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独脚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独脚戏 独脚戏❶又称“滑稽”,流行于上海、杭州和沪宁县一带,约有六十年历史。通常由一至二人表演,也有三人以上的。其基本特征与相声相似。其内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说笑话和学各地方言,一类是学唱戏曲腔调、歌曲,或演唱滑稽故事。 ☚ 禹的传说 逃婚歌 ☛ ![]() ![]() 独脚戏 独脚戏用江、浙、沪一带方言演出,近似相声的一种曲艺形式。兴起于1920年前后。早期多由一人演出,艺术上受江、浙、沪一带流行的“小热昏”、“唱新闻”、“隔壁戏”等说唱形式的影响,以演口技、杂学唱为主要节目。创始时期的著名艺人有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时称“滑稽三大家”。经由他们的艺术创造,又吸收了文明戏和相声的一些表现手法,形成“说唱”与“滑稽”拼档演出的特点,迅速成为独立的曲种。后来一般由二人合作演出为主,也有一人和三人合演的形式。艺术表现手法形成“说、学、做、唱”四类。“说”、“学”、“唱”,很多处近似北方的相声,“做”则以直接扮演人物、在舞台上表演情节、对话为主,表演形式夸张幅度大。角色的语言、对白,同于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法,以此产生笑料,获得强烈喜剧性效果。这种“做”的艺术手法,已逐渐渗入到说、学、唱为主的节目当中,成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独脚戏的传统优秀节目有《调查户口》、《七十二家房客》、《宁波音乐家》等,建国后又进行了加工整理,新创作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如《看电影》、《两个理发员》、《啼笑皆非》等。 ☚ 多人相声 四川相书 ☛ 独脚戏 独脚戏流行在上海和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的“唱新闻”、“小热昏”、“隔壁戏”发展而成,也受文明戏和相声的影响。一般由1—2人演出,也有3人以上的。解放后,独脚戏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理上演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同时还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影响很大。 ☚ 相声 快板 ☛ 独脚戏曲艺曲种。也叫“滑稽”。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一带,以方言演出,兴起于1920年前后。一般由1~2人演出,也有3人以上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说、学、做、唱”4类,“说”、“学”、“唱”近似北方相声之处较多,“做”直接扮演人物,表演的夸张幅度很大,喜剧效果强烈。传统曲目《七十二家房客》、《水淹七军》、《拉黄包车》等,多已收集在1963年出版的《独脚戏选》中。 ![]() 主要责任者: 马来法,刘笑声,王颖燕 责任方式: 编著 出版者: 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地: 杭州 页码: 1-18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J826.7 语种:中 定价:30.00 出版时间:2014-1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丛书责任者:金兴盛 丛书责任方式: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共收录17条词条。 被引频次:2 独脚戏曲艺曲种之一。流行于上海和江浙一带。一般多由二人演出,也有一人单独演出和三人以上的表演。以方言为主,多反映该地区的民间生活内容。带夸张地模仿戏剧、歌曲。说唱结合,常用笑料和动作逗乐观众。演出气氛轻松愉快。 独脚戏 独脚戏也叫“滑稽”。曲艺曲种。1920年后由流行在上海和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的“唱新闻”、“小热昏”、“隔壁戏”发展而成,也受文明戏和相声的影响。一般由1—2人演出,也有3人以上的。解放后,独脚戏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理上演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同时还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影响很大。 ☚ 叙事性散文 科学文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