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胆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的胆。苦、寒。入肝、胆、肺经。清肝明目,利胆,止咳。治风热目赤,小儿惊风痰热,黄疸,慢性便秘,百日咳。内服:研末,0.3~0.9g;或入丸、散。外用:点眼。本品含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甘胆酸、牛磺胆酸、石胆酸、胆甾醇、卵磷脂、胆碱等。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较强的利胆作用,用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有抗炎和抗过敏作用,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等。 牛胆niú dǎn《本草纲目》兽部第50卷牛(50)。药名。 【基原】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的胆。 【性味】《别录》:“味苦,大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胆、肺三经。” 【功用主治】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治风热目疾,黄疸,便秘,消渴,小儿惊风,痈肿,痔疮。 ❶《别录》:“除心腹热、渴、利,口焦燥,益目睛。”“乌牛胆,主明目,疗疳湿,以酿槐子,服之弥神。” ❷《药性论》:“青牛胆主消渴,利大、小肠。” ❸《日用本草》:“治小儿惊风痰热。” ❹《现代实用中药》:“为健胃整肠、苦补苦泻剂。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大便之慢性秘结,肝胆性黄疸,胃部膨满。” 【用法用量】内服:干燥粉末,一至三分;或入丸、散。外用:取汁调涂或点眼。 牛胆 牛胆牛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牛科动物黄牛Bos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的胆囊。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本品味苦,性寒。归肝、胆、肺经。功能清肝利胆,通便,明目,止咳,解毒。主治湿热黄疸、消化不良、便秘、小儿惊风、目赤肿痛、肺热咳嗽及疮疡等证。用于湿热黄疸,可用牛胆汁干燥后制成粉剂,入胶囊服。《圣惠方》治谷疸发黄,则用牛胆晒干,同苦参、龙胆草研末,炼蜜为丸,生麦门冬汁送服。消化不良,大便秘结者,亦可研末内服; 或与蜂蜜同用。小儿惊风,因于肝热生风挟痰所致者,临床常用胆南星治之,即用天南星研末入牛胆汁内,阴干后制成。以南星善祛风痰,牛胆既清肝热,又可制南星之温燥,故二者相伍,功效更著。本品功专清肝泄热而明目,故又可用于目疾,如《龙木论》治小儿青盲之牛黄丸,《圣济总录》治目赤肿痛、目翳等证之退膜丸,均以牛胆为主要配伍药物。此外,治疗目赤肿痛,也可取牛胆汁外用点眼。牛胆用于急、慢性气管炎及百日咳,可单用或配合紫菀、百部等止咳药同用。治疮肿则多作外用。用石灰入牛胆内阴干,研末外敷,还可治金疮外伤。内服干燥粉末,0.3~1g。脾胃虚寒者忌服。 实验研究: 牛胆汁含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甘胆酸、牛磺胆酸、石胆酸、胆色素、胆甾醇、卵磷脂、胆碱、尿素以及氯化钠、磷酸钙、磷酸铁等无机盐。 ☚ 羊胆 猪胆 ☛
牛胆 牛胆牛胆,维吾尔药物名卡拉 欧提,别名赛非拉衣 白卡尔。为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水牛Bubalus bubalis L.的胆汁。原动物全国和全世界各地均有饲养。宰牛时立即取出胆囊后挂起阴干,或剖开胆囊,取胆汁盛于容器内,密封贮藏或加热干燥。 本品性干热,味苦。功能生干生热,祛寒燥湿,清除异常黏液质,收敛固涩,愈创生肌,补肝、补胆,消痔退肿等。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各种湿疮、创疡、脓疮,肝虚、胆虚,眼疾视弱,咽喉炎肿,痔疮肛疾等。内服0.1—0.3g,外用适量。本品可入散剂、眼粉、漱口剂、敷剂等制剂。 ☚ 珍珠母 氧化锡 ☛ 00025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