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Lào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吕梁地区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新编千家姓》亦收,未详其源。 烙读音g·e(ˊ),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卢各切,入,铎韵。 ❶[炮烙]殷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把铜柱加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 上一条: 骼 下一条: 蛒
烙读音l·ao(ˋ),为ao韵目,属ao—iao韵部。卢各切,入,铎韵。 ❶烙铁,是烧热后可以烫平衣服的铁器。 ❷把面食放在烧热的锅上加热并烙熟。 上一条: 簝 下一条: 络
烙读音l·uo(ˋ),为uo韵目,属e—o—uo韵部。卢各切,入,铎韵。 ❶[炮烙]古代殷纣王的一种酷刑。 ❷灼;烧。 ❸烙印。 上一条: 珞 下一条: 硌 烙落luǒ❶灼;烧。例:石头晒得~腾腾的烧。 ❍ 饭烧~,不好吃。 ❍ 用火熁~馍、烤~红苕。 ❷用热锅烙烤食。例:用锅~锅 馍、~ 油旋馍。 ❍ 用锅 (tǎn)~饼子。 《广韵》:“烙,烧烙。”《说文新附》:“烙,灼也。”柳青《创业史》:“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 烙把面食放在烧热的铛或锅上加热使熟。《鞭杆记》(贤孝):“烙锅盔,办口粮,明个的晌午得拿上。” 烙luɣ213❶烤: ~饼子。《广韵》: “烙,火乾也。” ❷烧、烫: 炕太~了。《说文》: “烙,灼之。” 《广韵》: “烙,烧也。” 《庄子·马蹄篇》: “烧之,烙之。” 烙〔lao〕laox. 烙铁 〔lao·tie〕 lut qed. 烙gok23[kɔɂ]贴着烤 ⊳光饼固~炉𠲥 (光饼还在炉灶里烤哩)。 烙{}四5075①动灸。吴语。浙江金华岩下〖 〗。②动烧(火),多指燎烤。吴语。浙江金华岩下〖lo44〗。~茶(用柴火在壶底下烧使水开)‖~壶茶吃吃。③动鲜菜用盐稍腌一下。江淮官话。江苏东台〖 〗。把莴苣叶子~下子做咸菜吃。④动在锅里干炒。粤语。广东阳江〖 〗。⑤动用油煎(鱼、蛋、饼、牡蛎等)。闽语。广东揭阳〖 〗。鸡卵好~呀好炒鸡蛋可煎也可炒。广东汕头〖 〗、潮州〖 〗。⑥形微焦。闽语。福建厦门〖lo22〗。饭煮~去‖臭火~微焦的气味。⑦形微热。闽语。福建厦门〖 〗。烧~暖和。   烙lào❶用烧热的金属工具熨烫,使衣服平整或在物体上留下标记 △ ~裤子∣~画。 ❷把食物放在烧热的铛(chēng)、锅上烤熟 △ ~饼。 另见523页luò。
烙luò见597页“炮(páo)烙”。 另见475页lào。 烙❶用烧热的金属器物烫:~印丨~花。 ❷把食物放在铛上或锅里加热使熟:~饼。 ○~铁((一)熨衣服用的工具。(二)焊接器物的工具)。 另见 luo。
烙○炮(pao)~(古代的一种酷刑)。 另见 lao。 烙lào❶ 把面食放在铛或锅里烤熟:烙饼。 ❷ 用烧热的金属器物烫:烙印。 烙lao烙饼 烙痕 烙花1 烙画 烙铁 烙印 烙(一)lào (二)luò【辨形】 左是火,一捺变点。10画。形声。 【辨义】 烙(一)lào ❶ 用烧热的铁器烫,使衣服平整或在物体上留下标志:烙痕|烙花|烙铁|烙印|烙衣服|电烙铁。 ❷ 把面食放在烧热的铛(chēng)或锅上烤熟:烙饼。 (二)luò 〔炮(páo)烙〕(旧读páogé)就是“炮格”,古代的一种酷刑。 【辨析】 二音都表示动作义,都含“烧热”的意思。区别在于: 一、构词方式不同:烙(一)lào构成偏正式、支配式合成词或单用;(二)luò构成并列式合成词。 二、适用对象及范围不同:烙(一)lào施动的对象可以是肉体,还可以是衣物、食物等,适用范围宽;(二)luò只用于“炮烙”,指古代酷刑,施动的对象限于人,适用范围窄。 烙(同)焙 熏 烘 烤 炙 烙luò用烧热的金属器物烫:那小丫头子先还强嘴,后来听见凤姐儿要烧了红烙铁来~嘴,方哭道,“二爷在家里打发我来这里瞧着奶奶的。”(四四·1007) 烙luò灼,烧。古代酷刑之一。《辽史·刑法志上》:“鞭、~之数,凡~三十者鞭三百,~五十者鞭五百。” 另见334页lào。
