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琵琶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宽心等。 何须苦牵萦。 把音书写,但频频寄邮亭。 爹年老,伊家须好看承。 程途里,只愿保安宁。 死别全无准,生离又难定。 今去也,何日到京城。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到得陈留,逢一个故老。 在他爹娘坟上拜埽。 果然饥荒都死了。 他息妇也来到。 枉教人走这遭。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风入松不须提起蔡伯喈。 说著他每哏歹。 他中状元做官六七载。 撇父母抛妻不采。 只兀的这砖头土堆。 是他双亲的,在此中埋。 前腔一从他别后遇荒灾。 更无人倚赖。 亏他息妇相看待。 把衣服和钗梳都解。 魆地里把糟糠自挨。 公婆的,倒疑猜急三枪。 他公婆的亲看见,双双死,无钱送,剪头发卖了,买棺材急三枪。 他去空山里,把裙包土,血流指,感得神明助,与他筑坟台。 前腔他如今直往帝都来。 弹著琵琶做乞丐。 叫他不应魂何在。 空教我珠泪盈腮。 这三不孝逆天罪大。 空设醮,枉修斋急三枪。 你如今便回。 说张老的,道与蔡伯喈急三枪。 道你拜别人爹娘好美哉。 亲爹娘死,不值你一拜。 前腔他元来也只是无奈。 恁地好似鬼使神差。 这是三不从把他厮禁害。 三不孝亦非其罪。 只是他爹娘的福薄运乖。 人生里,都是命安排。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难挨怎避。 灾祸重重至。 最苦婆婆死矣。 公公病,又将危换头。 悄然魂似飞。 料应不久矣。 纵然抬头强起。 形衰倦,怎支持。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雁过声思量那日离故乡。 记临岐送别多惆怅。 携手共那人不厮放。 教他好看承我爹娘。 料他每应不会遗忘。 闻知饥与荒。 只怕挨不过岁月难存养。 若望不见信音却把谁倚仗二犯渔家傲。 思量。 幼读文章。 论事亲为子也须要成模样。 真情未讲。 怎知道吃尽多魔障。 被亲强来赴选场。 被君强官为议郎。 被婚强效鸾凰。 三被强。 衷肠说与谁行。 埋冤难禁这两厢。 这壁厢道咱是个不撑达害羞的乔相识,那壁厢道咱是个不睹事负心薄幸郎二犯渔家镫。 悲伤。 鹭序鹓行。 怎如乌鸟反哺能终养。 漫把金章绾著紫绶,试问斑衣今在何方。 斑衣罢想。 纵然归去,又怕带麻执杖。 只为他云梯月殿多劳攘。 落得泪雨似珠两鬓霜。 喜渔镫几回梦里忽闻鸡唱。 忙惊觉错呼旧妇,同问寝堂上。 待朦胧觉来,依然新人凤衾和象床。 怎不怨香愁玉无心绪,更思想。 和他拦挡。 教我怎不悲伤。 俺这里欢娱夜宿芙蓉帐。 他那里寂寞偏嫌更漏长锦缠道犯。 漫悒怏。 把欢娱都成闷肠。 菽水既清凉。 我何心贪著美酒肥羊。 闷杀人花烛洞房。 愁杀我挂名在金榜。 魆地里自思量。 正是在家不敢高声哭,只恐人闻也断肠。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他沈沈向冥途。 空教我耳边呼。 我不能尽心相奉事,翻教你为我归黄土。 教人道你死缘何故。 你怎生便割舍抛弃了奴。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昼锦堂帘幕风柔。 庭帏昼永,朝来峭寒轻透。 人在高堂,一喜又还一忧。 月上海棠惟愿取百岁椿萱,常似他三春花柳。 酌春酒。 看取花下高歌,共祝眉寿换头。 辐辏。 获配鸾俦。 深惭燕尔,持杯自觉娇羞。 怕难主蘋蘩,不堪侍奉箕帚。 惟愿取偕老夫妻,长侍奉暮年姑舅。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儿夫去,竟不还。 公婆两人都老年。 自从昨日到如今,不能够得餐饭。 奴请粮,他在家悬望眼。 念我老公婆,做方便换头。 乡官可怜见。 这是公婆命所关。 若是必须将去,宁可脱下衣裳,就问乡官换。 宁使奴,身上寒。 只要与公婆,救残喘。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我有缘结发曾相共。难道是无缘对面不相逢。 我凤枕鸾衾也和他同。倒凭兔毫茧纸将他动。 毕竟一齐分付与东风。把往事也如春梦。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叹双亲把儿指望。 