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也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这是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生态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色彩。生态文化的实质是指人类的环境意识,集中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完全按照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实现科学、哲学、艺术、道德和宗教发展“生态化”,使人类精神文化沿着符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
生态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传媒、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生态宗教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生态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一种高级形式体现。人类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中要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发生和处理好关系,人类在实践的活动中认知人与自然在环境中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才能长期和谐地生存和发展。生态文化是从大自然整体出发,把经济文化和伦理道德结合的产物。
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适应新的世界潮流,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子孙。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生态文化相对于生态文明而言,是一个内容更为复杂和广泛的概念。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全新的文明类型,它所强调的是所有生态社会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达到的起码标准,生态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它更强调具体生态环境下形成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
生态是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环境,文化是不同人类生存的方式,地球上有了人类,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生态文化。即使人类还处于文明前期的采集、渔猎时代,就已经存在着不同人类种群的生态文化。在农业文明时代,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种族和民族当然就存在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其中,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传统就是农业文明时代的最高典范。生态文化是自人类诞生以来,不同人类种族、民族、族群为了适应和利用地球上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之生存模式的总和。人类适应和维护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在生存和发展中所积累下来的一切,都属于生态文化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