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炭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炭疽tàn jū

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炭疽杆菌。1919年汤尔和译《诊断学》下卷:“脾脱疽或炭疽热: 本病传染由脾脱疽杆菌侵入表皮或肠内所致。前者称恶性脓疱,后者称肠脾脱疽或肠病菌。”

炭疽

病名。即由感染炭疽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以皮肤溃烂、焦痂及其周围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偶可见肺、肠、脑病变及毒邪流注。

炭疽anthrax

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特征为脾脏肿大、皮下和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及血液凝固不良。病原炭疽杆菌属需氧菌和兼性需氧菌。各种家畜、野生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其中草食兽羊、牛、驴、马、水牛、骆驼、鹿和象等最易感,犬、猫次之,猪较有抵抗力。实验动物小鼠和豚鼠最易感。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尤其当尸体处理不当时,易形成大量有强大抵抗力的芽孢污染环境,成为长久疫源地。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有的被吸血昆虫叮咬经皮肤感染或吸入带炭疽芽胞灰尘经呼吸道感染。常呈地方流行。可每年接种一次疫苗。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可用抗炭疽血清,磺胺药、抗生素等进行治疗。

炭疽

炭疽tanju

炭疽杆菌 (Bacillus anthracis) 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该病是牛、马、羊等动物传染病,但偶尔也可传染给从事皮革、畜牧工作的人员。炭疽病以皮肤型多见,病症为身体外露部位出现小丘疹,继之形成水泡,破溃及坏死,最后形成黑色焦痂。同时可有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可并发脑脊髓膜炎及败血症,因此,如不及时治疗则有生命危险。有效的治疗是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预防更不可忽视,重要的是严格控制有病的牲畜及其产品,其次是有关的职业人员注射炭疽疫苗。

☚ 血吸虫病   流行性感冒 ☛

炭疽Anthrax

系因人接触病兽及其皮毛而由炭疽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为牛、马、羊、驴、骆驼等草食动物间的一种传染病,人类接触病(死)兽及其皮毛而得皮肤炭疽、吸入病原体得肺型炭疽、食入后得肠炭疽。病理表现为高度水肿、出血、坏死。临床表现、皮肤炭疽先为浆液血性渗出性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结成黑痂;肺型可有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咳血性痰、呼吸困难、紫绀;肠型有剧烈的持续性呕吐、腹泻、排血水样便。肺、肠型病势急重可迅速死亡。治疗:青霉 素对本病有特效;对症;局部特殊处理防止扩散。

炭疽

炭疽杆茵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接触牛、马、羊等病畜及其生产原料而感染。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疡及焦痂,偶尔有肺、肠和脑的感染。应隔离治疗,青霉素有特效。妥善处理病畜,对经常接触病畜及其皮毛者可定期应用疫苗并加强防护。

炭疽anthrax

是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因人接触病兽及其皮毛,或食用病兽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表现为皮疹,伴发热、头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中毒症状明显。治疗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或并用抗炭疽血清。预防应隔离病人,焚毁或深埋病畜。对从事畜产业的人员和疫区人群,给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接种。

炭疽

炭疽

炭疽病湖南为历史性疫源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均有此病例报告。发病较多的有益阳、隆回、沅江、武冈、桂阳、零陵、道县、祁阳、邵东等县。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除经常进行宣传外,每年还对从事畜牧、兽医、屠宰、加工、皮革等人群进行炭疽菌苗预防接种,并组织相邻的重点疫区开展联防。80年代以来,在老疫区仍有病例发生。1985年发病率为0.15/10万,1991年为0.14/10万,1994为0.05/10万。

