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语言学派
分析哲学中的一个派别,产生于20世纪初期。英国的摩尔最早提出,他认为哲学应该从研究日常语言的用法着手;维特根斯坦通过实际研究使这一观点产生影响。之后,剑桥学派的威斯顿进一步把正确使用日常语言作为解决哲学病症的根本出路。二次大战后,以赖尔、奥斯汀、斯特劳森为主要代表的牛津学派成为日常语言学派的主体。他们认为哲学的任务是解释语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作用,澄清语词的使用规则,对日常语言在使用中的混乱进行诊治。并提出,语言不仅具有描述作用,而且是人的行为,包括表达语意、完成语旨、取得语效等行为类型。这一派不同于人工语言学派,他们不要求重新构造精确的人工语言,而偏重于研究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主张对日常语言的各种实际用法做出精确描述,以便揭示真实的逻辑形式,消除哲学上的纷争。本世纪60年代,这一学派逐渐解体,但其思想影响仍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