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该学说由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ued,1856—1939)在研究和治疗精神病的实践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该学说认为心理由意识和无意识(包括前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中,意识仅仅是位于表层的很少的一个部分。 潜意识才是人的行为的真正动力。 潜意识包括各种原始冲动、本能及出生后被压抑的种种欲望。它往往通过梦、语误、笔误、读误以及不随意动作表现出来。精神病是人的本能欲望尤其是“里比多”(性的驱力)被压抑的结果。 通过自由联想等精神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解除抵抗,使那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回复到意识经验中来,从而治愈精神病。该学说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带有性的色彩。 从婴幼儿的吸吮手指动作到人类高级的文学艺术创作,从日常的生活到重要的社会活动,无一例外。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弗洛伊德把它称为“里比多”(1ibido),并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2或13岁开始)。精神分析学说还将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与生俱来,包括先天的本能和原始欲望,其唯一的目的是追求快乐。 自我由本我分出,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负责理智地调节自我、超我和外界三者的关系。超我是内化了的道德标准,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其主要职责是竭力限制本我的盲目冲动。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是人格中这三个部分矛盾、冲突的结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开拓了以往正统心理学所忽视的潜意识领域,对其在行为及精神病因中的作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是值得肯定的。 在弗洛伊德著作中,有大量儿童心理方面尤其关于儿童幻想的论述,这对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探讨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一学说所采用的是缺乏严格科学性的非实验方法,所得结论无法加以验证。 这一点经常受到学术界的批评。尤其是这一学说试图用生物学化的泛性论观点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对此,必须扬弃和批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