☚ 细菌性痢疾   脊髓灰质炎 ☛
炭疽

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的动物性传染病,人由于接触病兽或其皮毛而受染,在战时可通过吸入带有炭疽杆菌的气溶胶而致病。炭疽杆菌是一种能产生芽胞的大肠杆菌,革兰染色阳性,在动物体内常以单个或以短链的形式存在,而在人工培养基上则形成竹节状长链。炭疽杆菌在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而在体外存在足够游离氧的环境中可形成具有很强抵抗力的芽胞,后者在土壤中能生存数十年之久。炭疽杆菌繁殖体在体内和培养基中都能产生一种毒性强烈的外毒素。本病的传染源是患炭疽的病兽。牛、羊、马、骆驼、家兔、鹿、羚羊等食草类动物,对炭疽均有很高的易感性。杂食类和食肉类动物,如狗、猫、猪、鼠类等也可受染。人主要是在屠宰病畜或在处理病畜的皮毛时,通过破损皮肤引起皮肤炭疽,或吸入污染的尘埃引起肺炭疽,或进食未经充分加热的病畜肉而引起肠炭疽。战时在吸入敌人撒布的炭疽芽胞气溶胶后易发生肺炭疽。在炭疽疫区内进行战斗、匍匐于污染的地面时,也可能因吸入带芽胞的尘埃或接触污染的土壤而受染。当人体吸入混有芽胞的尘埃时,芽胞可随尘埃微粒进入肺的深部,沉积于肺泡。肺泡中的芽胞被巨噬细胞迅速吞噬。在对炭疽杆菌具有足够免疫力者,被吞噬的芽胞终被完全消灭,而在缺乏免疫力者,则芽胞可持续存在于细胞内并被携带至局部淋巴结。芽胞在巨噬细胞内逐渐转变为繁殖体,进行繁殖后使巨噬细胞破裂而被释至细胞外。淋巴结中的炭疽杆菌常突破屏障而进入血流,导致败血症。有时还可由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形成脑膜炎。肺炭疽病员的胸腔常有积液,纵隔呈胶冻样水肿。气管、支气管和肺脏都有明显的水肿,但肺实变极少见。肺炭疽的潜伏期长短不等,一般为2~3天,但也有长达3个月左右者,典型的肺炭疽起病大多徐缓,伴有发热、不适、疲劳感和咳嗽,常有胸痛、胸前区压迫感和全身痛。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但在起病时伴有寒战,体温可超过39℃。心率增快与发热常成正比。除发热和在胸部听诊时可能听到罗音外。一般无其他阳性体征。外周血象多在正常范围。约3~5天后。病情常有减轻趋势,体温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心率常不因体温降低而有所减慢,咳嗽仍持续不减。患者在此期间内多能坚持工作。但此期之后,病情突变,体温重又上升。伴有大汗淋漓,咳嗽转剧,痰呈泡沫血样并有呼吸困难、气急与心率加快,由于纵隔淋巴结压迫气管而常有哮鸣音。患者可迅速出现休克,伴有体表温度的降低。胸部检查时,可发现细湿罗音和胸水征。脾脏常肿大,神志大多清醒,但并发脑膜炎者常有定向力障碍和昏迷,病情急剧恶化,多于突变后24小时之内死亡。炭疽芽胞是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的,因此,皮肤炭疽多发生于裸露部分,如颜面、颈与上肢等处。经过1~5天的潜伏期后,在芽胞侵入处的皮肤上出现一个暗红色的小丘疹,有一圈红晕围绕。丘疹逐渐扩大,形成一个含有浆液血性渗出物的水疱。由于炭疽外毒素对真皮深、浅部网状血管丛管壁的损害,使大量血浆外渗,导致水疮外围皮肤深浅层组织的高度水肿。水肿区的皮肤呈红色或深红色,范围很广,并不断向周围扩展。水肿皮肤呈坚实感,不易压陷,亦无压痛。由于毒素的作用以及水肿对皮肤组织所造成的营养障碍,引起皮肤病灶中心区一水疱的组织坏死。水疱发生坏死后结成褐黑色焦痂,其周围有一圈为数众多的小水疱群。以后这些小水疱亦坏死而变成焦痂,并与中央的焦痂融合。在皮肤病灶附近的淋巴结,由于出血性炎症而肿大,并有明显的疼痛感和压痛。除局部症状和体征外,患者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无力等,血白细胞计数常增多。皮肤炭疽病例的病情轻重不一,有的可发展成败血症甚至脑膜炎。经采用适当的抗菌治疗后,多数体温可于2~4天内降至正常,皮肤水肿于4天内开始减轻并逐渐消失。焦痂的恢复需时较久。进食未煮熟的病畜肉或被炭疽芽胞污染的食物后引起肠炭疽。肠炭疽的病变可局限于一肠段,也可广泛存在。起初病变肠段的粘膜仅有充血与水肿,继则发生出血与坏死,有时可形成表浅的溃疡;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肠炭疽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的呕吐与腹痛,全腹有轻压痛,可有腹泻。体温正常或稍升,很少有超过39℃者,不久可因大量出汗而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呕吐物和粪便中有鲜血或血块存在,腹部常有明显的移动性浊音,腹腔穿刺可抽出带草绿色或淡红色腹水。并发脑膜炎者可出现昏迷,脑脊液常呈血性。肠炭疽的病死率很高,须积极抢救。
