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画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好的艺术品往往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使观者或读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而前者是由真到“画”,后者则由“画”见真。这位盛唐诗僧景云(他兼擅草书)的《画松》诗,就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
 一件优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鲜、强烈,令人经久难忘。诗的首句似乎就是写这种第一印象。“画松一似真松树”。面对“画松”,观者立刻为之打动,由“画”见“真”,就是说画得太像。“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
 于是,观画者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画境。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寻思记得无?”欣赏活动需要全神贯注,要入手其内才能体味出来“且待寻思”,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反复涵咏,方能猝然相逢。
 当画境从他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一种印证,当观者把握住画的精神与意蕴时,他得到欣赏的最大乐趣:“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这几乎又是一声惊呼。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苍劲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又是所谓虚处传神了。
 作为题画,此诗的显著特点在于不作实在的形状描摹,如“森森直千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王安石咏松诗句)一类,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写来,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出画家的艺术造诣,它在同类诗中是独树一帜的。但对号入座的办法对于文学鉴赏,是不宜普遍推广的。

《画松》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人们登山临水,观赏泉石花木,进入佳丽境地,看到幽美的自然风光,总要用“景色如画”的话来形容它们。反之,人们观看绘画作品,又常常以“逼真”形容之,诚如宋洪迈所说: “至于丹青之好,好事君子,嗟叹之不足者,则又以逼真目之。” (《容斋随笔》)题画诗中常用以“真”写画的表现手法,就是以人们这种自然审美意识为客观基础的。

景云这首《画松》诗,以“真”写画,艺术构思非常巧妙。景云,是盛唐时代诗僧,与岑参同时,岑参于天宝元年(742)曾访景云和尚于偃师(今属河南)东,作《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上人即事》诗。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总论诗僧时,载其名。景云善草书,学张旭,笔势飞腾,令人惊骇,事见《宣和书谱》、 《书史会要》。有诗三首传世。景云写这首题画诗,没有从用笔、设色、气韵、形态等方面去描绘画松的具体形象,却一开始便抓装真”字,写出“画松一似真松树”句,作为全诗诗脉。次句便引导读者从“真”松树落想,要大家试着回忆,是否记得在哪里见到过它?第三句,诗思陡转,诗人突然记起来: “曾在天台山上见”。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临海两县境内,景色壮丽,山上多松。结句拍合全篇,是说这一株“真”松树,记得曾在天台山上“石桥南畔”见到过,顺石桥向南数,序次为第三株。全诗短短四句,环绕着“真”松树展开思路,将画上之松当作现实生活中的、有着具体生长地点的真松,不断强化“真”的艺术效果,从而表现画松的真实感,以真写画,赞颂这幅松画艺术造诣超妙绝伦。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本诗只字不及松画,而画松之美自见,如此着笔,远比排列若干形容词、联缀一连串赞语,要生动形象得多,更具有艺术力量。

白居易对景云的《画松》诗,确炷一瓣心香,他的题画诗《画竹歌》,明显地接受了《画松》的熏染。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四句诗意,与“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的艺术构思,如出一辙。明代谢榛却说: “释景云《画松》诗,全袭乐天,未见超绝,皎然所论三偷,云公可当一二。”(《诗家直说》)谢榛失考景云、白居易的生活年代,倒置两位诗人的时序,以至诬云公为偷手,全袭乐天诗,实在是冤枉了景云和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