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之涣《登鹳雀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写诗人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旧城西的黄河岸边。楼有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古代登临胜地。因有鹳雀(一种似鹤的飞鸟)常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原失修,目前已修复,对游人开放。

此诗头两句写眼前所见,日已西沉,快要落山;下面的黄河水滚滚东流奔向大海,描绘出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面对高高的楼顶,豪情满怀,境界高远,吟出了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这首诗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世代流传,脍炙人口。


古代诗歌之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一作“鹳鹊”。《清一统治》载:“山西蒲州府(今山西省永济县),鹳鹊楼在府城西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楼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另《国秀集》作朱斌诗,题为《登楼》。

今译

灿烂的夕阳

渐渐消隐在层峦叠嶂,

雄伟的黄河

滚滚流向那无尽的海洋。

想要穷尽那更远的地方,

只有努力攀登向更高一层楼迈上。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本家晋阳,官徙绛郡(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拂衣辞官,优游山水。晚年出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天宝元年卒于官舍。王之涣少有侠气,好击剑纵酒,当时诗名很高。他与王昌龄、高适、畅当极友善,诗作多被乐工谱曲,布在人口。王之涣的诗多是描写边塞风光,意境远大,情感奔放,可惜保存下来的只有六首。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高三层,登楼可以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因常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此诗深得江山之助,日落远山,河走东海,这充塞天地的无边景物,诗人使其自然入诗,易如探囊取物。作者写所见景物,有特殊角度,也有非常命意。

这首诗以景抒情,以情纳理,达到了景为情使,以情为根,理随情现的三者合为一体的高度完美地步。

诗人游目骋怀的山是绵亘一百六十多公里长的中条山,河是从北流下到这里折向东去的滚滚黄河,这两种景致是蒲州的奇观。对人的视觉来说,只有登高处眺望,才能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可以同时加以把握的审美对象。诗人借登临处的广远视野,选取了眼下突兀的山和流动的河加以描绘。诗人是以诗驱景,山不动,让披在它身上的日光抚着山峦走向山后;黄河奔流,归宿正长,则以诗笔推进,送它流入远海。至此,青山着意,黄水遂心,在大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描绘了雄浑壮阔的审美图画。诗人的宏伟气魄,随白日依山而显著,因黄河入海而远伸,这就是以景抒情的艺术妙处。

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有渗透到景象中的豪情壮采,无疑会更加激起攀登之兴,眺望之愿,这时会使人在感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想望中的意象,它虽然在表象上是不具体的,但作为心志状态却是真实的,可以具体加以表述的,这可以叫作意象的情势,对此,用诗中的语言肯定就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景象激发的豪情,但情中有高志,高志是被纳于豪情中表现的。诗中的审美过程,从超越的视点——宏伟的景致——壮阔的情怀——高远的志向,步步扩展,层层深入,造成了对自然图画的审美,也成功地显示了盛唐的人心振奋的时代精神。

这首诗只用二十个字,写了这么多的内容,字字都有确切含意,特别是诗中的四个动词(依、入、穷、上)的使用,使鲜明的形象画面,更显得生意盎然。由于诗中表现了高瞻远瞩、积极向上的精神,读后使人心胸广阔,精神振奋,最后两句已经成了许多志士的座右铭。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 诗词绝句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有云:“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而在这三篇中,王之涣的一首尤其脍炙人口。

全诗四句,每句都写“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感。

首句“白日依山尽”中的“依山”二字,是“尽”的状语,表现了登楼远眺中白日傍山而落,以至于“尽”的景象。这一景象,包含了时间推移的过程,不是静景,而是动景。这动景,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也体现了诗人望中所感。诗人登楼远眺,流连忘返,从白日当空望到白日依山、又望到依山而尽;在这个时间推移的过程里,对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物,流露了恋恋不舍之情。“依山”的“依”,兼有依傍、依恋的意思。“白日”无知,朝出夕落,并不会有什么情感的波动。但在诗人眼中,它的确是依山而尽的,于是融情入景,寥寥五字,就展现了一幅景中含情的图画,使人联想起无限好的夕阳、美丽的晚霞和霞光里耸立的雄山峻岭,并对如此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物,产生了不胜眷恋的情感。

“黄河入海流”与首句字字对偶,铢两悉称。“入海”二字,也是“流”的状语,伫立在鹳雀楼上,地势虽高,但决然望不见黄河入海,望见的只是黄河在楼下奔“流”,像杜诗“平野入青徐”中的“入”字一样,这个“入海”的“入”字,也来自基于生活经验和地理知识的艺术想象。而一用“入海”作为“流”的状语,就如同用“依山”作为“尽”的状语,把客观景物写活了。黄河此刻虽在鹳雀楼下奔“流”,距离大海尚有数千里之遥,但它的目标、它的理想,则是流入大海,而且终归要流入大海。这就赋予黄河以崇高的思想,从而也表现了诗人的阔大胸怀。同样,“入海流”不是静景,而是动景。看吧:晚霞映照,河面上飞溅起万点金光,这条黄色巨龙,咆哮着奔向遥远的大海,诗人的目光,也被带到遥远的东方。当然,黄河要流入的大海,还是看不见的,而心却早已飞向大海了。如果能够看见大海,那该有多好!于是水到渠成,转出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二两句所展现的图景已经够阔大了,但诗人并不满足,还要“更上一层楼”,远眺更远更广的天地,饱览千里以外的自然景色。但“更上一层楼”之后究竟看见了什么,却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这后两句诗还有更深刻的含意。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它实际上体现了这样一种哲理:站得愈高,看得愈远,做任何事情,要从高处看、远处看,才能看得广阔,看得全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原因就在这里。

让我们再看看李益和畅当的诗。畅当《登鹳雀楼》云:“迥临飞鸟山,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云:“鹳雀楼前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程,远目非春亦自伤。”这两首诗都很不错,但和王之涣的诗相较,就未免逊色。传诵不如王诗之广,并非偶然。王诗短短二十字,既写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以情显,给人以尺幅千里,意境壮阔的感受,使人于美的享受中开拓心胸,得到哲理的启示,受到精神的鼓舞。四句诗两两对偶,但由于意境阔大,气象浑成,因而既整丽,又流动,不见斧凿痕迹,在艺术上是十分成功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