在战时若发现多数疑似肺炭疽的患者时,应了解在最近有无吸入敌人施放的生物战剂气溶胶史。施放气溶胶时可能看到烟雾团,且生物战剂所含的蛋白质在高浓度时常有异味,若曾及时利用空气采样设备采集样品进行检验,则对炭疽的诊断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此外,应询问部队驻地疫情以及曾与病兽、死兽接触等情况。对疑为肠炭疽的患者应询问有无食用未经煮熟的病畜肉的历史。某些临床特征对炭疽的诊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皮肤焦痂的存在,病灶周围有发展迅速而又广泛的坚实性水肿、局部缺乏疼痛与压痛感,病灶附近有肿大且伴有压痛的淋巴结等,对皮肤炭疽的临床诊断很有帮助。又如当个别或多数人先后发生呕吐、腹痛与腹泻、且呕吐物和粪便中混有鲜血或血块时,即应考虑到肠炭疽。对怀疑为炭疽的患者,应根据临床类型的不同,分别采集皮肤溃疡渗出物、痰液、脑脊液标本,进行涂片染色、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数个相联的革兰阳性大肠杆菌,两端平齐有如竹节。用普通琼脂培养基于37℃培养12~24小时后,可形成大而隆起的灰白色菌落,边缘不整齐,如卷发状。为了缩短细菌培养时间,可采取下述培养方法:将标本拭子浸入2ml牛肉汤中,置温箱中培养约6小时后,取出作涂片,用革兰染色和荚膜染色。若找到具有荚膜的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即可判断为炭疽杆菌。用孵育24小时的肉汤培养物0.1ml皮下接种于小白鼠或豚鼠后,动物往往在接种后48~72小时内死于败血症。接种部位呈胶冻样水肿。取心血,肝、脾作染色涂片后镜检,可见到革兰阳性粗大杆菌。用特异的荧光抗体检测法作出鉴定。肺炭疽应与肺炎、肺鼠疫、Q热、鹦鹉热、吸入肺型兔热病等相鉴别。其中鼠疫、Q热、兔热病与鹦鹉热等也可通过吸入敌人所洒布的气溶胶而受染。皮肤炭疽应与丹毒、痈与类丹毒等相鉴别。肠炭疽应与急性菌痢相鉴别。
对确诊或疑为炭疽的患者均应及时予以隔离,并将其排泄物、皮肤病灶分泌物以及敷料等焚毁或深埋。急性期须绝对卧床休息。皮肤创面可用1:1000的过锰酸钾液洗涤,涂敷青霉素软膏后予以包扎。切忌挤压伤口,更严禁手术切开。对伴有循环衰竭,须予以相应治疗。对重症患者,特别是肺炭疽、肠炭疽和败血症患者,须立即应用抗炭疽血清。在应用前必须作皮肤试验,试验阳性者须采取脱敏注射方法。血清剂量应取决于病情,重症患者的第一天量应不≤80ml,一般采取肌内注射,必要时可采用静脉注射;但本品易发生过敏反应,须予警惕。炭疽杆菌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类、四环素类,红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均较敏感。对一般的皮肤炭疽,青霉素G的常用剂量为每天100万u左右,分4次肌内注射;对病情较重的病例,应将青霉素G剂量增加一至数倍,必要时还应加用其他抗生素,如链霉素、四环素类等。在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2天后,水肿即不再向周围扩展,且开始逐渐消退,与此同时,发热和附近淋巴结的疼痛感亦相继消失。对肺炭疽患者必须采用抗生素联合疗法,如大剂量青霉素G(每天静脉滴注1千万~2千万u)与链霉素(每天肌内注射1~2g)联合,并可根据病情加用四环素类(每天口服2g或静脉滴注1 g)。对肠炭疽病例应采用青霉素G与链霉素注射,还应加服大剂量链霉素或四环素类药物。战时在疫区作战的部队应用炭疽菌苗皮上划痕接种,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或减少对气溶胶的吸入,避免接触病畜、污染的皮毛或可疑的动物原料制品。死于炭疽的牲畜应予火化或深埋,同时严格消毒疫源地。

