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熊彼特周期理论又称“创新理论”、“创新周期理论”。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 Joseph Alois, 1883—1950)提出,以创新为核心,以长、中、短3种周期相结合为体系的周期理论。长周期,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每个周期历时54~60年。中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每个周期平均历时9~10年。短周期,又称“基钦周期”,每个周期平均历时3.5年左右。熊彼特将这3种周期结合起来,根据统计资料提出: 1个长周期包含6个中周期,1个中周期包含3个短周期。熊彼特以创新为核心对经济周期所作的分析,起初是针对中周期的,后来扩展到对长周期的分析。 熊彼特的“创新”是指生产的新组合,或称“生产手段的新组合”。他认为,所谓生产,是把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创新”包括五种情况: (1) 采用一种新产品;(2) 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3) 开辟一个新市场;(4) 控制原材料供应的一种新来源;(5) 实现工业的一种新组织,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他把新组合称为“新企业”,把实现新组合职能的人称为“企业家”。他特别指出,必须把“创新”同“发明”、“实验”区别开来。“发明”、“实验”是尚未得到实际应用的新事物,它们本身对经济生活是不起作用的。 熊彼特从“创新”出发,以经济体系内部自行运动的、客观的一连串因果关系,对繁荣与衰退交替的波浪式运动作出解释。其基本思路是: (1) 由复苏走向繁荣。创新或新企业的出现,在时间上不是连续地、均匀地分布的,而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期大批大批出现的。也就是说,创新或新企业的出现是一种蜂聚现象。一旦出现,新企业将成组、成群地以云集方式出现。因为新组合的实现是困难的,首先需要少数几个企业家的出现,作为先驱者;然后促使其他企业家出现,再促使更多企业家以不断增加的数目接踵出现。创新为新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新企业成组、成群地出现,成为经济体系由复苏走向繁荣的第一级波。这表现为资本投资的增加,又表现为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开始活跃。(2) 繁荣阶段。企业家的需求大批出现并传遍整个经济体系,这是创新的吸收过程,形成第二级波(或称“第二性波”、“次级波”),从而进入了繁荣。(3) 繁荣的结束。由繁荣或新组合本身引出了干扰。新企业成组、成群地出现,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状况,打破了经济体系原有的均衡,对新企业、老企业来说都需要一个特殊的适应过程。具体说,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❶ 除由于拥有垄断地位、特别优势或持久的优良技术能够脱离危险的老企业之外,其他老企业将面临的选择是或衰败下去,或收缩经营,或转行。 ❷ 新的购买力大量地从企业家手中转移到生产资料所有者手中,又转移到其他生产者手中,最终转移到工人手中,这就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升。而随着新企业成组、成群地出现,其新产品也成批地出现,这将产生逆向于繁荣时期的物价下跌趋势。这时新企业将面临困境: 一方面其产品价格下跌,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要素的紧张和价格上升而引起成本上升,致使其利润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经营亏损。这种情况即使在报酬递增的产业中也会出现。 ❸ 新企业的债务清偿将导致信贷紧缩,银行也会根据所预期的繁荣减退而限制和收缩信贷。当繁荣充分发展的时候,通货紧缩会由于一些客观情况的必然出现而出现。 ❹ 资本投资和企业活动将减少,导致生产资料需求的下降和生产资料生产的停滞,又导致就业量的下降、货币收入的下降。这些现象将渗透到整个经济体系之中,繁荣本身创造出了使其结束的客观条件。(4) 调整。经济体系进入新的调整过程,走向新的均衡位置。这个调整过程要区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正常的过程,即创新的再吸收和清理的过程,也即衰退和萧条的过程。这是具有经济功能的正常过程。另一种是非正常的过程,包括恐慌、破产、信贷制度的崩溃等,这成为危机。这是只具有破坏性而无经济功能的非正常过程。在繁荣转折时,危机不一定出现,但很容易出现。熊彼特就此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创新带来不断地从经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他把这个过程称为“产业突变”,或称为“创造性毁灭过程”、“创造性破坏过程”。 熊彼特用其创新理论分析了3个长周期: (1) 1783—1842年,这是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2) 1842—1897年,这是世界上的蒸汽和钢铁时代,或称“铁路化时代”;(3) 1897—1939年,这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他提出,每个长周期包含着6个为期9年或10年的朱格拉周期,根据工业史,有可能指出其中造成经济上升波动和调整过程的个别工业和个别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