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物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物化wù huà

指死亡。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之二:居然同物化,何处欲藏舟?于鹄《古挽歌》:时尽从物化,又免生忧扰。

物化

指一種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的意境。揚雄《甘泉賦》:“於是事變物化,目駭耳回。”

物化

物化

古代与诗论有关的美学概念。《庄子·齐物论》记庄周梦蝶,不知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此之谓物化”。物化,是一种思维的境界。人类认识世界万物,都是主体作用于客体,于是就产生了是非。物化,是在认识过程中忘却主体自己,随物而化。“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如果庄周梦为蝴蝶,仍然记得自己是庄周,则必生是非之心,就很难“自喻适志”。物化,是将主观精神融化于客观事物,从而泯灭物我的时空界限,使主客体冥合为一,自由转化。物化,不是形而上地割裂主体和客体,它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物化不是遁离世俗,是融化自己于任何事物环境之中,是涵融万有,一无滞碍。庄子的物化说,影响于文论,就产生了“神与物游”以达物化的理性认识。刘勰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文心雕龙·神思》)苏轼叙说文与可画竹的经验是“必先得竹于胸中”(《筼筜谷偃竹记》)。又《书晁补之所藏文与可画竹》诗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这都是指创作过程中的物化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述的“无我之境”,也是一种物化境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庄子的物化说,还指的是技艺上的神妙境界。 《达生》篇说:“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工倕以手指画圈,达到妙合圆规的程度,是由于他不断实践,手技熟练得与物象自然谐和,不须费心计量,所以心胸澄明空灵,一无窒碍,与物俱化。引申到诗文创作,在技法上就形成了反对雕琢,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黄庭坚评杜甫到夔州后诗和韩愈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与王观复书》)又说:“杜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大雅堂记》)沈德潜评李白诗:“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力也。”(《说诗晬语》)这些都揭示了诗文艺术技巧上炉火纯青的物化境界。综上可见,诗文中的“物化”主要包括思想和技巧两个方面的内容。

☚ 迁想妙得   心斋 ☛
物化

物化wu hua

变化,指死亡。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 物华   物色 ☛

物化

物化

庄子学派提出的美学概念。庄子在《则阳》中说:“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西晋郭象注曰:“日与物化,故常无我,常无我,故常不化也。”认为能时时顺应万物变化的人,便能守一不化。庄子认为只要对人世的是非得失采取超功利的态度,物我统一,就达到“物化”状态,“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大宗师》)。庄子《齐物论》中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 此之谓物化。”此故事说明了庄子学派追求的物我一体“若化为物”的审美态度,是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融完美统一,揭示了审美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庄子学派的物我一体的“物化”学说,对后来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美学努力从物与我的精神联系上寻找美,把美看作是一种审美的生活境界,以至于后来的“意境”说均渊源于此。

☚ 得鱼忘筌   孟子 ☛

物化

庄子对人生人死的形象描述。其意是说,人生人死只是一种物的转化。

在庄子看来,宇宙是一个循环不已的大混沌。就宇宙整体而言,从一无所有的朦胧状态变为有形有象的明晰世界,又由有形有象的明晰世界回归无形无象的朦胧状态;就有形有象的明晰世界而言,由一种有形有象的东西变为另一种有形象的东西,又由另一种有形有象的东西变成第三种有形有象的东西。如此而已,永无止息。人生人死不过是这一大流变中的一个瞬间。

庄子用“庄周梦蝶”的故事表述这一思想。故事说: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悠闲自在地飞来飞去,很是得意,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之间醒了过来,发现自己原来是庄周。不过人生本来都是梦,梦与梦之间流变无终,所以弄不清楚到底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

最后庄子得出了结论说,不管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蝴蝶与庄周毕竟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转化也就是物与物之间的转化,所以称为“物化”。

物化

万物从生到死的变化。《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疏》:“生死往来,物理之变化也。”陈子昂《感遇》之十三:“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


物化wù huà

指死亡。骆宾王《乐大夫挽辞》:“居然同物化,何处欲藏舟。”

物化

物化wùhuà

┃┃ 指死亡。语出《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唐·骆宾王《乐大夫挽词》:“居然同物化,何处欲藏舟。”宋·秦观《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辩才虽物化,参寥犹夙昔。”清·孙枝蔚《杂诗》:“借问行路人,皆云已物化。”

☚ 易箦   委化 ☛
物化

物化

死亡的婉词。《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蒲松龄《代人答陈翰林》:“孔集老友,奄然~,忽蒙讯及,弥深涕零。”袁昶《与缪荃孙》:“张廉卿李莼老先后~。”

☚ 故世   怛化 ☛
物化

物化

与“对象化”相近。人的思想观念通过实践活动变成现实存在,即转化为物质形态的对象性存在。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形态的科学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东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也是物化过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认为,物化的基本含义是,在社会生活中主体客体化,而客体化是人据以支配世界的一个手段。在一般理论表述中,常把抽象思维或思想转变为物象化,称作“物化”。