☚ 伤寒与副伤寒   布鲁菌病 ☛

炭疽

炭疽

炭疽是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原系草食动物(羊、牛、马等)的传染病,人因接触此类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及特异的黑痂,或表现为肺部、肠道及脑膜的急性感染,有时伴有炭疽杆菌败血症。
本病的病原体为炭疽杆菌,长3~8μm,宽1~1.2μm,排列成长链,呈竹节状。在人及动物体内有荚膜形成,有较强的致病性,革兰阳性,无鞭毛,不能运动。炭疽杆菌生活力强,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炭疽杆菌繁殖体于56℃2小时、75℃1分钟即可被杀灭,常用浓度的消毒剂也能迅速杀灭。在体外不适宜的环境下可形成卵圆形的芽孢。芽孢抵抗力极强,在自然条件下或在腌渍的肉中能长期生存。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10~15分钟、110℃高压蒸气下5~10分钟、5%石炭酸溶液数天、20%漂白粉溶液24~48小时才能杀死芽孢。炭疽杆菌有三种抗原成分即:
❶菌体蛋白抗原,可致组织水肿和出血的毒素;
❷荚膜多肽抗原,可保护细菌不被吞噬细胞所吞噬;
❸菌体多糖抗原,与毒力无关。
动物炭疽遍布全球,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区较多见,呈地方流行性,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的毛皮加工等集中于城镇,炭疽也暴发于这些城市,成为重要职业病之一。
牛、马、羊、骆驼等草食动物最易感染得病,是人类炭疽的主要传染源。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有传染性。
本病可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及吸血昆虫刺咬等途径传播。接触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与污染的毛皮、病畜产品、土壤及用具等间接接触而受染者也不少见。呼吸道感染在毛皮加工厂多见,大量炭疽芽孢飞扬形成炭疽芽孢气雾,可使吸入性炭疽暴发。消化道感染常因进食未煮熟的病畜肉类、病畜奶或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所引起。牛虻、硬壳虫和草螫虫等叮咬病畜吸血后,再叮咬人群,亦可引起人群炭疽发生,但极少见。
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青壮年男子因职业关系,发病率较高。夏季皮肤多暴露,发生皮肤炭疽的机会也较多。一次得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炭疽杆菌从损伤的皮肤、胃肠道及呼吸道粘膜进入人体后,藉其荚膜及其抗原物质的保护,首先在局部大量繁殖,释出毒素(炭疽毒素),导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和严重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及肺炭疽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迅速沿淋巴管及血循环扩散,可形成败血症和继发性各型炭疽。炭疽杆菌的毒素可直接损伤微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急性感染时儿茶酚胺分泌又增加,使组织灌注量显著减少,且毒素损伤血管内膜时释出组织凝血活酶,引起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故本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本病最特异的病理变化是组织及脏器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及水肿。皮肤炭疽是痈性病灶,中央有黑痂,四周为凝固性坏死区,皮下蜂窝组织呈高度急性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肺炭疽有出血性小叶性肺炎及梗死区,常波及胸膜及心包。肠炭疽主要损害部位在回肠和盲肠,有出血性浸润及痈性病灶,周围肠壁高度水肿,肠腔内有浆液性含血渗出物。炭疽性脑膜炎患者的软脑膜及脑实质均有高度充血、出血及坏死。有败血症时,全身其他组织及脏器均有广泛出血性浸润、水肿及坏死,并有肝、肾浊肿及脾肿大。
潜伏期一般1~3日,最短者仅12小时,最长达12日。临床可分为4型。
皮肤炭疽 最多见,占90%左右。多发生于面、颈、肩、手、脚等裸露部分。初为丘疹或斑疹,第2日顶部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第3~4日中心区呈现出血性坏死,稍下陷,周围有成群小水疱,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7日水疱坏死破裂成浅溃疡,血样分泌物结成黑色似炭块的干痂,痂下有肉芽组织形成为炭疽痈。黑痂坏死区的直径大小不等,自1~2cm至5~6cm,水肿区的直径可达5~20cm,局部疼痛不著,不化脓稍有痒感。随水肿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留下肉芽组织创面,再过1~2周即愈合成疤。发病1~2日后出现全身反应如发热(38~39℃)、头痛、全身不适、局部淋巴结肿大及脾肿大等。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现大块状水肿,多发生于眼睑、颈、大腿及手等组织松弛处。全身毒血症甚为明显,病情危重。如病原菌进入血流可产生败血症,并继发肺炎及脑膜炎。
肠炭疽 临床症状甚不一致,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型或急腹症型。急性胃肠炎型的潜伏期较短(12~18小时),同时进食未煮熟病畜肉类者,可相继发病。有突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极大部分患者于数日内恢复。急腹症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呕吐频繁、腹泻、排血水样便、腹胀、腹痛等,腹部有压痛或呈腹膜炎体征。常因并发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肺炭疽 骤然起病,寒颤高热,有咳嗽、气急、血样痰、胸痛、发绀、呼吸窘迫等症状,并有大汗及心率增速等。可出现胸膜积液。常伴发败血症、脑膜炎及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重。
炭疽性脑膜炎 多为继发性,发生率约在5%以下。起病急骤,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有明显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血性,发展极为迅速,常因不能及时治疗而死亡。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患者职业和生活情况,一般诊断不难,确诊有赖于病原体的检出及血清学检查。皮肤炭疽必须与痈、蜂窝织炎、恙虫病焦痂等鉴别。肺炭疽须与大叶性肺炎、肺鼠疫等鉴别。肠炭疽应与急腹症(阑尾穿孔、急性胰腺炎、胃穿孔等)、菌痢、细菌性食物中毒等鉴别。炭疽性脑膜炎脑脊液呈血性,应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鉴别。
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一般在1万~2万/μl,少数可高达6万~8万/μ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高。细菌学检查为确诊本病主要依据,可取患者的病灶分泌物、渗出物、痰、呕吐物、粪便、血液及脑脊液等作涂片或培养以发现致病菌。亦可取分泌物、组织液或纯培养物接种于兔、豚鼠、小白鼠等动物的皮下组织。
血清学检查有Ascoli沉淀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免疫荧光技术等。Ascoli沉淀试验用于已腐败或干涸的标本,作细菌培养有困难时,才采用此法。琼脂扩散试验主要用来检测炭疽病人血清中的抗体,特异性高,但灵敏度较低。
青霉素G对本病有特效,皮肤炭疽成人每日剂量为160万~400万单位,分3~4次肌肉注射,疗程7~10日。肺炭疽、肠炭疽、炭疽性脑膜炎或并发败血症者,青霉素G剂量宜增大至每日1000万~2000万单位静脉滴注,同时合用链霉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疗程应延长至2~3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金霉素、氯霉素或氨基甙类抗生素。中毒症状严重者除抗生素治疗外,可同时应用抗炭疽血清。皮肤病灶应保持创面清洁,可用1: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并敷以无刺激性的抗生素软膏。
对呕吐、腹泻者应给予适量静脉补液。出血严重者可输血,有循环衰竭者除补充血容量外,可给予抗休克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控制局部水肿及减轻毒血症症状有帮助。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应及时予以治疗。
预后因临床类型与治疗早晚而不同。皮肤炭疽的病死率为15~25%,采用青霉素G及四环素等治疗后降低至1%左右。肠炭疽的急腹症型、肺炭疽和炭疽性脑膜炎的病死率仍高达90%以上。
病人应隔离至创口痂皮脱落或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两次(相隔5日)培养阴性为止。应隔离及治疗病畜,焚毁或深埋尸体,深埋要求在地面2m以下,坑内撒布漂白粉或大量生石灰。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及排泄物均应严格消毒,分别以煮沸、高压蒸气或20%漂白粉澄清液等方法处理消毒。加强乳、肉品卫生管理。
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等工作人员和疫区人群均可考虑给予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接种。国内采用皮上划痕法,接种后一般无副作用,每年接种1~2次。国外用经明矾沉淀的炭疽杆菌培养滤液作预防接种(肌肉注射),也有预防效果。

