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羽蛾sweetpotato plume moths甘薯食叶羽蛾的统称。鳞翅目,羽蛾科。幼虫取食甘薯藤蔓嫩叶,造成叶片干枯、穿孔,影响生长。喜冷凉气候,下半年发生较多。中国甘薯区常见有3种: 甘薯白羽蛾 学名Alucita niveodactyla Pa-genstecher。又名白鸟羽蛾。分布于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 (东南和华南)。成虫体长8毫米,翅展18毫米,全体密被白色鳞片,前后翅状如鸟羽,色雪白。前翅在距翅基2/5处分为2支,上杂有两三个黑色斑点,末端向后卷曲;后翅3支,周缘有白色鳞毛。第四至七腹节腹面两侧各有一对黑斑。足细长,尤以后足为最。卵扁长圆形,淡蓝色,长3.5毫米,宽2.5毫米。幼虫5龄,老熟时暗绿色,长9.5~10.5毫米,宽1.1~1.8毫米,全身各节均有毛瘤、前、中、后胸节上各有4对,第一至八腹节上各有5对,瘤上生有长刚毛。蛹苹果绿色,长10毫米,宽1.8毫米,头端方平,两侧有一对较大毛瘤向前突出,体背每节有两对毛瘤和3~4个紫色斑点。年生5~6代,每年6~7月薯田中开始出现幼虫,但以秋季发生最多,直至12月中下旬田间仍可见到。末龄幼虫多在枯叶或新鲜甘薯叶上化蛹。成虫白天在田间飞翔活动,但飞翔力弱,夜间有趋光性。羽化当日即可交配,两三天后产卵,卵多单产于嫩叶叶背侧脉旁,也有两粒产在一起的。完成一个世代需20多天,以蛹及少数幼虫在枯薯叶或过冬薯苗地上越冬。 甘薯全翅羽蛾 学名Ochyrotica concursa Wal-singham。又名甘薯褐色羽蛾或圆鸟羽蛾。分布于日本及中国的东南、华南。寄主为甘薯。成虫体长6毫米,翅展15毫米,全身及后翅褐黄色,前翅灰黄色,近外缘有褐斑,顶角呈弯钩状。前后翅不分支,故称全翅羽蛾或完翅羽蛾,翅上无羽状鳞毛。卵长椭圆形,淡绿色。末龄幼虫长约9毫米,全身绿色,背线紫红色,体节上生有小毛瘤,瘤上刚毛细短。蛹暗绿色,长8~9毫米,背脊尖突,背线紫褐色。年生7~8代,成虫常躲伏于茂密薯叶下,静止时前翅左右平张,后翅收存于前翅之下。产卵于薯叶背面,卵期6~19天。幼虫喜食甘薯新梢嫩叶,有的吐丝将薯叶卷成小虫苞匿居其中啃食,受害薯叶仅留下膜状表皮,久后干枯,也有被吃成许多孔洞或缺刻。当虫口多时满田薯叶枯焦变黑,影响甘薯生长。幼虫期20多天,末龄幼虫在薯叶表面基部叶脉会聚处或薯叶半卷处,缀薄丝化蛹。蛹期8~20天,成虫寿命10多天,长的可达40多天。 甘薯灰褐羽蛾 学名Pterophorus monodactylusLinnaeus。分布于欧洲、非洲、北美、中亚细亚和中国的华北地区。成虫体长9毫米,翅展20~22毫米。体灰褐色。前翅分2支,灰褐色,翅面有两个较大的黑斑;后翅分3支,暗灰色,四周有缘毛。腹部前端有近三角形白斑,背线白色,两侧灰褐。卵翠绿、扁圆形。末龄幼虫体长9~11毫米,体淡绿,各体节有黄色斑点及毛瘤,瘤上生有褐绿色长毛。蛹淡绿色,长7~8毫米,腹面扁平,背面隆起,纺锤形,各体节上有毛瘤及淡黄色毛。北京地区大约年生2代,幼虫取食薯叶成孔洞,幼虫共4龄,幼虫期10余日,老熟后移至主脉附近,吐丝紧贴叶面化蛹。蛹期5~7天。多在清晨羽化,傍晚交配,卵多产于顶梢嫩叶背面主脉附近,一般单产、卵期3~4天。 常年田间甘薯羽蛾虫口密度不大,无须单独防治,必要时,可喷施杀螟硫磷、敌敌畏、敌百虫等稀释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