁蒸之毒气的一种外感疾病。临床特点是寒热交作,或有神识昏迷,或声音哑瘖等。
病名考证
瘴气见《神农本草经》。《后汉书·马援列传》早有“瘴气”及“瘴疫”流行的记载。《肘后备急方》有治疗瘴气及瘴症的处方。《诸病源候论》称“山瘴疟”。《外台秘要》也称“瘴”、“瘴热”、“瘴疠、疟瘴”。《圣济总录·瘴气》有“岚瘴”、“黄毛瘴”、“哑瘴”等名。《张氏医通》则名“岭南瘴毒”。后世更有包括水源污染而发病的“毒水瘴”与“蚺蛇瘴”等记载。
“瘴气”与“疟疾”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历代医著,都把“瘴疟”列入疟疾的范围。《外台秘要·山瘴疟》引《备急》认为:“瘴与疟分作两名,其实一致,岭南率称为瘴,江北总号为疟,然南方温毒此病尤甚。” 《景岳全书·瘴疟》也谓“瘴”属地方病,比疟更重:“瘴以地言,而疟即风寒外感之病也,但其甚者或至迷困、喑哑与常疟为稍异耳。”但“瘴气”不单指“瘴疟”,它与大气水源污染而发病等因素有关,带有地方性流行的特点,含义亦较广。临床一般病情较重,又有其独特表现。
病因病机
巢元方、王焘等均指外感恶毒之气所致。《诸病源候论·山瘴疟》:“挟溪源岭瘴温毒气。”《外台秘要·山瘴疟》引《小品》:“皆山毒所为。”《圣济总录·瘴气》:“瘴毒山川疠毒之气。”又云:“江山雾气多瘴,山岚烟雾蛇虺郁毒之气尤甚,但呼吸斯气皆成瘴疾。”《景岳全书·李待制瘴疟论》:“岭南炎方土薄,阳燠之气常泄,频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二气相搏,此寒热所由作也。”郑全望认为与痰亦有关,《瘴疟诣南·受病之源》:“要之此病之本,本之天气热,元阳恒泄,在人之阳气自不降,而内又多痰,再不行调摄,感于不正之气,……所谓无痰不成疟者。”张景岳提出与劳役饥饱等内伤因素有关,《景岳全书·瘴气》:“居者十病二、三,途者十病八、九,以居者安静,途者劳伤耳。”又说:“但使内知调摄,而外不受邪,则虽居瘴地何病之有。” 病因病理可归纳如下:
恶气外侵:行人触感山岭溪源,密林丛草及岚雾中之恶毒之气,可以直接发作本病。《景岳全书·王棐指迷方瘴疟论》:“南方由于天气温暑,地气郁蒸,……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为病,是谓之瘴。”
气交逆常:自然界局部地区温暖与湿度的异常,如发瘴之地气象变化剧烈,盛夏久雨,隆冬久晴,一日之间寒暑迭变。这种气交逆常,非其时而有其气的阴阳气候偏胜,使营卫失调而易于诱发本病。
痰湿内盛:痰属湿邪内湿,瘴气虽为外邪侵袭,但与体内之湿痰有联系。由于饮食失度,起居不时,频进生冷炙煎,脾胃不和,水谷精微未能运化,痰浊伏于膜原,滞于膈上,复感外来不正之气,内外合邪而发作寒热。
内伤劳倦:瘴气虽为外邪,但也与机体的内虚有关。凡劳役饥饱之人,皆内伤不足,而不善摄养,纵欲多劳者极易犯之。正虚则藩篱失固,使瘴气乘虚入侵。
分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附许洪指南总论内已初具规模,分为“发热不寒”、“发寒不热”、“寒热相半”、“哑不能言”四类。《景岳全书·指迷方瘴疟论》按临床症状轻重的不同明确分为“冷瘴”(瘴气之轻者)、“热瘴”(瘴气之重者)、“哑瘴”(瘴气最重者)三类。《瘴疟指南》在这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挥。
辨证要点
首先应辨明属于冷瘴、热瘴或哑瘴。冷瘴症状特点,有寒有热,寒热往来,其病轻。热瘴指壮热不寒,其病重。哑瘴以神昏不能言,其病最为危重。此外应注意瘴毒之偏热与偏湿。偏热者,身发大热,面赤目红,烦渴便秘,小溲赤涩,或吐血衄血,舌苔黑或绛,脉洪弦数;偏湿者,胸膈痞闷,痰多脚软,或泄泻腹胀,食少体倦腰重,舌苔白厚腻,脉濡,瘴毒邪入心包,每见神昏谵语痉厥。中气虚寒,症见脉微肢厥,利下清澈。病久而气血弱,多见面色㿠白或萎黄。 瘴证有的外虽极热,而内有真寒,但验之手足冷,鼻尖凉,踡卧,脚重无力,脉洪大而虚,此为阴盛格阳之证。
病证鉴别
瘴气与疟疾的鉴别: 瘴气初起发热多不规则,一般病情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称其症状为:“乍寒乍热,乍有乍无。”其它疟疾发作时,有一定的间歇规律性,如一日一发,或二日一发,三日一发。《瘴疟指南·诸疟瘴疟辨》指出:“瘴其始发也多不间断,重者七日方间断。其间断也,一日十二时,只间一、二时即发,……退去之时,浑身上下筋骨若无,非若诸疟退去时,即如平人,作息自有定期。” “其症状轻重与间断的先后,多变怪无常。”
治疗原则
可参照其他疟疾的治法。如《景岳全书·论瘴疟》:“凡治此者,总不外寒热虚实,及有邪无邪,如前治疟诸法而尽之矣。”一般治疗大法,“冷瘴”以芳香化浊,辟秽逐恶为主,如不换金正气散之类。“热瘴”以辟秽清热解毒为主,如清瘴汤之类。“哑瘴”以清心开窍解毒为主,如至宝丹之类。此外,根据瘴毒的偏热偏湿等,随证加减用药。凡治疗本病除辨证施治外,亦可在先发作前结合截法,应用偏方、验方等治疗,如截瘴丸之类。若病久气虚血弱发热,《张氏医通·岭南瘴毒》认为:“需用四君类调理脾胃,脾胃一健气血自生,忌用四物沉阴之剂。”瘴毒多是热证,但因各人禀质不同,若治疗过程变证,或邪转虚寒,及出现阴盛格阳等,可用附子理中汤之类救治之。
瘴气的服药必须在发作前,以平旦空腹为宜,在流行的瘴区,当慎起居,适寒温。防治瘴气的药物,如不换金正气散、截瘴丸等可以备用。此外,可用救苦散,以吹鼻取嚏预防。
瘴气近似南方所流行的某些热带病,包括现代医学高疟区中的间日疟、恶性疟或凶险发作型疟疾中的脑型、超高热型及厥冷型等疟疾。

☚ 久疟   哑瘴 ☛

瘴气zhang qi

miasma

瘴气zhàng qì

miasm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