☚ 兔热病   鼻疽 ☛

炭疽

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平时农民、牧民、毛皮工人、兽医等易受炭疽菌感染。在自然情况下本病虽不发生大规模流行,但其分布很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最长达7~12天,由于病原体侵入途径不同,可分为吸入性炭疽、皮肤炭疽和肠型炭疽。
(1) 吸入性炭疽: 此型与职业有关,多见于皮毛厂的工作人员。发病最初1~5日,症状不特异,只有微热、无力、肌痛、干咳、胸前不适感,很象感冒,易被忽视。几天后常有好转,但很快转为严重的呼吸困难,出现气短、发绀、出汗、心动过速、呼吸促迫、喘鸣,可能由于扩大的纵隔障压迫大气管所致。检查时,病人有高热(39~40℃),但出现休克时,体温则低于正常。听诊,肺部有罗音。X线透视可见纵隔障加宽,这预示将可能发生胸腔积液和颈部水肿,病人多在24小时内死亡。血、痰、胸水作细菌培养可获阳性。使用炭疽菌气溶胶作为战剂攻击时主要引起吸入性炭疽,本病病死率很高,必须特别注意。
(2) 皮肤型炭疽: 为常见的临床型,平时可占整个发病的95%。在侵入部位 (裸露部位皮肤、面颊、手足),初为红色丘疹或斑疹,几小时后变成浆液性棕黑色血泡(图1),周围组织发硬肿胀,呈深红色浸润,3~4天后中心区出现出血性坏死,四周有成簇小水泡,水肿区扩大,坏死区形成溃疡,上面结黑色硬痂,故称炭疽。不痛、不化脓,稍有痒感,附近淋巴结肿大。

图1 皮肤炭疽(据Harris R & Paxman J)