☚ 物质   经验 ☛
死亡

死亡

死(死去;死生;死没;死丧;死灭) 亡(亡死;亡没;亡殁;亡化;亡泯;消亡;除亡) 殁(泯殁;沦殁) 殕 绝(绝命;绝世)歾 毙(溘毙) 殗 抑 灭(灭没;灭凘;抑灭;神灭形消) 逝(逝去;逝死;逝没;逝殂;迁逝)竭 败 昏 坏 化(尘化;物化;迁化;羽化;剑化;灵化;化为异物;骨化形销) 了结 了劣 了竟 淹忽 陨命 捐命 沦没 降魄 非祸 倾没 养不大 停止呼吸 心跳停止 生命终结 生命终止 丧失生命 身亡命殒
某种事物死于萌芽状态:殰 胎死腹中
机体的局部组织或细胞死亡:坏死(组织~)
死和生:死生(~由命) 短长 枯菀
死亡和创伤:死伤
生活中的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生老病死
毙,死:
死亡,衰亡:雕谢
凋残,死亡:雕残
凋落,死亡:销沉
丧命,死亡:断根绝命
死亡,终结:呜呼哀哉 呜乎哀哉 于乎哀哉
假装死:装死 佯死 诈死
某些昆虫的假死:拟死
某些动物遇到敌人时,为了保护自己,装成死的样子:假死
(丧失生命:死亡)

另见:生命 生病 消失 尸体 死人 丧事 棺材 ︱活着

☚ 死亡   动物死 ☛

事物的变化

事物的变化

物化 事变 雀雉化
事物发生变化:移宫换徴 移宫易羽 移商换羽
事物的各种变化:成败兴衰 成败兴废 兴衰成败
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分化
运行变化:运化
事物在数量上、程度上的变化:量变
事物的盛衰变化:盈虚消息 盈虚消长 消息盈冲 消息盈虚
事物起伏变化:潮涨潮落
事物曲折起伏,富于变化:跌宕起伏
事物的意外变化:波(平地风~)
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候(征~;火~)
事物随时变化:移步换形 移形换步 随步换形 换步移形 还步移形
事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逾淮为枳
事物由坏变好:寒谷回春 寒谷春生 寒谷生春 寒谷生辉 寒谷生暖 寒谷成暄 春回阳谷 暖生寒谷 阳回黍谷
事物变得暗淡,没有光彩:黯然无色

☚ 物质变化   事情变化 ☛

僧道死

僧道死

化(化去;化羽;化鹤;坐化;羽化;顺化;解化;物化;迁化;仙化;灭化;隐化;遁化;灵化;委化;怛化;剑化) 坐蜕 灭度迁神 迁寂 委顺
僧道遗其形体而仙去:尸解 形解 销化
僧人死亡:灭度 脱缁
僧侣逝世:迁形 趺逝 升西天
佛教徒逝世:大寂
佛教称僧徒逝世:顺世
僧尼死:寂(寂灭;宴寂;入寂;归寂;迁寂;圆寂;真寂;顺寂;阒寂)入灭
佛教称菩萨及高僧坐化身死:示灭
道士死:羽化 遁化 遗世
隐士或修道者死亡:道终
修道者死:升天
得道者死:升玄
佛教指高僧盘膝端坐着死去:坐脱 坐化

☚ 帝王死   亲丧 ☛

物化wù huà

❶变幻,变化。《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此之谓~~。”
❷死亡,故去。骆宾王《乐大夫挽辞》:“居然同~~,何处欲藏舟。”

物化

庄子用语。其义含混多变。❶指变幻。《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❷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庄子·则阳》:“曰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时时顺应万物变化的人,便能守一而不化。
❸指人的死亡。《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物化

物化

(一)庄子用语。一种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特别是把人与物看作一体的精神境界。《庄子·齐物论》中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庄周与蝴蝶可以互梦,人与物共性,要人们齐物我,忘记人与物的差别。庄子认为,由于生与死、醒与梦等等,都是由“道”变化出来的不同物象,它们之间在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因此追究生死差别、彼我不同是没有必要的。圣人就根本取消了万物间的差别、对立,而任之自然、随物变化,从而进入物化境界。(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语。与“对象化”相近。人的思想观念通过实践活动变成现实存在,即思想观念转化为具有物质形态的对象性存在的过程或结果。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形态的科学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东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也是物化的过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认为,物化的基本含义是,在社会生活中主体客体化,即对象化,并认为客体化是人据以支配世界的一个手段。

☚ 物极必反   物质 ☛

物化

庄子多次使用的哲学范畴。“物化”,指物的变化。《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天道》:“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天地》:“方且为物化,而未始有恒。”《在宥》:“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所谓“物化”,指物的变化、异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