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遮障方法
是用制式器材或就便器材制作和设置的妨碍敌人侦察的遮障。 通常用竹、木、金属杆作骨架,用草、树枝、伪装网作遮障面构成。按设置的形式和作用分为水平、垂直(倾斜)、掩盖、变形、干扰、隔绝遮障。 人工遮障在军事上的应用,中国东汉时期的史料就有记载。 16世纪中叶(1555-1565),明朝将领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多次成功地使用了布城。 这种布城是预先制作、随军携带的一种伪装器材(即于布上彩绘砖城图案,用木材作支撑)。在作战时临时设置。 它既能妨碍敌人的观察,又利于己方观察和隐蔽射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遮障获得广泛运用。 如苏军在1945年的稚面——基什尼奥夫战役中,在20公里正面上设置了125公里长的垂直遮障和25万平方米的水平遮障。20世纪70年代以来,遮障向多性能方向发展,同时著重于减轻遮障的重量,使器材和构件标准化、系列化,遮障面采用与现地背景颜色相近的伪装布片临时编结,以求得同现地景色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