发病后1~2天患者常有高低不等的发热、头痛及全身不适等症状,但体温很快下降,全身症状改善,局部症状时间较长,在个别情况下病人症状加重,可发热到40°~41℃,出现中毒症状及败血症死亡。
皮肤型炭疽预后与机体状态、脓肿的部位(头部则较危险)、细菌毒力、治疗方法、治疗时间有关。败血症预后不良。
(3) 肠型炭疽: 经口感染,开始为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恶寒、战栗,体温变动在37.2~40℃之间。剧烈头痛、头晕、全身无力,有时有呕吐、腹泻、腰腹部剧痛,腹部胀气,粪便常常带血。肝脾肿大。中毒症状严重时,3~4天内死亡。
以上三型兼有败血症时,常并发炭疽脑膜炎,起病突然,剧烈头痛、呕吐、谵妄、颈强直、昏迷。脑脊液带血。病人2~3天内死亡。原发性败血症,皮肤局部无变化,发病急,全身皮下出血,血液中含有大量炭疽杆菌,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当天死亡。
临床诊断 单纯皮肤炭疽临床诊断不难,其特点为具有黑痂的浅溃疡,周围有小水泡,组织广泛水肿,疼痛不显著,附近淋巴结肿大等。如继发化脓球菌或其它菌感染,溃疡局部改变,则必须采取局部病变分泌物作涂片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加以确诊,并应与痈、丹毒等鉴别。吸入性炭疽、肠型炭疽、炭疽脑膜炎,平时比较少见,常误诊为其它常见病,应注意鉴别。吸入性炭疽应与重症大叶肺炎、肺型野兔热、类鼻疽等相鉴别;肠型炭疽应与较严重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和急性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炭疽脑膜炎则应与其它病原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相鉴别。对病人的职业要有所了解,找出本病与其它常见病的不同之处,再分别采集病人痰、血、粪便或脑脊液等,作细菌学诊断。在人、畜中同时出现大量吸入性炭疽或肠炭疽而又找不出其它原因时应考虑生物武器攻击。
细菌学诊断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外界土壤、水等标本送检。对临床病例采取局部分泌物、血、痰、尸体标本以及兽皮等。但应注意,炭疽死亡动物尸体一般禁止解剖,因解剖后,尸体暴露在空气中能形成炭疽芽胞,有污染环境的危险,通常可切下动物的部分耳朵送检,切口用烧铁条烙合。末梢血管常含有大量细菌。必要时可局部解剖,取脏器送检,尸体要妥善处理。对含芽胞的外界标本要加温60 °~65℃ 30分钟,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或注射小鼠等敏感动物以提高检出率。镜下可见革兰阳性、竹节状、有荚膜的大杆菌(见图2,3)。炭疽杆菌在普通琼脂上生长形成粗糙型大菌落,直径2~6mm,边缘不整齐,呈卷发状(见图4,5),在肉汤内形成絮状沉淀,肉汤不混浊;能液化明胶,可凝固和液化牛奶,产生硫化氢;还原硝酸盐成亚硝酸盐; 不溶血。在含有0.5~0.05单位/ml青霉素营养琼脂上,菌体膨胀成球状,称为串珠试验(见图6,7)。在碳酸氢钠血清培养基上,在CO2条件下,可形成粘液光滑菌落并产生荚膜。用强毒炭疽杆菌接种小鼠,动物可于12~18小时内死亡,剖检时可见接种的皮

图2 炭疽杆菌荚膜染色小鼠脾压片

图3 炭疽杆菌荚膜染色碳酸盐琼脂纯培养

图4 普通琼脂上炭疽杆菌菌落1.5×

图5 普通琼脂上炭疽杆菌菌落低倍镜下菌落边缘


图6 炭疽杆菌串珠试验

图7 炭疽杆菌串珠试验对照

下和腹腔内有胶样水肿,肝、脾压片染色可见大量炭疽杆菌。根据上述特点容易做出细菌学诊断。同时要注意用抗青霉素菌株作生物战剂的可能性,抗青霉素菌株按常规法作串珠试验为阴性。
治疗 主要用大量青霉素,视情况并可辅以抗毒血清,治疗原则要早期、及时,用量要充足。轻症和皮肤型炭疽用青霉素每天40~60万单位,分二次肌肉注射,重症60~12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二次,注射2~4天,有效标准是控制水肿扩散。注射后24~48小时病灶分泌物即可无菌。如遇耐青霉素菌株时可改用四环素或红霉素口服,每日2g,分四次服用。
吸入型病人就诊时往往为时已晚,已有菌血症及毒血症,病情恶化,故首先要早期确诊,立即治疗。给病人大量抗生素,24小时静脉滴注2千万单位青霉素,同时肌肉注射链霉素,每日0.75~1.5g,分两次注射,可有增效作用。如有效,可持续14天,待临床症状改善后酌减剂量。有条件时,用抗毒血清治疗毒血症、并用抗凝剂,以防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控制休克。肠型炭疽也可按上法治疗,并口服四环素每日2~3g。
☚ 炭疽杆菌   炭疽的流行病学 ☛

