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学质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学质疑

王学质疑

清代批评王阳明学说的著作。一卷,附录一卷。清初张烈著。张烈(1622—1685),字武承,号孜堂。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康熙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赞善。参与修《明史》,分纂明孝宗、明武宗两朝。全书分《心即理也》、《致知格物》、《知行合一》、《杂论》、《总论》等五篇。据作者自序称:早年笃信修习王守仁心学,“沈浸于宗门者十五、六年”,后渐觉其非,遂以程朱之学为宗。此书主要以程朱理学观点对王守仁的《传习录》提出质疑。有清代张伯行序、陆陇其序及后序。张序指出,该书“大要以朱子之学绍述程张而远宗孔孟,王氏之学绍述象山而远宗告子”,认为其对王学的批评“能一一穷其源而披其根”,“扶摘精微则又有前人所不及道者”。
《王学质疑》认为王学的心外无理之说,是“直求诸心而欲事理之无不尽,虽大贤不能也”(《心即理也》)。强调程朱的“性即理”是正确的,“心能知觉,发于欲为人心,发于理为道心,故贵乎择之精焉,守之一焉,未闻心之即理也,程子曰性即理是也”(同上)。认为发之于本能的知觉和道德理性是有区别的,后者是经过精心选择、专一固守的功夫而形成的。而“心即理”把这种修养功夫视为无足轻重,“多言现成而不切实也”(同上)。认为良知是现成之理,因此就“不即以求理”,而是“抑物以从我”,这样“不虚不公,自私自用之弊,必不免矣”(同上)。
此书批评王守仁的格物说是“徒曰去不正以归正,而不令其即物穷理,究其如何为正,如何为不正;如何为欲,如何为理;则有肆意妄行,傲然自以为正,自以为理,究为无忌惮而已矣”(《致知格物》)。认为没有对是非善恶的明觉认识,势必导致肆意妄行而越出道德规范。批评王学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的观点,认为“自心所见偏枯,必证诸师友考诸书籍而后悟者”,片面强调“自心所见”,就会“坚持己见,深拒人言,如所云己之心所非,虽孔子之言亦不可以为是也,贻弊甚矣”(同上)。推崇朱熹的“即物穷理”说,以为各种知识如病症药物,“手不胜书,口不胜述,非一一辨验积累功深,不能识也”(同上)。
指责王学“知行合一”是“以欲为行”,这样的话,“则凡事第欲而已,何必实事”(《知行合一》)。认为“知行合一”是以人的主观欲望来代替实际功夫。强调知行“两事不可紊淆”,“言合则分在前矣,使其不分亦无可合也,今执其合讳其分”(同上)。知行合一是以知行相分为前提的,没有分就谈不上合。
此书对王学的批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批评的主旨,是要人们回归于正统儒学的规矩之中。因此一再强调王学之弊,在于“六经注我,随意驱驾”,而不能“循循讲习,循规蹈矩”(《总论》)。这和清初程朱理学复兴的趋向是相吻合的。
收入《正谊堂丛书》。商务印书馆1939年印行。

☚ 读四书大全说   弘道书 ☛

王学质疑

一卷、附录一卷。清代张烈撰。张烈著有《读易日钞》等书。此书是一部攻击王守仁一派学说的著作。共分五篇,第一篇是“辨性理之说”,“第二篇是“辨致知格物之说”,第三篇是“辨知行合一之说”,第四篇是作者的杂论,第五篇是总论。此书附录一卷分三部分,首先是作者关于朱陆二派学说异同论述; 其次是“史法质疑”,通论史体; 第三是“读史质疑”五篇论述: 一论“明孝宗时阉臣之势”,二论“李东阳之巧宦”,三论“宋史以外不当滥立道学传”(是为反对王学而论),四论“王守仁宜入功臣传”,把明亡的罪过归于王守仁身上,五论“万历时争东宫梃击诸臣之非”。书中对明末一些史事记载较详,有一定参考价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