烙lào用烧热的铁器烫。苏轼《书韩干〈牧马图〉》:“鞭箠刻~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 另见379页luò。 烙*C0D3 (一)lao❶用烧热的金属器物烫:~铁/~印/~衣服。 ❷把食物放到热锅上烤熟:~面饼。 (二)luo灼;烤;烧:炮~(古代一种刑罚)。 烘烤 烘烤炀 炙(炙灼;烘炙;炮炙;焦炙)灼(灼烤;熏灼) 烧(烧炙) 焮炕 炀 熇 熯 爇 燎(燎烘) 灼,烧:烙 铄 烘干:炕 炀 熯 煏 微火烘烤:焙(~茶;~炙;焙制;烘焙)煻 熏 烧灼烘烤:逼烁 (将物体挨近火使熟或干燥:烘烤) ☚ 烧烤 征求 ☛
做标志 做标志标识 表明某种特征:标志 标识 标志方位:标位 标志日月:记月 打上标志:烙(烙印) 立木以为标志:表木 ☚ 做记号 文创工作 ☛
烧烤 烧烤煨炙 烧炙 烧煿 燔炮 炮燔 燔炙 焚炙 炮炙 用高温的金属烧灼:烙(~熨) 铄 利用温度高的物体使另一物体温度升高或发生变化:烫 烧 烧灼,火烫:熏 高温炙烫:铄 焯 淬 薰 烧灼 炊灼 燔灼 燃灼 炙灼 传汤 烤熟:燂 (将物体挨近火或置于火上:烧烤) ☚ 烧烤 烘烤 ☛ 烙手术器械。见《疮疡经验全书》。自隋唐到后世,制烙的材料不断改进,由铁钉、铁篦、铁器发展到银烙匙、金烙铁。应用范围也由用切开排脓到瘤肿切除、止血。眼科烙的应用,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目科正宗》所用系由全铜制造,长约4寸(图113)。攀睛胬肉割治后,以烙烙之,以防复发。亦用于烙治睑弦赤烂、胞肉胶凝等。 
图113 烙用烙铁,或烧红的针进行局部烧灼以治病的方法。适用于某些部位的止血,疣、息肉的烧灼和刺破脓疡排脓等。现已被电烙和手术所代替。 烙lào ❶ (烫; 熨) brand; iron: ~ 衣服 iron clothes; 农场主布朗的牛都 ~ 上了字母“B”的印记。 Farmer Brown's cattle are branded with the letter B. ❷ (用锅或铛加热面食使熟) bake in a pan: ~ 火烧 bake wheaten cakes ◆烙饼 a baked pancake; flapjack; fritter; latke; 烙画 pyrograph; poker-picture; 烙器 cauter; cautery; 烙铁 soldering iron; searing iron; solder iron; flatiron; iron; 烙印 brand; sear; stigma (pl. stigmata)
烙luò [书] (灼; 烧) burn 另见 see also lào。 烙làocauterization; cautery 烙 金文; 篆;《説文》新附lào[火(意符)+各(聲符)→烙(徐鉉:“烙,灼也。從火,各聲。”烙,古人用以烤肉的銅格叫作“炮烙”,本爲“炮格”。後引申爲在平鍋上焙熟食物叫“烙”,如烙餅。燒熱鐵器熨燙〈烙鐵〉。用燒紅的烙鐵在器物或牲畜身上做的記號〈烙印〉。最殘忍的莫過於殷紂王用“炮烙”的酷刑對待勸諫他的大臣,這是紂自取滅亡的最快途徑。)] [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八回):“一會兒,店家送上些甚麼片兒湯、烙餅等東西,我就讓那弓兵在一起吃過了。” 烙*(10画) ❶lào ❷luò
  【提示】火,起笔宋体是撇点,楷体是侧点; 位于字左时, 末笔捺改点。 ⼡,3画,不要错写成4画的攵。 *烙lào10画 火部 (1) 用烧热的金属器具熨、烫,使衣服等平整,或在物体上留下标记: ~衣服|~铁|~花|~印。 (2) 把面食等放在烧热的锅等器物上烤熟: ~饼|~锅贴儿。 另见luò(261页)。
*烙luò10画 火部 见“炮(páo)”(304页)。 另见lào(231页)。 烙lào中古形声字。从火,各声。音变如各洛落骆例。本读luò。烧灼义。古代有炮(páo)烙(本读gé)(又写作炮格)的一种酷刑,即烧人皮肉筋骨。现读lào,指放在器物上烤熟。如:烙饼。又指用器物烫、熨。如:烙衣服。组词如:烙印|烙铁。 烙★常◎常
lào形声,从火,各声,本义为烧灼,引申为用烧热了的金属器物烫或熨、把食物放在烧热的铛(chēnɡ)或锅上烤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