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雱《倦寻芳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雱《倦寻芳慢》《倦寻芳慢》 露唏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①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②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③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④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⑤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⑥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⑦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注释】 ①唏(xi希):干。向晚:接近晚上,黄昏。②翠径:绿草复盖的小路。乱红:落花。绣:五彩缤纷的绘画。③危墙:高墙。榭(xie谢):台上建的敞屋。④韶华:美好的时光,这里指春光。韶,美好。因循;依照旧法,不更改。⑤风光:景色、风景。⑥榆饯:榆荚。《本草纲目·木部二》:“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买断:买尽。买,因“钱”而生的联想。两眉长斗:指双眉紧锁不展。⑦高阳:即高阳酒徒,指好酒者。据《史记·郦生传》补记载,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高阳儒生郦食其求见,沛公素不好儒,故拒之。使者出以告,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终得重用。 【译文】 露滴渐干,傍晚时分,吹拂着帘幕的微风轻柔和婉,小院闲适幽静。芳草如茵的小径上飞来流莺,顿时惊动花枝,落英缤纷,宛如锦绣铺成。倚着院墙,登上高高的台榭。经雨的海棠艳丽夺目,仿佛被胭脂浸透。推算春光,又依旧过了清明时候。身如倦游的归燕、满目春光,美景良辰、谁人可以共享?紧锁双眉,百结愁肠。忆昔日,酒友欢聚,一旦离散,落花流水仍依旧。这样的情怀,对着东风,只使人更加消瘦。 【集评】 清·张思岩引《扪虱新语》:“王元泽一生不作小词,或者笑之。元泽遂作《倦寻芳慢》一首,时服其工。今人多能诵之。然元泽自此遂不复作。”(《词林纪事》卷七) 【总案】 这是暮春时惜春怀人之作。上片铺写暮春黄昏景色,深婉细腻。“算韶华”句,触景生情,笔力十分沉重。下片抒写愁绪,由“倦”而“恨”而“忆”,层层翻进,笔锋远宕,似难收束。“这情怀”一句勒回,对东风,成消瘦,景、情俱在其中。 王雱《倦寻芳慢》王雱《倦寻芳慢》王 雱
王 雱 中吕宫 露晞向晚①,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迳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又因循过了②,清明时候。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③,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④,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桃花双禽图 【清】颜岳 南京博物院藏 注释 ①晞(xī):干。②因循:犹言“随便”“轻易”。③榆钱:榆树果实,形似钱币,色白成串,俗呼榆钱。④高阳:《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 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高阳,地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指代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鉴赏 这首词的主题是咏春愁。作者通过描绘春天将尽之时的种种景物,来表达对韶华逝去的惋惜之情,以及他因美景不常、好友难聚而引发的惆怅。 词的上阕着重写景,开篇三句描绘了主人公所在地点的整体气氛和景致。时间是将近黄昏,一场小雨刚刚过去,水露已渐渐挥发干净,晚风轻轻吹过帘幕,庭院中显得幽静而安闲。这三句词简洁又轻快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庭院春深图。作者站在静静的庭院中,细细观察着周围的景色。他看到幽深翠绿的小径上,飞来一只黄莺,轻捷地停在路边盛开的花枝上,花枝随之颤动,落下纷纷扬扬的花瓣,如锦绣一般地铺满了小径。这两句中,一个“惊”字用得非常成功,它既写出了黄莺飞翔、停落的轻巧迅捷,又把花枝因为受压力而忽然颤动的情状,写得形象逼真;而更妙的是,在最先那一片幽静安闲的气氛中,这忽然的动作,正是在作者心中产生了“惊”一般的感受,显得惟妙惟肖。 “倚危墙”三句写作者登上高楼时的所见,此时视角从开始的平视、仰视,变成了俯视。对雨后海棠的描绘,前人有许多名句,比如唐郑谷《海棠》诗有“秾丽最宜新著雨,妖饶全在欲开时”等。本词的作者同样写海棠经雨,却以“胭脂”作比,更加一个“透”字,把海棠花雨后鲜艳浓密的色彩写得淋漓尽致。此时的海棠花正是最妍丽、最繁盛的时候,但同时也暗示着它们即将盛极而衰,转为凋零。接着作者便自然地开始抒发对韶华逝去的感慨。作者感叹道: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时间已飞一般地流逝,居然已经过了清明。这里一个“算”字和一个“又”字,显得急促而突然,写出了词人在觉察到季节变换时,内心的惊讶与惶恐。 下阕紧承上阕的春意阑珊,进入了对春愁的抒写。换头三句,以“倦”字起,表现了作者慵倦而愁闷的情绪。愁闷的源头,是“好景良辰,谁共携手”二句,也就是孤独。在这样美丽的季节里,在这春天最后的辉煌之中,词人只能孤独地欣赏它们,这自然会引发无边的愁绪。作者这里用“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二句写愁绪,受到许多人的激赏。榆树早春之时先未生叶,即已开花,不久果实成熟,其形状若钱币,色白成串,故俗称之“榆钱”。榆钱与春光同尽,故有“三月榆荚落”的俗语。作者放眼望去,看到榆树的果实已长成并开始落下,正说明春色已暮。接着作者又因“钱”这一称呼,而引发了“买”的想象,而买的对象却是“两眉长斗”,也就是春愁。作者居然想用榆钱来买断春愁,这是多么奇特的比喻! 这“买断”一语正是把榆钱与春光一同断绝的事实极其巧妙而形象地写了出来。 “忆高阳”三句仍然是怀旧,作者想起昔日与好友的宴游,对比眼前自己的孤独,虽然“落花流水仍依旧”,然已物是人非。这种悲伤情怀伴随着春愁,不停折磨着词人的内心,也让他越来越显得消瘦。作者不说自己变得消瘦,而说“这情怀……尽成消瘦”,语意新颖奇警。 整首词上阕主要写景,下阕着重写情,但上阕之景已暗含春愁,下阕之情又处处带景,情景完美交融。作者更以细腻之笔锋,委婉之语调,为读者细细道来,有如泣如诉之感,无怪前人要俱“服其工”了。(姚苏杰) 集评 明《沈际飞:“遣句艳巧。‘榆钱’二句,可谓费力。史邦卿‘做冷欺花,将烟困柳’,殆尤甚焉。然俱险丽出俗。或议元泽不能作小词,援笔为之,居然名流。后绝不作。”(《草堂诗馀四集《正集》卷三) 王雱《倦寻芳慢》《倦寻芳慢》·王雱
王雱 露晞向晓,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栏,登高榭,海棠着雨胭脂透。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得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还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这是一首惜春怀人的词作,写得婉转含蓄,缠绵多情,被历代选家所称道。 上片主要描绘清明过后的所见与所感。首三句从时间、地点说起。“翠径”两句,写院中情景。“惊”字刻画出莺儿蹴下花瓣后急促飞去的情景,可说是体物入微。“倚危栏”三句,是见落花而伤春之意顿起。这里又由惜春而引起怀人之意,词意至此又深入一层。 下片即从外界景物的变化转到内心感情的活动。笔调曲折而又缠绵。“倦游燕”四句,用温庭筠词意: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菩萨蛮》)以下两句,写自恨妄想借串串榆钱,来展开紧皱的双眉,这里用反语,即千金也难使愁眉舒展,又何况是榆钱呢?高阳,即高阳酒徒,事见《史记·郦生陆贾传》,此处指饮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