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瘰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瘰疬luǒlì

颈淋巴结核,症状是颈部或腋窝出现硬块,日久疼痛,溃烂化脓,不易愈合。

瘰疬

病名。《灵枢·寒热》: “寒热瘰疬,在于颈项者。”又名鼠瘘、鼠疮、老鼠疮、九子疮、鼠疬、走鼠疮、蝼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疮等。小的为瘰,大的为疬。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结于颈、项、腑、胯之间。初起结块如豆,数目不等,无痛无热,后渐增大串生,久则微觉疼痛,结块粘连,推之不移,溃后脓汁稀薄,其中或夹有豆渣样物质,此愈彼起,久不收口,可形成窦道或漏管。相当于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治法: 初期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或服消瘰丸。后期以滋补肺肾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等。如属风热结毒,应以祛风清热为主,佐以软坚散结,服防风清毒饮。未溃者外用阳和解凝膏,已溃者外用丹药或生肌散。

瘰疬scrofula

中兽医病名。又称肺毒、肺毒疮。患畜因肺经热毒或感受疫邪,体表、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结节的病症。相当于流行性淋巴管炎。症见颈、胸、腹、四肢发生大小不等的有串珠状的结节或肿瘤。初起硬痛,继之溃破,流出脓血,有恶臭味,此起彼伏,不易治愈。治宜清热解毒。内服地龙散(栀子、地龙、夜明砂、知母、贝母、白矾、黄药子、白药子、阿胶、秦艽、大黄、黄芩、连翘、郁金、黄连)。外用砒黄散(雌黄、雄黄、硇砂、砒霜、章丹各等份,为细末,加面糊做成枣核状的丸药,用针刺破结节后,塞入腔内)。

瘰疬

病名。出自《灵枢·寒热》。指颈部的慢性淋巴结肿大,多属颈淋巴结核。因颈部淋巴结肿大,累累如串珠,历历可数,所以称为瘰疬。多由肺肾阴虚,水亏火旺,灼津为痰,痰火交凝,结于颈项所致;或肺痨继发引起。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不红不痛,推之可动,质地坚硬。若淋巴结周围有炎症扩散,可以粘连,疼痛明显,推之活动性差。也可化脓坏死,破溃后成为寒性脓疡,流出干酪样碎屑及稀薄脓液;长期不愈者,可形成瘘管,俗称“鼠疮”。常全身伴有潮热、盗汗、消瘦等虚劳症状。

瘰疬

瘰疬

中医病名。又名 “鼠疮”,以其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故名。多生于颈项及腋下,或发于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生。多由阴虚火旺,灼液成痰,凝结于颈下所致。多发于小儿。临床表现:初起触之如豆,数目一个或数个不等,后渐增大串生,皮肤颜色不变,触之不痛,按之坚硬,推之能动。日久结块,互相粘连,微觉疼痛,推之不移。溃破后脓汁稀薄,或如痰,或有豆渣样物质,久不收口,可形成窦道或瘘管等病症,故又名“鼠瘘”。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等。

☚ 瘿   瘤 ☛

瘰疬

病名。颈项部结核累累如串珠,故名。又称“疬子颈”、“鼠疮”。多见于儿童和青年,起病缓慢,初起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热不痛,渐增大窜生,成脓时皮色暗红,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此愈彼溃形成窦道。因部位、形态等不同,又有痰疬、湿疬、气疬、筋疬、燕窝疬等名称。多由肝郁脾虚,或肺肾阴亏,痰热内生,结于颈项而致。内治初期宜疏肝养血,健脾化痰;中期宜托;后期应补;外治未溃者以消散为主,已溃者应祛腐生肌。

瘰疬luǒ lì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标热散之(183)。病名。又名鼠瘦、鼠疮、老鼠疮、九子疮、鼠疬、走鼠疮、蝼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疮等。相当于现代医学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等疾患。《灵枢·寒热》:“寒热瘰疬,在于颈项者。”小的为瘰,大的为疬。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结于颈、项、腑、胯之间。初起结块如豆,数目不等,无痛无热,后渐增大串生,久则微觉疼痛,结块粘连,推之不移,溃后脓汁稀薄,其中或夹有豆渣样物质,此愈彼起,久不收口,可形成窦道或漏管。治法:初期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或服消瘰丸。后期以滋补肺肾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等。如属风热结毒,应以祛风清热为主,佐以软坚散结,服防风清毒饮。未溃者外用阳和解凝膏,已溃者外用丹药或生肌散。

