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痀偻承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痀偻承蜩 痀偻承蜩战国寓言小说。庄周撰。原载《庄子·外篇·达生》。陈蒲清等编《中国古代寓言选》、王玄武等编《中国历代寓言选》、公木等编《历代寓言选》 皆录入。作品描述: 孔子前往楚国途中,在一片树林处,他看到一位驼背老人,手拿竹竿在粘知了,好像信手拾取一样轻而易举。这对一个不能仰视的驼背者来说,在生理上是有很大困难的,所以,孔子惊奇地问他有什么好方法。驼背老人把自己苦练的情形说了一遍,说他练到“吾处身也,若厥株枸; 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孔子听后,十分赞叹驼背老人的绝技。作品旨在说明: 要专心致志,精神集中,形神统一,才能掌握规律,得心应手,无往不胜,无所不能; 要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苦练基本功,坚持不懈,直到炉火纯青。作品或直叙,或对话,形象地描绘了痀偻者抱定目标,在每年捕蝉的季节苦练勤学,循序渐进的情形,而终于达到捕蜩万无一失的境界。作品描述痀偻者捕蝉的情景,说他处置自己的身体,则像一根树桩那样纹丝不动; 说他举起胳臂,则像干枯的树枝。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都突出地展现了他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性格特点。虽然说都是三言两语式的简笔工描,倒是绘声绘色,意趣盎然,行文为了刻画他的苦学勤练,特别突出描述他习艺练技的难度: “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虽然练习的难度很大,但由于专心苦练,就使捕蝉技巧日臻完美,蝉飞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终达万无一失。驼背老人的这一形象也说明,只要志专苦学,而无难不克,就是客观条件较差的人,也能获得成功。《庄子》一书对人的技能以及能工巧匠都是加以赞颂的,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最为突出的。本篇赞叹了具有捕蝉绝技的痀偻者,《养生主》中歌颂了善于解牛的庖丁,《天道》 中歌颂了见解卓越、手艺高超的轮扁,《达生》中歌颂了善于游水的吕梁丈夫和善于削鐻的梓庆,《徐无鬼》 中歌颂了运斤成风的匠石。庄子对他们的技艺都进行了精心描绘,而出神入化。这无论是在思想史上或艺术史上都是值得肯定的。“难道不是只有当手工业者、陶器匠、玻璃匠、泥水匠,成了艺术家时,真正的艺术才得以表现出来吗?” (费尔巴哈《德国哲学》) 本篇中承蜩的驼背老人,从生理上来说,他是 “畸人”。庄子对这种畸人,寄以极大的同情,努力发掘他的精神美或内心世界美,歌颂他的 “用志不分”的精神境界。这反映了庄子的独特的美学观点,像《德充符》 中的六个畸人美德之描写也属此美。庄子对畸人美的这种写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后世小说、戏剧中,神仙往往幻化为丑陋的人物,便是从《庄子》 中学习来的。 ☚ 髑髅 桓公田于泽 ☛ 痀偻承蜩《庄子》 仲尼适楚②,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③。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④?”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⑤,累丸二而不坠⑥,则失者锱铢⑦;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⑧;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⑨,若厥株枸⑩;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11)。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12)。吾不反不侧(13),不以万物易蜩之翼(14),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15),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16)。” 〔注释〕 ①本篇节选自《庄子·达生》,题目为后人根据内容所加。痀偻(goulou勾楼),同“佝偻”,驼背。承,用长竿取物。蜩(tiao条),蝉。②仲尼,孔子的字。适楚,到楚国去。③掇(duo多),拾取,以手拾物。④道,方法。⑤五六月,指农历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之时。一说练习捕蝉要用五六个月的时间。⑥累,累积,累叠。丸,小圆球。累丸而不坠,(在竿顶上)累叠两个小圆球而不会掉落下来。这是练习执竿而不颤的办法,因竿头颤动,蝉会惊飞。⑦锱铢(zi zhu资珠),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为一锱。“锱铢”比喻极少数量。此句是说,经过累丸而不坠的练习,捕蝉时蝉很少能逃走。⑧十一,十分之一。失者十一,十只蝉中可能有一只蝉飞掉。⑨处身,安置身体。