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瓠子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瓠子歌》瓠子歌
(其一)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 (其二)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搴长筊兮湛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噫乎何以御水?隤林竹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瓠子歌》第一首,集中写黄河于瓠子河以后,洪水造成的危害。“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春季,黄河于顿丘决口。入夏,又冲决了濮阳瓠子河堤,洪水注入巨野泽,流入淮河、泗水,梁、楚十六郡国均被水淹。汉武帝一向注意兴水利、去水患。这次遭灾后,他调拨十万人筑堤治水。不料,水患猖獗,塞而复坏,以至前功尽弃。 “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洪水不走正道而离开已往的河床,象蛟龙一样肆虐为害。汉武帝怨天,认为是上天的意志,人力无可奈何。其实,祸水之所以向南漫延,恰恰是“人祸”造成的。武帝治水,丞相田蚡却心下不安,他的封地尽在黄河以北地区,担心遭灾,就别有用心地对武帝讲“塞之未必应天”,用神意吓唬他,阻挠继续治水,致使东郡百姓遭灾长达23年之久。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灾情最为严重,引起朝廷的不安,汉武帝下令将70万灾民迁到关中、朔方。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这是把水患全部归咎于水神河伯,说他没有半点仁慈,泛滥不止的洪水淹没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却久久没有退去的迹象。 《瓠子歌》第二首,主要写堵塞决口的战斗场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到泰山封禅,调拨四万人筑堤堵水。汉武帝亲临现场,命将士一齐上工地,伐竹运土。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写施工的艰难环境,那是在急流中进行的。 “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这次治水,河伯总算答应了,但是却缺乏柴草。什么原因呢?他又归罪于卫地的人,是他们把柴草都烧了,弄得现在筑堤垒坝而找不到柴草。其实,卫地常年被淹,百姓吃饭无柴烧,这也不能怪他们。 “林竹兮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没有柴草,武帝下令砍伐淇园的竹子,做成“楗”和“石菑”,沉入河底,填土筑坝。这次治水,取得了胜利,降服了为害20多年的“蛟龙”。为此,汉武帝很高兴,诏示官员们向百姓“宣防塞”,让人们懂得,兴修水利是为子孙造福的大事。 汉武帝文武兼备,倡导文学,设置“乐府”, “采诗配乐”。他勉励创作,汉赋这种文学样式得到发展,涌现出司马相如等一批造诣很高的诗人。他自己也喜欢作诗,他的诗多采用楚歌形式,除《秋风辞》、《瓠子歌》以外,另有几首流传下来。其中《秋风辞》写得最好,《瓠子歌》很有气势,形象地描摩出水患的猖獗和治水的战斗场面,但是其中夹杂了一些古奥的语句,读起来很费解。 瓠子歌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①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② 吾山平兮巨野溢,鱼弗郁兮迫冬日。③ 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④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⑤ 为我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⑥ 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⑦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⑧ 搴长茭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⑨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⑩ 隤林竹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11) 【注释】 ①瓠子:地名,亦称瓠子口,在今河南濮阳南。