教儿读古圣文章。 似我会读书的倒把亲撇漾。 少甚么不识字的倒得终养。 我只为你其中自有黄金屋,却教我撇却椿庭萱草堂。 还思想。 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换头。 比似我做了亏心台馆客,倒不如守义终身田舍郎。 白头吟记得不曾忘。 绿鬓妇何故在他方。 我只为你其中有女颜如玉,却教我撇却糟糠妻下堂。 还思想。 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妻房。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青山今古何时了。断送人多少。 孤坟谁与埽苍苔。邻冢阴风时送纸钱来。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刮鼓令我终朝里受馁。 你将来的饭怎吃,可疾忙便抬。 非干是我有些馋态。 看他衣衫都解。 好茶饭将甚去买。 兀的是天灾。 教息妇每也难布摆。 婆婆息怒且休罪。 待奴霎时却得再安排。 皂罗袍思量到此,泪珠满腮。 看看做鬼,沟渠里埋。 纵然不死也难挨。 包子令教人只恨蔡伯喈。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亲年老光阴有几。 行孝正是今日。 终不然为著一领蓝袍,却落后了戏彩斑衣。 思之。 此行荣贵虽可拟。 怕亲老等不得荣贵。 春闱里纷纷大儒。 难道是没爹娘的孩儿方去换头。 休迷。 男儿汉淩云志气。 何必苦恁淹滞。 可不乾费了十载青镫,枉挨半世黄齑。 须知。 此行是亲志休故拒。 你那些个养亲之志。 百年事只有此儿。 难道是庭前森森丹桂。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风餐水卧。甚日能安妥。 问天天怎生结果。梳妆淡雅。 看丰姿堪描堪画。是何人教来问咱。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你不信我。 教伊休说破。 到此如何。 算你爹心性,我岂不料过。 我为甚乱掩胡遮。 只为著这些。 你直待要打破了砂锅。 是你招灾揽祸换头。 不想道相挜把。 这做作难禁架。 我见你每每咨嗟要调和。 谁知道好事多磨。 起风波。 把你陷在地网天罗。 如何不怨我。 懊恨只为我一个。 却担阁你两下。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撇呆打堕。 早被那人瞧破。 要同归知他爹肯么。 料他每不允诺,你缘何独坐。 伊家道俐齿伶牙,争奈你爹行不可换头。 我爹爹。 全不顾人笑呵。 这其间只是他见差。 祸根芽从此起,灾来怎躲。 他道我从著夫言,骂我不听亲话。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把几分春,三月景,分付与东流。 啼老杜鹃,飞尽红英,端不为春閒愁。 休休。 妇人家不出闺门,怎寻花穿柳。 把花貌,谁肯因春消瘦二换头。 春昼。 只见燕双飞,蝶引队,莺语似求友。 更那柳外画轮,花底雕鞍,都是少年閒游。 难守。 绣房清冷无人,也待寻一佳偶。 这般说,我的终身休配鸾俦。 三换头知否。 我为何不捲珠帘,独坐爱清幽。 千斛闷怀,百种春愁,难上我的眉头。 休忧。 任他春色年年,我的芳心依旧。 这文君,可不担阁了相如琴奏。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琐窗寒吾家一女娉婷。 不曾许公与卿。 昨承帝旨选个书生。 不须用白璧黄金为聘。 贺新郎若是因缘前世已曾定。 今日里,共欢庆。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玉抱肚公公尊赐。 念天寒特来问吾。 我双亲受三载饥寒,我怎不禁一旦悽楚。 五供养心中想慕。 漫有这香醪难度。 感此恩情厚,酒难辞。 念取踏雪也来沽。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忍冷担饥,未知何日是了。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囊无半点挑药费,良医怎求。 纵然救得目前,这饭食何处有。 料应难到后。 漫说道有病遇良医,饥荒怎救。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楼台倒影入池塘。 