⑩厥,同“橛”,小木桩。株枸,斫残的树桩。(11)执臂,举臂。槁(gao搞),枯干。此句意为,我举起胳臂,像枯干的树枝一样(静止不动)。(12)虽,即使。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捕蝉时心目中只知有蝉的翅膀(毫不分心)。(13)不反不侧,指身、臂一动也不动。(14)易,改变,转移。以,因。这句意为,不因外界的影响转移对蝉翼的注意(表示专心致志)。(15)用志不分,用心专一不二。(16)丈人,老丈,老人。 〔分析〕 本篇选自《庄子·达生》。《达生》篇由十一个寓言故事组成,《痀偻承蜩》是其中之一。它通过一位驼背老人捕蝉的小故事,说明做好任何事情都要用心专一,并付出辛勤的劳动。 这则寓言故事篇幅虽短,但章法井然,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三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中间一问一答为第二段,最后孔子所言为第三段。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交代了事件、背景、主要人物及其活动。第二段是阐述承蜩犹掇的诀窍。这是全文的重点,先写苦练的三个阶段,再写捕蝉时精神的专注。第三段是总结全文,点明寓意。全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联连一体,自然紧凑。 文章开头写道:“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作者先交代故事的由来。孔子自蔡入楚,路过林中,见一驼背老人捕蝉,像拾取东西一样容易。言明“痀偻承蜩”这则故事是孔子林中所见。“痀偻”一词勾画了捕蝉老人的特殊形象,“犹掇之也”喻其捕蝉技巧高超。孔子非常赞赏这位承蜩者,情不自禁地说:“子巧乎! 有道邪?”前句赞叹,后句询问,由此引出痀偻者的大段阐述,使文章转入正题。 针对孔子的问题,痀偻者先作一个总的回答:“我有道也。”然后侃侃而谈,具体阐述苦练捕蝉本领的全过程。五六月份,先“累丸二”,再“累三”,最后“累五”,直到一个也不掉下来,言明技艺逐步提高的三个阶段。随着练功难度的越来越大,而失误情况则越来越小,由“失者锱铢”到“失者十一”到“犹掇之也”。如此反复苦练,终于熟能生巧,百发百中了。这一层用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句,生动地说明痀偻老人高超的捕蝉技艺是苦练得来的。要想掌握一门技艺,即使像捕蝉这种小技艺,也非得下苦功不可。由此可知,苦练基本功就是承蜩犹掇之“道”。当然,苦练时必须专心致志,于是痀偻者又谈精神专注。“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这里连用两个比喻,描述承蜩时身体丝毫不动,以示用心专一。“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三句,先将天地大、万物多与蜩翼小形成鲜明的对比,再用宾语前置的句式强调自己不受外界事物干扰,只关注蜩翼的聚精会神态度。“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三句,是对上述七句的总结,强调形神专一,全神贯注,自然得出“何为而不得”的结论。用一个反诘句来收束自己的阐述,更显得理直气壮,不容置辩,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听完痀偻者的陈述之后,孔子被其精神所感动,就用他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孔子对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用志不分”即用心专一,“乃凝于神”即精神高度集中,这八个字概括了全文的中心,点明了这则故事的寓意。“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句中宾语前置,突出了歌颂的对象,表达了孔子对痀偻老人的敬重和赞扬。作者篇末点题,耐人寻味,富有教育意义。 庄子善于用寓言来表现哲理。本篇寓言,全文仅一百三十八个字,语言简练,用词精当,寓教于故事之中,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文章的主旨。 痀偻承蜩曰: “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 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枸②; 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③,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 孔子顾谓弟子曰: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④,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 (《庄子·达生》)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是这则寓言的主旨。 文章特色在于奇巧。首先巧设矛盾,粘蝉需要仰面向上,身手巧捷,而驼背老人用竹竿粘蝉,竟能象拾取东西那么容易,虽说只是雕虫小技,也足令人惊叹了。疴偻老人的答话是主要内容,十分精彩。