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哲学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研究生态问题的科学,是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认识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从哲学中产生出来的门分支学科。作为一门哲学和生态学边缘学科,是现代的产物。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生态危机已阻碍科学和社会发展,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迫使人们思考什么才是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应该用什么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世界,现代生态哲学应运而生。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开始于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哲学也始于西方学者的研究。
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发展过程。传统的认识认为,只要对自然界固有的属性和规律有了充分认识,并运用于实践,创造出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就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只是一个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巨大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关系由于智力因素作用的增长而出现新的特点,即自然的全面人化。生态危机的出现,要求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建立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改变人与自然分裂、对立的社会条件,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由于传统的自然观在生态危机中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生态自然观。传统的自然观把自然界的属性理解为对人的一种简便的有用性,生态自然观要求认识生态自然价值,还价值于自然本身,按照生态自然观研究人的需要与自然的价值之间、人的需要量与自然界的能力之间、人的干扰度与自然的忍受力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态系统中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运动的根本性问题,也是生态系统运动的一条客观规律,生态系统要求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渠道畅通。物质和能量的输出输入保持相对的平衡,才能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协调的稳定状态。而生态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证明,任何平衡都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倒是绝对的。原有平衡状态的破坏,产生新的生态系统,而且生态系统不是那么脆弱,它有相当大的自我净化、修复、调节的能力,它在一定的限度内,消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其动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平衡破坏的关节点,生态演变的条件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人类的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原则。传统的生态道德准则是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的利益当作判断人与外部世界全部关系的唯一标准,从自然界获取有用的东西,都是天然合理的。人们很少考虑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问题,大多数的人缺乏生态伦理概念。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人类需要建立合理的生态伦理原则作为处理生态行为的规范,把爱护生态、美化环境作为真、善、美的伦理准则,而把破坏生态、恶化环境作为假、丑、恶对待。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把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平等的一员来加以反省,要重新制定合理的生态道德。要研究人的行为价值和生态对人的价值,逐渐确定生态道德。
研究生态危机的历史及生态的未来。生态哲学要站在更高的高度研究生态。研究生态史上危机的产生及解决危机的途径,指明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的道路,要研究生态发展的未来。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发生过多次灾变,如超新星的爆发、天体的撞击以及因此引起地球生态的破坏和重建。人类诞生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依附于自然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大。对于生态的未来,罗马俱乐部持悲观态度,主张 “零的增长”,认为人类正处于大崩溃的边缘,生态恶化对人类严厉报复的大爆发迫在眉睫。持盲目乐观主义者则相反,认为生态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科学有回天之力,不必杞人忧天。人类应正视现实,正视生态危机对人类构成的严重威胁,采取积极的步骤、措施、方式来预防和改造,以避免生态恶化的后果。
生态哲学也是方法论,它主要是思辨的、抽象的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生态的历史发展以及生态未来、不同的生态系统进行比较、抽象。它旨在建立自己的生态范畴,阐明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上的统一。
生态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在我国是近年才开始的。由于国内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大批森林砍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面积的日益扩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民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