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树根
中药名。 见《四川中药志》。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的根或根皮。夏末秋初采挖,洗净晒干。性凉,味苦。 凉血,散瘀,祛风,除湿。治肠风痔血,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内服:煎汤,9~15克。外用:捣敷或煎水淋洗。 ❶ 治肠风下血:刺楸树根、漏芦根。炖猪大肠服(《四川中药志》)。 ❷ 治小儿脱肛:刺楸根、五倍子各15~30克。熬水洗(《重庆草药》)。 ❸ 治跌打损伤:鲜刺楸树根120克,土鳖虫3克。酒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❹ 治痒子:刺楸根、骚羊牯、天葵子各60克。炖五花肉服《(重庆草药》)。 ❺ 治筋骨痛:鲜刺楸根60克,杜衡3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❻ 治骨折:刺楸根、三月泡根、大母猪藤根、水麻叶各等分(鲜用)。捶绒,拌酒精或酒,先以手法将骨折处复位,再包此药,后上夹板固定,对时一换(《贵州民间药物》)。 根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酵酸、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 水溶性多糖有葡聚糖和果胶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