绿树阴浓夏日正长。 一架荼蘼满院香。 满院香。 和你饮霞觞。 傍晚捲起帘儿,明月正上。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飞絮沾衣,残花随马,轻寒轻暖芳辰。 江山风物,偏动别离人。 回首高堂渐远,叹当时恩爱轻分。 伤情处,数声杜宇,客泪满衣巾换头。 萋萋芳草色,故园人望,目断王孙。 漫憔悴邮亭,谁与温存。 闻道洛阳近也,又还隔几个城闉。 浇愁闷,解衣沽酒,同醉杏花村。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晨星在天。早起离京苑。 昏星粲然。好向程途趱。 水宿风餐。岂辞遥远。 要尽奔丧通典。血泪漫漫。 天寒地坼行步难。回首望长安。 西风夕照边。洛阳渐远。 何处是旧家庭院。旧家庭院第二换头五马江儿水。 凛凛风吹雪片。朝天歌彤云四望连。 行路古来难。相看泪眼。 血痕衣袖斑朝元令本调。请自停哀消遣。 幸夫妇团圆。把凄凉往事空自叹。 曲涧小桥边。梅花照眼鲜第三换头。 念我深闺娇眷。麻衣代锦鲜。 崎岖不惯。万水千山。 素罗鞋不耐穿。谁与我承看。 老亲衰暮年。有日得重相见。 泪珠空暗弹。何处叫哀猿。 饥乌落野田第四换头。好向程途催趱。 渔翁罢钓还。听山寺晚钟传。 路逐溪流转。前村起暮烟。 遥望酒旗悬。且问竹篱茅舍边。 举棹更扬鞭。皆因名利牵。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我三年谢得你相奉事。 只恨我当初把你相担误。 我欲待报你的深思,待来生做你的儿息妇。 怨只怨蔡邕不孝子。 苦只苦赵五娘辛勤妇换头。 寻思。 一怨你死后有谁祭祀。 二怨你有孩儿。 不得相看顾。 三怨你三年没一个饱暖的日子。 三载相看甘共苦。 一朝分别难同死。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摊破月儿高路途劳顿。 行行甚时近。 未到得洛阳县,那盘缠使尽。 回首孤坟,空教我望孤影。 他那里谁偢采,俺这里将谁投奔渡江云。 正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须信道家贫不是贫。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几年价为拐儿。是人都理会得我名儿。 遮莫你怎生逋峭的。也落在我圈䙌。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全无一点纤凝。 十二阑干光满处,凉浸珠箔银屏。 偏称。 身在瑶台,笑斟玉斝,人生几见此佳景。 惟愿取年年此夜,人月双清换头。 孤影。 南枝乍冷。 见乌鹊缥缈,惊飞栖止不定。 万叠苍山何处是,修竹吾庐三径。 追省。 丹桂曾攀,嫦娥相爱,故人千里漫同情。 惟愿取年年此夜,人月双清又换头。 光莹。 我欲吹断玉箫,骖鸾归去,不知何处冷瑶京。 环佩湿,似月下归来飞琼。 那更。 香雾云鬟,清辉玉臂,广寒仙子也堪并。 惟愿取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他魂渺漠。 我没倚著。 程途万里教我怀夜壑。 此去孤坟望公公看著。 举目萧索。 举目萧索。 满眼盈盈泪落。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玳筵开处游人拥。 争看五百名英雄。 喜鳌头一战有功。 荷君恩奏捷词锋。 太平时车书已同。 干戈尽戢文教崇。 人间此时鱼化龙。 留取琼林胜景无穷第三换头。 青云路通。 一举能高中。 三千水击飞翀。 又何必扶桑挂弓。 也强如剑倚崆峒。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无限别离情。 两月夫妻,一旦孤另。 此去经年,望迢迢玉京。 思省。 奴不虑山遥路远,奴不虑衾寒枕冷。 奴只虑,公婆没主一旦冷清清换头。 何曾。 想著那功名。 欲尽子情,难拒亲命。 年老爹娘,望伊家看承。 毕竟。 你休怨朝云暮雨,只得替著我冬温夏凊。 思量起,如何教我割舍得眼睁睁。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孝顺歌糠和米。 本是两倚依。 谁人簸扬做两处飞。 一贱与一贵。 好似奴家共夫婿。 终无见期。 江儿水米在他方没寻处。 怎地把糠救得人饥馁。 好似儿夫出去。 