炭疽

炭疽

本病系由粘虫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根据粘虫传染途径和所侵部位之不同,分为外炭疽和内炭疽。炭疽原为牛、马、羊、骆驼、驴、猪等食草动物的传染病,故多由接触病兽、死畜而患病,如牧民、农民、兽医、皮毛加工工人等因接触病兽及其皮毛、肉等而患外炭疽,或吸入带粘虫的尘埃,或因进食病兽肉类及其制成品而患内炭疽。夏秋季多见。外炭疽:炭疽之粘虫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而为病,分为猛炭疽、极猛炭疽、扁炭疽、无头炭疽四种类型。总的症状为发热,恶寒,头痛,胸部不适或刺痛,疲乏无力,全身骨胳关节痠痛,发汗,烦渴,语声发颤,口苦等。脉象举之则数,按之则紧,偶有闪跳。颈、目、腮边、舌脉曲张跳动,尿呈浓茶色而底部浑浊,蒸气大而历时较长,不易散失,尿渣纷纷聚集。外炭疽初为蚤咬样小疹,继而逐渐扩大成为疱疹; 约一周破溃成溃疡,疮面呈污黑色,中心凹陷流黄水,疮边缘有小疱,周围坚硬,有的压之不痛而有痒感,有的肿处触之无感觉或痛不可忍。在将愈合时,创口形成黑痂,约经十余天愈合成疤。炭疽可用药物进行探测。如对可疑炭疽,可用药物探测,即投以硫黄1g,水菖蒲、麝香各0.2g,共研细末,开水送服,病者如出现惊醒、颤抖等现象则可诊断为炭疽。
猛炭疽起病猛烈,发展迅速,肿势亦很快扩大,疼痛剧烈,脉及尿均呈热象。皮疹多见颜面、手及颈部等露出部分,如肿处疼痛消失,则证明病势严重; 极猛炭疽之症状与猛炭疽相似,而向体内流窜,辗转播散则难治; 扁炭疽之肿块凹凸不平,高低不一,传染性大;无头炭疽肿块柔软而波动,或坚硬而不移,后形成水泡流黄水,疼痛不甚,脉、尿和体征热象不明显。
内炭疽系指粘虫侵于内脏为病而言,分主脉(即命脉)炭疽、肝炭疽、肾炭疽、腑炭疽四种。发病数日前有心神不安,烦闷,易怒,声音嘶哑,有时呕吐、腹泻等症状,炭粘无论降于何处,多伴有咽喉阻塞感。病邪入于主脉,则皮肤失泽,双目瞪视,言语謇涩,口张不合,颈发僵,有时发热多汗,如泻黑色带血便,则可于六七天内死亡; 肝炭疽表现头痛,口角歪斜,发热恶寒,肝及横膈部剧痛如刀割,目赤,大汗,呻吟不已,肝脉高突而数,如鼻出血不止,体力丧失则有死亡的危险;肾炭疽肾部疼痛如痧症,身体不能前曲后仰,手足不能伸直和弯屈,有时恶寒,皮肤出现小疹,双目向上斜视,呃逆频作,小便淋沥,如在肾部固定性剧痛,则可在三四天内死亡;腑炭疽多在脐下部闪痛,腹部出现凹凸不平的皮疹,口干而渴,小便淋沥,如持续性泻血便则九天内死亡。
治疗宜以杀粘除邪为原则,药物首先投以镇炭三味散(麝香0.5g,黑云香1.5g,水菖蒲1g)内服,本方有镇炭、杀粘作用。在肿处取马钱子、五灵脂、草乌叶、银朱,共研细末,油调敷于患部。热势盛者宜九鹏散(即五鹏散加黑云香1g、多叶棘豆1g、水银0.5g、硫黄0.5g)加冰片0.5g、牛黄0.2g,用黑云香汤送服。热尚不退则可投漏芦十二味散内服数次。退热后给予水银十八味散内服。猛炭疽投以金丸,引用大葱根酒煎服。不效则可用姜黄四味丸等峻泻方泻之。内炭疽宜投以胜炭汤 (东莨菪1.5g,铁杆蒿1.5g)加微量麝香,多次煎服。继投五鹏散亦用上述汤药送服,在刺痛部位可取缬草、水菖蒲、麝香,共研细末,油调敷之。肝炭疽投上述汤剂数次后,再投五鹏散加红花1g,牛黄0.2g煎服,肝区可敷上述敷剂。肾炭疽投以胜炭汤加山奈0.5g,荜拨0.5g煎服数次,次服五鹏散,肾区敷以上述敷剂。腑炭疽投以胜炭汤内服数次后再投沙棘二十九味散用铁杆蒿汤送服,病痛部位亦敷以上述敷剂。最后,为清除粘毒,根治病邪可投以十三味峻泻方泻之。
饮食起居护理,奶食品和肉类以及酸性甜味及腐败变质食物,均须禁忌,宜用面粉与菜合成的稀粥、大米、小米粥等易于消化之饮食,避免涉水和暴怒。

