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技术
根据生态学、生物学和农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由生产实践经验发展的有关生态农业的各种方法与技能。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只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纯农业技术,如耕作、栽培、育种技术和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另一类则是农业科学技术以外的其他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同位素、超声波在农业中的应用等。生态农业所使用的技术,除传统的和常规的农业技术,以及其他有关的技术外,还有最具有自身特点的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和传统及常规的农业技术本质上都属农业范畴,但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稻田养鱼技术是在水稻栽培技术、养鱼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技术。稻田养鱼技术中除常规的养鱼技术和水稻栽培技术外,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如鱼沟和鱼窝的开挖、鱼种和水稻品种的选择、稻田的特殊肥水管理措施和病虫害的防治等。这就是生态农业技术和常规农业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异同。生态农业技术大致归为四种类型:
良性循环多级利用技术。在一个综合的生产系统中,一个生产组分的产出 (通常指的是废弃物的排出) 成为另一生产组分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生产组分之间互利互惠协调发展。良性循环多级利用技术,是根据食物链原理发展起来的。如将养鸡、养鱼、沼气工程、养鸭、养蘑菇和种植果树等生产组分合理组合形成良性循环系统,鸡粪作为饲料喂猪,猪粪投入沼气池作为发酵原料,产出的沼气用来烧饭、点灯,沼液和沼渣用来喂鱼、培养食用菌、养殖蚯蚓和作为果园肥料,鱼塘为鸭子提供活动场所,鸭粪下塘作为鱼的饵料,塘泥作为果园的肥料,果园内养殖蚯蚓,猪粪、鸡粪、菌渣作为蚯蚓的饵料,蚯蚓改良果园土壤,蚯蚓粪为果园提供肥料,蚯蚓则作为鸡的饲料。各生产系统之间互相协调,生产率和稳定性都比较高,表现了较明显的优越性。
立体开发多层利用技术。这是一类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成层结构 (立体结构) 的机理而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技术。稻田放养红萍和鱼,形成上层 (水稻)、中层 (红萍) 和下层 (鱼) 立体结构,稻、萍和鱼共生,红萍吸收透过水稻群落的光线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并成为鱼的饵料,鱼以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为食,鱼粪肥田,稻、鱼、萍均获良好的收成。
时空演替合理配置技术。这类技术是根据生物群落演替的原理,合理安排农业生物群使其在时间、空间上能与周围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协调,以便较合理地利用时间和空间。作物的合理轮作,应用各种人工设施来调节、安排作物 (包括禽畜) 的生长、布局而形成配套的生产体系,都可归入这一类技术。
系统调节控制技术。这类技术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指导下对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宏观控制和调节,使其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如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生态经济规划方法等都可归入这一类技术之中。系统调节的范围可以是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或更大区域。我国不少村、乡和县已应用这类技术,开展宏观系统控制和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取得了较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