瘰疬luǒlì

病名。出《灵枢·寒热》。又名鼠瘘、老鼠疮、疬子颈等。小的为瘰, 大的为疬。多因肺肾阴虚, 肝气久郁, 虚火内灼, 炼液为痰, 或受风火邪毒, 结于颈项、腋、胯之间。初起结块如豆, 数目不等, 无痛无热, 后渐增大串生, 久则微觉疼痛, 或结块相互粘连, 推之不移。若溃破则脓汁稀薄, 其中或夹有豆渣样物质, 此愈彼起, 久不收口, 可形成窦道或瘘管。相当于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初期宜疏肝解郁, 软坚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味或消瘰丸。后期以滋肺补肾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等。如属风热结毒, 应以祛风清热为主, 佐以软坚散结。用防风消毒饮( 《医宗金鉴》: 防风、荆芥、桔梗、牛蒡子、连翘、甘草、石膏、薄荷、枳壳、川芎、苍术、知母)。未溃者, 外用阳和解凝膏; 已溃者, 外用丹药或生肌散等。

瘰疬

瘰疬

颈项结核累累如串珠者,称为瘰疬。首见于《灵枢·寒热》。多见于青少年及痨瘵患者,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腋窝等处亦可发生。小者称瘰,大者称疬,起病缓慢,常三五成群,联络成串,破溃成瘘,久治不愈者称鼠疮。综合历代医学文献,瘰疬分类大约有三:
❶按其所在经络部位分: 生于颈前属阳明经,为痰疬;生于项部属太阳经,为湿疬;生于颈侧属少阳经,为气疬。
❷按其病因分: 有瘰疬、痰疬、筋疬、气疬等。
❸按其形态分: 有重台疬、子母疬、鼠疬、燕窝疬等。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郁怒忧思,或先天不足,房劳不节,久病体弱,肝肾阴虚或肺肾不足,相火上扰,痰火凝结而发。正如《外台秘要》谓:“肝肾虚热,则生瘰疬”。
起病缓慢,大多无明显全身症状。常在颈项之一侧或双侧出现单个或多个结核,大小如豆,质地坚韧,不红不痛,推之可动;随后结核逐渐增大,融合成块,皮核相亲,推之难移,疼痛渐增,外形各异,有如伏鼠者,有如串珠者,有如燕窝者,堆垒簇聚,或缠绕颈项,延及胸腋。后期结核增大变软成脓,皮色黯红;破溃后,脓液稀薄,或夹有败絮状物,疮面湿烂,呈潜行性空腔,多形成窦道或瘘管,则难以愈合,此时多伴有潮热盗汗,羸瘦倦怠,乏力纳呆,头晕不寐,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虚数等症。治疗: 肝郁痰凝者,宜舒肝解郁、软坚散结,用逍遥散合消瘰丸加减;忧思过度,肝脾两伤者,宜养血舒肝,用夏枯草膏、柴胡清肝汤加减;肝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左归丸;结核坚硬而不溃者,宜软坚散结,用散肿溃坚汤。若瘰疬破溃,气血已衰者,宜调补气血,解郁化痰,用香贝养荣汤;若食少便泄,脾胃虚弱者,宜益气健脾,用香砂六君子汤;虚烦不眠,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化裁。此外尚有消瘰丸、小金丹等,不论已溃未溃均可选用。
外治: 未溃者以消散为主,选用神功散、龙泉散、猪苦胆膏、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金倍散等外敷;已溃者应以提脓解毒、去腐生肌为主,用五五丹或二宝丹掺于疮面以脱腐排脓,脓尽用珍珠散收口。
灸法,瘰疬部位施灸分为隔姜(蒜、豉)灸、穴位灸和直接灸三种。隔姜(蒜)灸用于瘰疬串连凝结有溃穿或瘘管之趋势者,隔豉灸用于瘰疬未溃破者;穴位灸则适用于瘰疬不论已溃禾溃者,可取肘尖、肩髃、肩井等穴;亦可用麝香、雄黄、蟾酥等制成雄麝药捻,直接灸结核或其溃疡的四周。
此外,尚可选用民间单方:
❶壁虎散治疗: 将壁虎烘干,研末,装入0号胶囊,以满为度,每服2~3粒,一日三次,亦可用壁虎粉末外敷已溃疮面。
❷蛇蜕鸡蛋疗法:蛇蜕一日量3~6克,鸡蛋三个,每个鸡蛋内装入蛇蜕1~2克,以火烤熟,每次服一个,每日三次,黄酒送下。
❸猫爪草膏治疗: 适用于瘰疬溃烂成瘘者,用猫爪草全株,洗净后切碎,煮沸浓缩成膏外敷疮面,每日一换。

☚ 胁疽   臁疮 ☛

瘰疬luǒ lì

scroful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