怎地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马蹄笃速。 传呼齐拥雕毂。 宫花帽簇。 天香袍染,丈夫得志,佳婿乘龙。 妆成闻唤促。 又将娇面重遮,羞蛾轻蹙。 这因缘不俗。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相公只虑多娇女。 怕跋涉万山千水。 女生外向从来语。 况既已做人妻。 夫先妇随。 不须疑虑。 这是蓝田种玉结亲误,今日到海沈船补漏迟。 想起。 此事费人区处。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婚姻事难论高低。 论高低何如休嫁与。 假如亲贱孩儿贵。 终不然便抛弃。 奴是他亲生儿子亲息妇,难道他是何人我是谁。 爹居相位。 怎说著伤风败俗,非理的言语。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听伊说教人怒起。 汉朝中惟吾独贵。 我有女偏无,贵戚豪家匹配。 奉圣旨使我招状元为婿。 不知他回话有何言语换头。 媒婆告相公知。 恨那人作怪跷蹊。 道始得及第,纵有花貌休提。 骂相公骂小姐道脚长尺二。 这般说谎没巴臂。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皇恩若念臣。 我也不图,禄及吾身。 只愁恩不到双亲。 空孤负,这孤坟。 料天也会相怜悯。 料天也会相怜悯。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议郎臣蔡邕启。 今日蒙恩旨。 除臣为郎官职。 重蒙婚赐牛氏。 千渎天威。 臣谨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伏念微臣,初来有志。 诵诗书。 力学躬耕修已。 不复贪荣利。 事父母,乐田里。 初心愿如此而已。 不想州司。 谬取臣邕充试。 到京畿。 岂料愚蒙,叨居上第。 破第二重蒙圣恩,婚以牛公女。 草茅疏贱,如何当此隆遇。 但臣亲老,一从别后,光阴又几。 庐舍田园,荒芜久矣衮第三。 那更老亲,鬓垂白,筋力皆臒瘁。 形只影单,无弟兄,谁奉侍。 况隔千山万水。 生死存亡,虽有音书难寄。 最可悲。 他甘旨不供,我食禄有愧。 歇拍第四不告父母,怎谐匹配。 臣又听得家乡里。 遭水旱,遇荒饥。 多想臣亲,必做沟渠之鬼。 未可知。 怎不教臣,悲伤泪垂中衮第五。 臣享厚禄,纡朱紫。 出入承明地。 独念二亲,寒无衣。 饥无食。 丧沟渠。 忆昔先朝,买臣出守会稽。 司马相如,持节锦归。 煞尾他遭遇圣时。 皆得回乡里。 臣何故,别父母,远乡闾。 没音书。 此心违。 伏惟陛下,特悯微臣之志。 遣臣归。 得侍双亲,隆恩怎比。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终朝垂泪,为双亲教我心疼。 坟茔须共守,只得离宸京。 商量个计策,犹恐你爹心不肯。 若是他不从,只索向君王请命。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一从他每死后。 要相逢不能彀。 除非梦里,暂时略聚首。 若要描,描不就。 暗想像教我未写先泪流。 写写不出他苦心头。 描描不出他饥證候。 画画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 只画得他发飕飕。 和那衣衫弊垢。 若画做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 共2首 (曲)明·《琵琶记》 他意儿难提起。 这其间就里我自知。 他恋著被窝中恩爱,舍不得离海角天涯。 涂山四日离大禹。 你直恁地舍不得分离。 贪鸳侣守著凤帏。 多误了鹏程鹗荐的消息。 (曲)明·《琵琶记》 细端相这是谁笔仗。觑著他教我心儿好感伤。 好似我双亲模样。怎穿著破损衣裳。 道别后容颜无恙。怎这般凄凉形状。 谁来往直将到洛阳。犯须知仲尼和阳虎一般庞。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万里关山万里愁。 一般心事一般忧。 亲闱暮景应难保,客馆风光怎久留换头。 他那里,漫凝眸。 正是马行十步九回头。 归家只恐伤亲意,阁泪汪汪不敢流。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宦海沈身,京尘迷目,名缰利锁难脱。 目断家乡,空劳魂梦飞越。 闲聒。 闲藤野蔓休缠也,俺自有正兔丝的亲瓜葛。 