☚ 新痹病   塔尔巴干瘟 ☛

炭疽

炭疽

炭疽是疫邪落于肌肉后,因环境、气候及饮食起居异常引起局部红肿热痛,化脓溃烂的一种疮疡病。这是人畜共患的疾病。
症状 分以下几方面:
一般症状 分体表症状和体内症状。
(1) 体表症状:一开始肌肤红肿,出现状如灰白色疹粒,顶端发黑,第一天疹粒顶粒刺痛,第二天出现烫伤样的小泡,第三天肿块迅速增大,初如鱼蛇、蜘蛛、蛙等状,后如少女乳房状,形状不太难看,色红、紫黑或斑驳不一。发病后全身恶寒怕冷、头与关节疼痛、口苦、神态恍惚、身颤、心神不宁。
(2)体内症状:脉轻取数急,重取紧而深处颤动,仔细切之脉闪动,出现间息。如果重取脉紧者,则为土炭疽;如黄水病脉样闪动间息者为水炭疽;脉搏无规律或如风飘荡者为隆炭疽;如热病脉象者为火炭疽。尿液发黑,蒸气如雾气蒸腾,搅动浑悬物飘动不停,不易转变或者盛器上层的尿液清澈,深处的尿液浑浊,臊臭异常,搅动则有时无泡沫出现,肿胀部位敏感、触之痛不可忍,围绕胛骨边缘发病者病情最重;发病处毛发脱落,皮肤无华,失去知觉者次之;毛发竖立者最轻。凡是大椎两侧、脊椎两侧、胛骨边缘腋窝下出现红色疹粒,并且眼脉、面颊脉、舌脉闪动者可诊断为痈疽。
(3)药物试探:内服黑硫黄、水菖蒲、麝香研末或内服穆库尔黑没药及水菖蒲、麝香研末后如出现身体颤抖者,可诊断为痈疽。
分证症状
❶土炭疽:肿块根脚坚硬、色黑,顶端色黑。
❷水炭疽:肿块根脚较软,肿处发冷,出现水泡、流黄水。
❸火炭疽:肿处焮红迅速发烧,如烧伤状。
❹隆炭疽:肿处色灰,肿块虚软,时大时小,变化不定。
❺白炭疽:疼痛较小,脉、尿和体征呈现寒象。
❻黑炭疽:疼痛剧烈,体征呈热象。
❼花炭疽:疼痛时发时止。
❽猛炭疽:肿势扩散快,发展迅速,病势凶猛。
❾极猛炭疽:疮疡根盘向体内迅速扩散,向四周发疯似蔓延增大。
❿“延布”炭疽:肿部凹凸不平,传染力强。(11)“玉莫”炭疽:肿块坚硬稳定不移,疼痛不甚或者肿块较软而顶端不突出,按压一侧时,肿胀则转移到另一侧,又称为软炭疽。
治疗 分预防和具体治疗。
预防 首先隔离患者,将脓血、黄水等秽物深埋地下,患者用过的碗筷和用具必须消毒,禁食炭疽死亡的牲畜肉,禁止接触病死牲畜尸和皮张,以及在病畜周围活动。
具体治疗 禁忌白(乳制品)、红(肉类)、甜三类饮食和盐、大蒜及热性、高营养、腐烂变质、发酸的食物。宜进未成熟青稞粥,撒少许糌粑的开水。隆炭疽要避免吹凉风,火炭疽忌进食热食物,禁止晒日烤火。水炭疽禁止淌水、饮冷水。土炭疽宜忌一切剧烈活动、劳累及房事等。总之禁忌午睡、剧烈劳作、骑马、淌水、发怒等。发病初期多饮开水,之后服八味穆库尔黑没药散。热证加冰片、牛黄,寒证加石菖蒲、阿魏内服。发烧者饮十二味翼首草散。以后一直服十八味水银散发汗。或服水银丹毒散、普益散、二十五味肾瓣棘豆散等。涂药有细叶乌头幼苗、硫黄、水菖蒲、麝香、安息香、山莨菪研末制成软膏或“热巴布日均”涂膏,肿块热甚者凉涂,不热者烘热后涂之。如此治疗后,无头疽则可自然消肿;有头疽,于疽顶留一拇指头大地方外皆涂药。必须固定住肿势不让其乱窜蔓延很重要。固定方法是药涂至涂有一张纸厚度时在肌腱尖端,用胶贴一绵纸垫。以后每天清晨涂药定能消肿。肿块未溃脓之前,不能用泻下法。溃脓后,内服药无效者可用泻下法。泻剂有五鹏散加肾瓣棘豆、穆库尔黑没药、水银(制)、狼毒制成的丸剂。上述内服外涂法均不能消肿者,除火炭疽之外,其他炭疽均可用围灸隘口法灸之,如炭疽在下肢灸心脉“牟玛尔”;在上肢灸“阿索”;在头部灸小尖脉的脉端和百会及其他穴位。总之于第六椎、第七椎、命脉、膻中等穴施灸,炭疽陷入体腔或脏腑,灸百会或于肿块外缘围灸或于肿块十字形灸之。最后出现肿势逐步减小,疼痛消失或肿块溃脓等症状者为向愈征兆,之后按四肢创伤疗法治疗。

☚ 霍乱转筋   疠痈 ☛

炭疽

anthrax;splenic fever


炭疽

anthrax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