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遵循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农业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总体发展战略措施,使畜禽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重视畜禽养殖的温室气体减排,逐步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整治的措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应贯彻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经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有效利用和全面处理相结合” 的技术方针,实行 “源头削减、清洁生产、资源化综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 的技术路线。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应遵循的措施:
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贯彻执行政府颁布的畜禽养殖区划,严格遵守 “禁养区” 和 “限养区” 的规定,已有的畜禽养殖场 (小区) 应限期搬迁。结合当地城乡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畜牧业发展规划,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优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小区) 及其污染防治设施的布局,避开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合理规划、适度规模是防治畜禽废物污染的重要途径。小规模分散饲养不仅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会扩大污染面,且难以治理。但规模过大也会影响畜禽生产,且给环境带来过大负担,降低环境质量。应合理选址,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应远离人口稠密区,尤其是城市和交通运输方便、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现畜牧业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养殖场应远离环境敏感区,如水源区、河流上游地区、上风向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养殖场的选址应考虑在有一定的坡度、排水良好的地方。在生产区设计方面,设计养殖场的生产区时,应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做到畜禽废物的综合利用、污水治理和养殖场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养殖场圈舍应合理布局,保持圈舍通风及采光,同时搞好养殖场绿化。
❷发展清洁养殖,重视圈舍结构、粪污清理、饲料配比等环节的环境保护要求; 注重在养殖过程中降低资源耗损和污染负荷,实现源头减排; 提高末端治理效率,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和 “近零排放”。应改善饲料结构,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采用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科学配料、应用无公害的绿色添加剂和高新技术改变饲料品质及物理形态 (如生物制剂处理技术、饲料颗粒化、饲料热喷技术) 等手段,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排泄物中氮的含量及恶臭味。在使用添加剂时,应选择微生物、低聚糖等无公害饲料添加剂,以保证畜产品安全和无公害。分阶段饲喂,即用不同养分组成的口粮来饲喂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畜禽,使日粮养分更接近畜禽的需要,可避免养分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❸鼓励畜禽养殖规模化和粪污利用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适合不同养殖规模和养殖形式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模式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污染防治措施应优先考虑资源化综合利用。畜禽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畜禽固体废物的处理,不仅要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还要实现畜禽废物的资源化。畜禽场污水量大,有机污染负荷高,基本处理方法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等。但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使畜禽场高浓度的污水得到有效的处理,应进行系统处理。其处理过程一般包括固液分离、沉淀池沉淀、酸化调节池和厌氧池的处理。
❹种、养结合,发展生态畜牧业。应充分考虑农田土壤消纳能力和区域环境容量要求,确保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效还田利用,防止二次污染。
❺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畜禽养殖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环保验收、日常执法监督和例行监测等环境管理环节,完善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体系; 强化农田土壤的环境安全,防止以 “农田利用” 为名变相排放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