是谁人无端调引,漫劳饶舌换头。 阀阅。 紫阁名公,黄扉元宰,三槐位里排列。 金屋婵娟,妖娆那更贞洁。 欢悦。 红楼此日招凤侣,遣妾每特来执伐。 望君家殷勤首肯,早谐结发。 共1首 (曲)明·《琵琶记》 一从鸾凤分。 谁梳鬓云。 妆台不临生暗尘。 那更钗梳首饰典无存。 也,是我担阁你,度青春。 如今又剪你资送老亲。 剪发伤情也,只怨著结发薄幸人。 琵琶记 琵琶记南戏剧本。元末高则诚作。清毛宗岗评本曾改名《第七才子书》。系据南戏《赵贞女》改编,但故事内容变化很大。写陈留蔡邕(字伯喈)状元及第后,被迫与丞相之女牛小姐成婚。赵五娘却在家独力侍养公婆。公婆饿死后,五娘卖唱求乞,上京寻夫。得牛小姐之助,与蔡伯喈团聚。伯喈携二妻回乡祭扫双亲坟茔。最后以“全忠全孝”作结。作品对赵五娘性格的刻画及其苦难生活的描叙,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千百万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悲惨遭遇,概括了她们传统的美好品质,生动感人。在结构上,剧本发展“双线对比”方式,突出赵五娘的悲剧性,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人物心理描写细致,曲词与人物的性格环境相称,都有独到之处。是南戏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的转折点,一向被推为“南戏之祖”。对明清传奇和近代许多戏曲剧种均有深远影响,不少剧种有改编演出,京剧等剧种的《赵五娘》即出于此。 ☚ 白兔记 目连救母 ☛ 《琵琶记》 南戏。高明作。此剧就民间传说加以再创造而成。蔡伯喈原想在家尽孝,父亲不允,只得上京赶考,得中状元,牛丞相招他为婿,他辞婚,牛丞相不允,他辞官,朝廷不准,只得入赘牛府。后蔡家父母饿死,伯喈妻赵五娘弹琵琶行乞上京寻夫,牛氏贤惠,牛丞相也回心转意,夫妻团圆,以一夫二妻结束。剧中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但也宣扬了某些封建道德的信条。作者始终通过矛盾刻画人物的性格,在特定环境里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不单一化。关目安排上把蔡家凄苦与牛府豪华交叉演出,对比之中,深化主题。曲辞高雅,向来被推为“南戏之祖”。 琵琶记
目 录 第 一 出 副末开场………(265) 第 二 出 高堂称寿……… (266) 第 三 出 牛氏规奴……… (268) 第 四 出 蔡公逼试………(272) 第 五 出 南浦嘱别………(276) 第 六 出 丞相教女………(280) 第 七 出 才俊登程………(282) 第 八 出 文场选士………(284) 第 九 出 临妆感叹………(286) 第 十 出 杏园春宴………(288) 第十一出 蔡母嗟儿……… (293) 第十二出 奉旨招婿………(295) 第十三出 官媒议婚………(296) 第十四出 激怒当朝………(298) 第十五出 金闺愁配………(299) 第十六出 丹陛陈情………(301) 第十七出 义仓赈济………(305) 第十八出 再报佳期………(311) 第十九出 强就鸾凰………(312) 第二十出 勉食姑嫜……… (314) 第二十一出 糟糠自餍……… (315) 第二十二出 琴诉荷池………(318) 第二十三出 代尝汤药………(322) 第二十四出 官邸忧思……… (324) 第二十五出 祸发买葬………(326) 第二十六出 拐儿绐误………(328) 第二十七出 感格坟成………(330) 第二十八出 中秋望月………(333) 第二十九出 乞丐寻夫………(334) 第三十出 瞷询衷情……… (337) 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 (340) 第三十二出 路途劳顿………(343) 第三十三出 听女迎亲……… (344) 第三十四出 寺中遗像………(345) 第三十五出 两贤相遘………(350) 第三十六出 孝妇题真………(354) 第三十七出 书馆悲逢………(355) 第三十八出 张公遇使………(359) 第三十九出 散发归林………(362) 第四十出 李旺回话……… (364) 第四十一出 风木余恨………(365) 第四十二出 一门旌奖……… (366) 琵琶记 琵琶记南戏剧本。元末高则诚作。