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瓠子决口,东南注入巨野,通于淮泗,危害甚巨。虑:大概、大抵。殚:尽。②功:堵住缺口、抗洪救灾的劳绩。吾山:即鱼山。③巨野:巨野之泽(在今山东巨野县北,已涸)。弗郁:形容鱼多。④正道:黄河故道。弛:毁坏。⑤神哉沛:神力无边,保佑众生。封禅:到泰山祭祀天地。⑥河公:河伯,黄河之神。⑦啮(nie)桑:城邑名。瓠子决口后,啮桑被洪水淹没。水维:江河的正常航道,水之纲维。⑧汤汤:水流疾貌。潺湲:激流。迅:一作“浚”。⑨搴(qian):取、手持。长茭:用薄竹片或芦苇编成的长索,用以固定土石以堵住缺口。湛:与“沉”同。薪不属:柴薪供应不足。⑩卫人:卫地之人,当地古属卫国。(11)隤:砍伐。楗(qian前):竖立。石菑(zi字):插石固定,以土填塞。宣防:宫名,瓠子决口堵住后,筑宣防宫以为纪念。 【译文】 瓠子决堤啊有何救灾良方?黄河泛滥啊到处尽是一片汪洋。一片汪洋啊百姓怎生安宁,救灾不已啊洪水上涨与鱼山渐平。洪水漫山啊巨野之泽四溢成灾,鱼虾成群游于田野啊又值冬日将临。河水冲毁故道啊横流四野,好似那蛟龙离开江河在田原上随意驰骋。回到原有的河道吧,滔滔的黄河!神灵,请用无边的法力保佑众生!若不是祭祀泰山啊,我怎能得知关外百姓的苦辛!我问河伯——何不仁爱苍生?洪水滔滔,使我忧心如焚。啮桑成为水泽,淮泗波浪翻腾,江河纲纪废弛啊久久不得安宁。黄河翻腾啊波涛汹涌,回复故道啊困难重重。取来竹苇啊沉下美玉,祭祀河神啊祈求成功。河伯允诺啊,柴薪不足,柴薪不足啊卫人苦痛。旷野萧条啊柴木已尽,没有柴木啊哪能够救灾抗洪?砍伐淇园的竹林,插石填土,堵住了溃口啊幸福无穷! 【集评】 宋·朱熹:“《瓠子歌》者,汉孝武帝之所作也。帝既封禅,乃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还自临祭,沈白马玉璧,令群臣从官皆负薪窴决河。时东郡烧薪柴少,乃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天子悼其功之不就,为作歌诗二章,于是卒塞瓠子。”(《楚辞后语》卷二) 清·张玉谷:“悲悯为怀,笔力古奥。帝王著作,冠冕西京。”(《古诗赏析》) 【总案】 古代帝王中,描写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是第一首。诗的上章言浩浩洋洋、泛滥不止,正面写黄河决堤后水面之阔;“吾山平”、“鱼弗郁”、“蛟龙骋”,侧面写水势之大;“巨野溢”、“啮桑浮”、“淮泗满”,更进一步写出水患之重。下章沉美玉、祭河伯、伐淇园之竹,终于堵住了缺口。二章各有分工。“不封禅兮安知外”、“泛滥不止兮愁吾人”,有四海为怀、悲天悯人之志,故作者不愧一代雄主。 瓠子歌 瓠子歌辞赋名篇。西汉刘彻作。《史记》、《汉书》见载。《汉书·沟洫志》曰:瓠子决后二十余年,数塞不成。元封二年(前109),武帝祠泰山,还至瓠子,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歌二章,首章言河决之象,描写灾情极为严重,责河公不仁,昭示自己关心民瘼,决心塞决。二章叙填决之举,指出薪柴不易连属,难以收效,应以竹代薪,楗石填土,并祝其成功。朱熹《楚辞后语》引晁补之言曰:“先是帝封禅,巡祭山川,殚财极侈,海内为之虚耗。及为此歌,乃闵然有吁神忧民恻怛之意云。”文章确实表现了武帝对灾情和民生疾苦的关注。文章文字古朴,语言雄健,感情激荡,气魄阔大。晁补之《鸡肋集·变离骚序》曰:“《瓠子》之歌,有忧民意,故在相如、扬雄上。”虽推崇太过,但在汉代辞赋中确属上乘之作。 ☚ 雪赋 采莲赋 ☛ 瓠子歌指汉武帝令臣率卒堵黄河瓠子口而作《瓠子歌》一事。汉元封二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堵黄河瓠子决口,并亲临工地。初堵口不成,武帝作《瓠子歌》二章悼之。卒塞瓠子。见《史记·河渠书》。宋曾巩《元丰类稿》 四九《黄河》:“兴国之问,房村之决为甚。当此之时,然后复理。天子为赋诗,比《瓠子之歌》。”简称“瓠歌”。《汉书·叙传》:“文陻枣野。武作《瓠歌》。” 瓠子歌 瓠子歌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作,共二首。