化五、六个月时间练习在竿头上累叠丸子,从二个三个一直到五个,能不掉下来,粘蝉就如探囊取物,这倒是可以想象得出来的一番道理。接下去便匪夷所思、奇妙叹绝了: 不仅身如枯树根、臂似枯树枝坚实不动,而且还要做到“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甚至“不以万物易蜩之翼”。这种夸张谁能梦想到呢? 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痛快流利,即使小小如捕蝉这件事,他也上天入地,出人意料地引发出奇特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不由使人赞叹备至。刘熙载《艺概》评庄子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可以说是道出了其根本特点。 《痀偻承蜩》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①,犹掇②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枸④;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⑤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⑥,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疑于神⑦,其痀瘘丈人之谓乎!” (《庄子·达生》) 注释①“见痀偻”句——痀偻(goulou),同“佝偻”,驼背。承蜩(tiao),用长竿粘蝉。②掇(duo)——拾取,以手拾物。③锱铢(zizhu)——古代重量单位,24铢为1两,6铢为1锱。这里比喻极少的数量。④若厥株枸——厥,同“橛”,小木桩。株枸(ju),斫残的树桩。⑤虽——即使。⑥不反不测——因心无杂念,身臂一动也不动。⑦疑于神——妙若神明。 赏析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小品,其名虽本于佛经,如《小品般若》,但作为文体,不过是随笔、杂感之类短文的通称。本文短小精悍,有感而发,具有小品的基本特征。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是本文的主旨。庄子写作此文,意在告诫世人:要学得一种本领,必须专心致志;专心致志,才能把握规律;把握了规律,方可得心应手。要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必须坚持不懈地苦练基本功,直至炉火纯青。这番抽象的道理,却用一则寓言讲得生动而逼真。 这篇短文的生动性和逼真感,主要取决于善于编织情节和层层设喻。这本来是寓言的两个基本要素。本文的妙处更在于情节的编织和比喻的运用奇巧之至。先看比喻的运用:痀偻老人以竿粘蝉而万无一失,就像用手在地上拾物轻而易举;他处置自己的身体,就像树桩那样不会摇晃;他举起胳膊,就像干枯的树枝静止不动。为了强调他练功的高难度与粘蝉的成功率成正比,还用了层递的修辞方法:“累丸二”、“累三”、“累五”,由少到多,难度渐大,技巧日臻完美;“失者锱铢”、“失者十一”、“犹掇之也”,由多到无,失误渐少,成功有了绝对把握。一连串有比喻的层递句式,形象鲜明,寓意明晰,意趣盎然。整篇文章基本上由孔子和驼背老人的对话组成,在神情毕肖的对话中寄托着劝喻的意义,并借孔子对学子的教诲,点明题旨。就其劝喻而言,整篇文章又是一个有故事情节的比喻。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痛快淋漓。本文写粘蝉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上天入地,引发出奇特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的确,庄子为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语),令人赞叹备至。 痀偻承蜩痀偻:驼背。蜩:蝉。驼背老人用竹竿粘知了。比喻做事要勤学苦练、用心专一方可成功。春秋时,孔子到楚国去,在树林中看到一位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老人一伸手便捉到一只,仿佛在地下捡东西那样轻松。孔子问老人的秘诀何在?老人说:“我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练好了腕力。捕蝉时,我的身体像树桩,手臂像树枝,而且我全神贯注,心中想的只是蝉的翅膀,如此捕蝉还能不轻而易举吗?”(见《庄子·达生》) 痀偻承蜩寓言。《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 ‘子巧乎!有道邪?’ 曰: ‘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这则寓言借曲腰老人取蝉的故事,说明养神之道,在于绝对地排除外部世界的干扰,以达到神思的高度凝注专一,故能养其神而全其性。这是一种内向的修养方法。 痀偻承蜩jū ló chéng tiáo《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痀偻:驼背的人。承: 此指用竿子取物。蜩:蝉。形容经过勤学苦练,技艺非常娴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