叙“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七回“众人齐唱”的两支《梁州序》,即引自剧本第二十二出(前后次序有颠倒)。其对小说的创作产生过作用。小说在引用时,文字略有改动。总的来看,“在文字上更增色彩”。 ☚ 青琐高议 如意君传 ☛ 琵琶记pí pá jì南曲剧本,元人高明编著,描写蔡中郎升官背义,赵五娘孝亲、寻夫的故事(见《六十种曲》):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里的枇杷果。”(六二·1476)有时省称为“琵琶”: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四二·968) 琵琶记全称《忠孝蔡伯喈琵琶记》,又题《蔡中郎忠孝传》。戏曲。元末明初高明撰。三卷,四十二出。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生卒年未详。元至正进士,历任处州录事、四明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后避居鄞县栎社镇沈氏楼,以词曲自娱。此剧系据宋元旧篇改编而成。写蔡伯喈进京应试,得中状元,丞相府招其为婿。蔡力辞不从,被迫与牛丞相女成婚。其妻赵五娘在家侍奉翁姑,自食糟糠。后因饥荒,二老亡故,五娘求乞进京寻夫。因得牛小姐相助,始得团聚。最后蔡携二妻回乡祭扫父母坟墓,以全忠全孝作结。剧中赵五娘形象颇为动人。京剧《赵五娘》本此。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击死”,高明反其意而求大团圆,变谴责为同情。此剧在明初影响甚大,人谓传奇之有《琵琶记》犹杂剧之有《西厢记》。有元刻巾箱本,明容与堂刻李卓吾评本,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本等数十种版本。又有一八四一年法文译本, 日本亦有多种传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入明刻本及陆贻典抄本二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年出版钱南扬校注本,末附《高明小传》。 《琵琶记》川剧传统剧目。高腔,大幕。又称《孝琵琶》。分上、中、下三本,共23折。剧本见《川剧丛刊》 第十五集。汉代,蔡伯喈与赵五娘成亲两月即遵父命上京赴试。伯喈高中状元,牛丞相强招为婿。伯喈不从,欲辞朝还乡。但皇上赐婚,君命难违。伯喈家乡连年旱灾,赵五娘与公婆饥饿难熬。后公婆终被饿死,五娘只得卖唱、求乞上京寻夫。伯喈虽与牛小姐成婚,但仍日夜惦念父母、五娘。牛小姐知情后,终助伯喈与五娘团聚。三人同返家乡祭奠父母,乡邻责伯喈不孝,幸牛丞相奉旨为其开脱。此剧《坠马》、《吵闹》、《辞朝》、《汤药》、《赏夏》、《书馆悲逢》、《祭墓》等常单折演出。 《琵琶记》南戏剧本。大约作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之后。写蔡伯喈赴京应试,得中状元再婚牛府,其妻赵五娘在家奉侍翁姑。家乡灾荒年,翁姑饿死,五娘沿路乞讨赴京寻夫,得到牛女帮助与伯喈团圆。故事早在民间流传,南宋时已经成为民间讲唱文学与戏文之题材。明·徐渭的《南词叙录》中所列宋元南戏传统剧目,已有《赵贞女与蔡二郎》一剧,《琶》剧正是系这一古老剧目之改编。剧中有50多个人物。全剧围绕伯喈求取功名与五娘灾荒年之遭遇2条线索交错发展,互为补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普通妇女的光辉形象。 琵琶记 052 琵琶记元末南戏。元末明初高则诚作。故事梗概是:蔡伯喈与赵五娘完婚两月,在父亲的督促下进京赴试。蔡家本清贫寒素之家,伯喈去后又遇荒年。五娘领回义仓之米,又被歹徒夺去。五娘正欲投井,被公公看见未死,又遇见善人张广才,分粮相救。她让公婆吃米,自家偷吃糠粃。婆母误以为她在偷吃好饭菜,张望之后真相大白,因悔恨交加而蹶倒;公公也一病不起。家中已一无所有,张广才又助其成殓。五娘卖发筹办丧事,又用麻裙包土造坟;随后沿途弹唱,造一张琵琶来到京城寻夫。伯喈到京后,高中头名状元,牛丞相招其为婿,伯喈辞婚辞宦,抵死不肯。后由皇帝下旨,伯喈被迫入赘相府。谁知伯喈的家书银两被骗子拐骗而去,至使伯喈误以为家中得着他的银钱与消息。直到伯喈的坐骑撞倒五娘,伯喈拾去父母画像,彼此仍未及相认。