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的发育
乳牙自胚胎第6周开始发生,到二岁多牙根才完全形成。恒牙自胚胎第4~5个月发生,到20岁左右完全形成。牙釉质来源于外胚层。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来源于中胚层。通过生长、钙化与萌出三个阶段才发育完全,并萌出到口腔内一定的位置上行使功能。
牙胚的发生 人胚第6周时,在未来牙弓处的口腔粘膜的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一个弓形上皮板,称牙板。牙板在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上,细胞增生加快,上、下颌各形成10个蕾状膨隆,即发生牙釉质的器官,称为造釉器,这就是20个乳牙的始基。在造釉器发育的同时,其下方的间叶细胞增生,形成牙乳头。环绕造釉器及牙乳头外周的间叶组织,形成牙囊。造釉器、牙乳头和牙囊三者共同构成牙胚,以后形成牙齿及牙周组织。早期的造釉器为卵圆形,是一团密集而分化不明显的上皮细胞团,称蕾状期造釉器。其周缘的细胞生长较快,逐渐形成中央内陷的帽状,称帽状期造釉器。此时造釉器细胞分化为三层:外层细胞为立方状,称外釉细胞层;内层为一列排列紧密而整齐的单层低柱状细胞,称内釉细胞层;二层间,因富于蛋白质的粘液细胞间质增多,细胞逐渐疏远散开呈星芒状,称星网状层。帽状期造釉器再继续生长,中央凹陷更深,成为钟状。此时造釉器分为四层,即在内釉细胞层与星网状层之间更分化出包含数列扁平细胞的中间层,它与内釉细胞层紧连。至此,造釉器发育完成。它也确定了牙冠的形态。内釉细胞渐由低柱状分化成为高柱状的造釉细胞。线粒体与分泌颗粒明显增多。紧邻造釉器的牙乳头间叶细胞,在造釉细胞的影响下,其外表分化出一层柱状的造牙本质细胞。以后形成牙本质。造牙本质细胞与造釉细胞间的基底膜就是未来牙齿中的釉牙本质界。
牙体组织的形成 造釉器钟状末期,造釉细胞与造牙本质细胞均已分化成熟。起初牙尖或切缘区的造牙本质细胞,在造釉细胞的影响下,先形成一层牙本质,然后造釉细胞形成一层牙釉质。牙本质沿釉牙本质界由外向内,逐渐向牙颈部层层增厚;牙釉质沿釉、牙本质界由内向外层层加厚,直至牙冠完全形成。虽然造釉细胞的分化早于造牙本质细胞,但牙本质的形成却先于牙釉质。造釉器与牙乳头的作用是互相诱导的。造牙本质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直接参与产生基质。它的游离面有一根细长的细胞突起。造牙本质细胞与其周围的嗜银纤维共同形成牙本质基质,以后无机盐沉积形成钙化的牙本质,同时造牙本质细胞即逐渐向内部迁移,细胞突起被埋入牙本质基质内并形成牙本质小管。造釉细胞发育成熟后,分泌和沉积牙釉质基质,经钙化而为成熟的牙釉质。当牙釉质逐渐增厚时,造釉细胞渐渐向外移动,造釉器退化成一层有数列扁平细胞的缩余釉上皮,并在釉质表面形成釉护膜,冠部牙釉质与牙本质形成后,牙根开始发生。这时造釉器的内、外釉上皮在牙颈部合并,向内卷入形成上皮膈,上皮膈保存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上,随着牙冠向颌方上升, 牙冠与上皮膈之间的双层上皮伸长呈筒状,叫上皮根鞘,它能决定牙根的数目和形态,并诱导其内侧牙髓的间叶组织分化出造牙本质细胞,以形成根部牙本质。在根部牙本质形成的同时,包围上皮根鞘外面的牙囊也进行增生,并穿过断离的上皮根鞘而与牙本质直接相连。牙囊间叶组织分化出造牙骨质细胞,并在根部牙本质外面形成类牙骨质,然后钙化为牙骨质。
根部牙本质形成后,上皮根鞘即离断并存留于未来的牙周膜结缔组织中,称为上皮剩余。随着牙本质形成,造牙本质细胞后退,牙乳头逐渐缩小,髓腔与根管中的间叶组织形成牙髓组织;直至牙根完全形成,牙髓才全部发育完成。
牙齿的萌出 牙齿萌出是牙齿发育的最后阶段。自牙根开始形成,牙齿在颌骨内朝咬合方向移动时起,逐渐接近口腔粘膜,并突破粘膜,达到咬合平面为止,这一过程称主动萌出。当牙齿露于口腔后,包围牙齿的牙龈逐渐向根部退缩,这种过程叫被动萌出。乳牙存在一定时间后,由于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根部逐渐吸收,终至乳牙脱落而代之以恒牙。乳牙发育的同时,在其舌侧的牙板又以同样的方式形成20个恒牙始基。第二乳磨牙牙板继续向远中发育伸长,陆续形成第一、二、三恒磨牙的牙板和造釉器。这些恒牙胚的发育过程和乳牙胚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