汉元光三年 (前132) 濮阳 (今河南省濮阳县南) 的黄河大堤决口,河水汹涌奔腾泻入瓠子河,自此瓠子河每逢夏秋之际,则泛滥成灾。武帝元丰二年(前109) 从泰山封禅归来,即组织治理瓠子河水患。派将领汲仁、郭昌带领士兵数万人堵塞瓠子河决口,自己并亲临工地,督促百官,命令自将军以下者必须参加劳动、挖柴草填河。《瓠子歌》即为此时所作。诗中描绘了黄河崩堤、瓠子河决口的灾难情景: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兮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郁兮栢冬日……”; 叙述了当时治河所采取的措施: “搴长筊兮湛美玉……隤林竹兮揵石菑”; 谴责了河神的肆虐为患、不讲仁爱,对饱受洪水灾害的老百姓表示忧愁抚恤之情: “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不封禅兮安知外” 句中,武帝对自己于民情方面体恤不周的过错表示愧疚之心,这对于一位 “至高无上” 的封建帝王来说,是颇不易的。全诗场面壮阔,气势恢宏,是楚辞体中的优秀之作。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称其为 “恤民之咏”(《文心雕龙·时序》),清朝刘熙载评价其为 “忧民之思,足继《云汉》” ( 《艺概·诗概》),足见《瓠子歌》为后人所推崇的程度。 ☚ 安世房中歌 秋风辞 ☛ 《瓠子歌》楚辞体组诗。共两首。作者刘彻(前156~前87,即汉武帝,今江苏人)在位54年,在文治武功两方面均有重要建树。他始立乐府,采集民歌。自作歌诗有《秋风辞》等6首。汉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濮阳瓠子决口,东南注巨野,入淮、泗,使16郡的人民连年受灾。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下诏征发民兵数万人,到瓠子堵口复堰,并亲临工地指挥,工成,建宣房宫于堰上。这组诗当作于此时。前一首主要表现黄河在瓠子决口泛滥,到处一片汪洋,成为鱼龙水族游乐之所,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后一首表现治河十分艰辛,先写举行祭礼,“沉白马玉璧于河”,表达了治河的决心;继写河神感动,应许不再发水,但时值冬末春初,堵河物资匮乏,工程进展困难;再写经过紧张的插石、塞草、填土的战斗,瓠子塞河工程终于胜利完工,于是筑宣房宫于堰上,作为永久的纪念。两首诗各有侧重,又衔接紧密,尤其后一首写治河的经过,环环相扣,宛转曲折,充分反映了生息于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治河的最大决心和无比艰辛。 瓠子歌西汉歌曲。汉武帝刘彻作。据《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元光年间(前134—前129),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南)决口,水势浩大,东南流向钜野(今山东巨野北),注入淮水、泗水,屋舍田野多为水害。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封禅泰山之后,征发士卒数万人填塞瓠子决口,欲绝水患,同时从万里沙(今山东掖县北),至黄河瓠子决口处,广为奉祀水神,并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者皆背负柴草堵塞决口。当汉武帝亲临决口处,看到决堤河水奔腾浩荡,披灾广大,填塞不易,十分感慨地唱出了《瓠子歌》二首。这两首歌曲,描述了“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溢不止兮愁吾人”的决河景象,对水灾给百姓带来的祸患表示了沉重的忧虑,同时又祈祷神灵庇佑,希望能够“竹林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早日塞绝水患,以安百姓,体现出了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对百姓的关切。 瓠子歌汉武帝撰。汉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决于瓠子河,东南由巨野泽通于淮、泗、梁、楚一带连岁受灾。元丰三年(前109年),汉发卒数万人筑塞,武帝亲临。作《瓠子歌》二首,以示感叹。文见 《史记·河渠书》及 《汉书·沟洫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