五娘得知撞倒自己的就是丈夫,遂至牛府寻夫。在牛小姐的帮助下,三人相认,伯喈上表辞官,回乡扫墓。伯喈去后,牛府派往蔡家迎眷的差役归来,备说五娘之贞烈,于是牛丞相具表上奏。皇帝下旨,授蔡中郎将之职,封五娘陈留郡夫人,牛氏河南郡夫人,父母并皆封赠,以大团圆结局。《琵琶记》的思想倾向比较复杂。它在宣扬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同时,又在实际上批判是封建势力使其“三不孝逆天罪大”;不少情节揭露封建官吏的贪赃枉法; 同时描写了暴政和灾荒之下人民的痛苦不幸。它的艺术成就也很突出。 ☚ 杀狗记 元杂剧 ☛ 琵琶记 琵琶记南戏剧本。元末高则诚作。取材民间传说“赵贞女蔡二郎”故事。写蔡伯喈赴京应试,其妻赵五娘在家奉侍翁始。蔡在京得中状元,招赘于牛相府。原籍遭到灾荒,蔡的父母都饿死了,五娘求乞进京寻夫,最后得牛女之助,与蔡伯喈团聚。剧中塑造了赵五娘等人物形象,写情写景都有独到之处,但把传说中蔡的弃亲背妇改为被迫,把“不忠不孝”改为“全忠全孝”,变谴责为同情。该剧对明清传奇和后来的戏剧都起过很大的影响。 ☚ 潇湘夜雨 流星马 ☛ 琵琶记 《琵琶记》元代南戏。作者高明,是其代表作。写的是蔡伯喈新婚即被其父逼迫赴京应试。考中状元后,牛丞相奉旨召他入赘,他辞婚、辞官均未被准,只好娶了牛府千金。他入京之后,故乡陈留遭逢严重灾荒,其妻赵五娘独力持家,奉养公婆,备尝艰辛。公婆盼子不归先后气饿而亡。五娘安葬公婆后,一路弹琵琶卖唱,寻夫至京城。由于牛氏贤惠和牛丞相回心转意,她终于和蔡伯喈团圆,并且受到朝廷的旌表。此剧是高明在宋金元时民间流行的蔡伯喈故事,特别是号称“戏文之首”的《赵贞女蔡二郎》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民间流传及《赵贞女》中的蔡伯喈是个贪恋富贵功名、背亲弃妇的形象。高明把 一个受谴责的反面人物改为以 “全忠全孝” 而被称颂的正面形象,其主观意图是通过 “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来宣扬封建道德。正如《琵琶记》开场所明确提出的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 但是,作者极力提倡风化,宣扬忠臣、孝子、贤妇正是基于他对世风日下、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因此,作品在讲述蔡赵二人的悲欢离合,颂扬他们的孝行、美德的同时,展开了广阔、生动的一幅社会生活画面,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统治阶级残暴和社会的黑暗,对在暴政灾荒之下挣扎的农村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作者极为成功地刻画了众多生动鲜明的形象,五娘、伯喈、张大公、蔡公、蔡婆都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赵五娘的形象尤其突出。她的不幸遭遇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里许多妇女身受的深重苦难。她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和克己待人的牺牲精神。蔡伯喈是个复杂矛盾、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自始至终生活在矛盾、苦闷中。希望忠孝两全,却又不能尽心事君,又没能稍尽孝道。生活在富贵之中,内心却充满痛苦。这个悲剧形象暴露了封建道德自身的矛盾及其不合理性。牛氏以贤惠著称,但除少数场合外,她成了宣传封建教条的传声筒,令人生厌。 ☚ 清忠谱 汉宫秋 ☛ 琵琶记 琵琶记元末明初南戏剧本。高明诚作。此剧本是根据最早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改编的。原作写蔡伯喈考取状元后背亲弃妻,入赘相府,后被暴雷击毙。此剧本将蔡写成全忠全孝人物。剧意为:蔡婚后,被父亲逼迫入京应试。考中状元后,牛丞相奉旨招他为婿。他要辞婚、辞官均未获准,就在他与牛小姐即将成婚之时,其家乡遭荒,其妻赵五娘在家历尽艰辛,吃糠咽菜,独自奉养公婆,公婆于荒年盼子不归,气饿而死之后,赵五娘埋葬公婆,一路弹琵琶卖唱入京寻夫,夫妻终得团圆。