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
生态建筑室内外影响人们起居生活的主要物理环境。合理的物理环境是为人们创造一种协调、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的保障。这些室内外物理环境主要包括:
❶能源环境。进入建筑的能源一般有电、燃气、煤。人类在城镇集聚生活及其从事的经济活动需消耗大量矿物燃料,使城市区域的物理环境严重恶化,城市“温室效应” 增加。城市浮悬微粒和烟尘导致日照时数减少。人类发展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对常规能源进行分析优化,采取优化方案,避免多条动力管道入户。对建筑的围护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进行节能设计,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用,因地制宜,鼓励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和其他再生能源。
❷水环境。对建筑的水环境,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在室外系统中要设立将杂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 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观用水系统要进行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一并考虑。建筑供水设施采用节水节能型,强制淘汰耗水型室内用水器具,推行节水型器具。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饮水系统,提供优质直饮水,避免危及人类健康和对水资源的污染。
❸大气环境。建筑的气环境系统包括室内和室外两个方面。影响室外空气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汽车尾气、工厂排污、矿物燃烧、工地扬尘等。室外空气质量要求达到二级标准,室内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烟气集中排放系统,排放进入大气前,经过空气净化过滤器达到室内外的空气质量达标。
❹声环境。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声环境中,对需要听的声音,对其音质有多方面的要求。对不需要听的声音,则希望尽可能低,以减少其干扰。声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和对建筑以外噪音的阻隔措施。室外声环境系统应满足: 日间噪音小于50分贝; 夜间噪音小于40分贝。要采取多种措施达到声控效果,如采取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中采取降噪措施; 采用建筑隔声和隔振技术等。
❺热环境。建筑物室外的各种气候因素通过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外门窗及各类开口,直接影响室内的气候条件。为获得良好的室内热环境,必须了解当地与建筑物密切相关的气候因素,如气温、太阳辐射、空气温度、降水量等。热环境系统要满足热舒适度要求、建筑节能要求和环保要求等。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保温隔热提出要求,以保证室内热环境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冬季供热室内适宜度温度: 20-24℃; 夏季空调室内温度: 22-27℃。建筑的供暖、空调应采用清洁能源、新能源和绿色能源。
❻光环境。人眼工作需要良好的光照。天然光是一种洁净的绿色光源。由于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眼对天然光最适应。天然光下人眼有更高的视觉功效,会感到更舒适,也有益于身心健康。光环境着重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尽量采用自然光。此外,还要注意防止光污染。在室外公共场地采用节能灯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❼绿环境。建筑的绿化系统应具备三项功能: 一是生态环境功能,绿地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具有清洁空气、释放氧气、调节温度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二是休闲活动功能,提供户外活动、交往场所,要求卫生整洁、适用安全、景色优美、设施齐全。三是景观文化功能,通过园林空间、植物配置、小品雕塑等提供视觉景观享受和文化品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