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点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点茶diǎnchá泡茶也。宋元之际的茗事术语之一。米芾《将之苕溪戏作》诗:“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南宋六十家》郑清之《湖上口占》诗:“野径遍穿人借问,僧茶旋点客先尝。”旋点,犹云现点。又宋伯仁《久坐》诗:“瓶笙声未绝,更点土山茶。”姬翼《一剪梅》词:“客至何妨不~,相忘交结,冷淡生涯。”《董西厢》四:“只怕我今宵磕睡呵!先点建溪茶。”苏轼《送南屏谦师》诗:“道人晓出南屏山,来施~三昧手。” 点茶 点茶冲泡沏茶的一种方法。据宋徽宗《大观茶论》论点茶之法,则“静面点”、“一发点”等均不妥,所点之茶或“色泽不尽、英华沦散”,或“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他认为妙于点茶者应“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三回王婆请潘金莲“做衣”,“欢喜无限,接入房里坐下,便浓浓点一盏胡桃松子泡茶,与妇人吃”;待西门庆与妇人说得情意欣喜,便又去“点两盏茶来,递一盏与西门庆,一盏与妇人”。 ☚ 泡茶 香茶 ☛ ![]() ![]() ![]() ![]() ![]() ![]()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下) > 婚育部 > 活動(附) > 點茶 點茶 diǎnchá 舊時婚俗,結婚後一日女家往婿家給女兒送禮的認親活動。清光緒十一年《順天府志·風俗》:“娶之次日,女家送果品等物,曰點茶。” 点茶 点茶古代饮茶艺术之一。唐宋时期宫中盛行斗茶之举,茶宴不断。宋徽宗 《大观茶论》 详细记述了斗茶。斗茶为品茶的一种方式,斗茶者以此来较量茶艺。斗茶,亦称点茶。斗茶之前一般将茶饼“熟碾” 成末,再放入茶罗中罗细; 斗茶之水应当取山泉之清洁者,以清、轻、甘、洁为上; 茶盏的颜色以青黑色最佳,底部较深微宽,然后考虑茶的多少,以确定用盏的大小。斗茶时,先“调膏”,即用勺挑一定量的茶末放入盏中,注入适量的开水,调成膏油状。然后用瓶中第二次煮沸之水注入茶盏里面。把茶瓶沸水注入茶盏之中的动作在斗茶上称为 “点”; 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汤泛起浪花,称为 “击拂”。从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从茶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来判断斗茶的效果。宋徽宗就是斗茶高手。蔡京《大清楼侍宴记》载: 徽宗 “亲手调茶分赐左右”。李邦彦 《延福宫曲宴记》载: 宣和二年 (1120),徽宗召宰相与亲王等举行筵宴,席间徽宗 “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自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每一个注水的动作即有相应的茶汤表面的变化。每种变化,称为 一汤,计七汤。即 “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和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如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孽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寘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 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调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沟涌,溢盏而起,周而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哈者饮之”。达到 “咬盏” 水平者被称为斗茶高手中的 “三昧手”。点茶说明了宋代宫中茶风之盛。 ☚ 御茶 茶宴 ☛ 点茶〈动〉(1)(-∥-)倒茶;沏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