剧作成功地塑造了赵五娘吃苦耐劳、克己待人的形象。语言自然、朴素无华,细腻委婉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双线结构,一悲一喜、一贫一富,形成鲜明对比。对后世戏曲,尤其是南戏诸腔有深远影响。后人往往把这部作品与王实甫的《西厢记》相提并论,但当代学者对其评价也颇有分歧,1956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曾组织过专题学术讨论。重要版本有明嘉靖《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及清陆贻典钞本《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等。 ☚ 西厢记 全元散曲 ☛ 琵琶记 《琵琶记》湘剧高腔传统剧。源于明高则诚《琵琶记》。1952年,其中的《琵琶上路》参加中南区和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分别获优秀节目奖和演出二等奖,张广才饰演者徐绍清获全国会演演员一等奖,赵五娘饰演者彭俐侬获演员二等奖。1957年,省湘剧团有全本整理剧本参加省戏曲汇报演出,获剧本、演出一等奖。80年代,范正明、彭俐侬继续改编全本,于1990年由省湘剧院晋京演出,获文化部举办的首届文华剧作奖,剧本首载于《剧海》1988年剧本专号,继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后收入《范舟湘剧高腔剧作选》。 ☚ 思凡 白兔记 ☛ 琵琶记 琵琶记湘剧高腔传统整本名剧。源于明·高则诚《琵琶记》。叙陈留蔡伯喈故事。蔡赴京试夺魁,被牛丞相强行招赘。陈留遇灾荒,蔡父母饥寒而死。蔡妻赵五娘卖发葬亲后,得邻翁张广才资助,携琵琶沿途卖唱,上京寻夫,得与伯喈、牛氏相会,同返陈留。1952年,其中的《琵琶上路》参加中南区和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分别获优秀节目奖和演出二等奖,张广才饰演者徐绍清获全国会演演员一等奖,赵五娘饰演者彭俐侬获演员二等奖。1957年,湖南湘剧团整理全本参加省戏曲汇报演出,获剧本、演出双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范正明、彭俐侬继续改编全本,于1990年由省湘剧院晋京演出,获文化部举办的首届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剧作奖,剧本首载于《剧海》1988年剧本专号,继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后收入《范舟湘剧高腔剧作选》。 ☚ 思凡 白兔记 ☛ 琵琶记 《琵琶记》南戏剧本名。元人高明根据民间说唱文学和戏文改制而成。高明 (约1305~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后人称东嘉先生,瑞安 (今属浙江) 人。至正五年 (1345)进士,曾任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后退隐鄞县。有《柔克斋集》,已佚。根据南戏《赵贞女》改编的《琵琶记》写后汉蔡伯邕与赵五娘的故事。他有意识地将蔡伯邕“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的三不孝改为“不肯赴选而父亲不从,欲辞官而皇帝不从,欲拒婚而牛相不从”的三不从,将“马踹赵五娘,雷击蔡伯邕”的悲剧结局改成一门旌表大团圆,从而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伦理观念。但赵五娘的形象刻画得比较成功,人物心理描写绵密细致;剧本采用双线结构,情节对照发展,突出了赵五娘的悲剧色彩;语言上保留了民间戏曲的特点,曲白切合人物身份,或朴素无华,或文采斐然。该剧在现存南戏剧本中是较好的一种,在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西厢记 四大传奇 ☛ 《琵琶记》pi pa jiStory of Pipa→高明 (Gao Mi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