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为加强统治,也按山川形势分天下为十五路,路之下为州(府、军、监),各领县若干,实为三级制。继而析为十八路,最后析为二十三路。安徽分属京西北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
京西北路:
顺昌府:领汝阴、泰和、颍上、沈丘四县。
淮南东路:
扬州:领江都、广陵二县,后广陵并入江都。宋室南渡后增广陵、泰兴二县。
毫州:领谯、城父、酂、永城、卫真、鹿邑、蒙城七县。
宿州:领符离、蕲、临涣、灵璧四县。
泗州:领临淮、虹、淮平三县。
滁州: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
招信军:领天长、招信二县。
淮安军:领五河县。
淮南西路:
寿春府:领下蔡、安丰、霍丘、寿春四县。
六安军:领六安县。
庐州:领合肥、舒域、梁三县。
蕲州:领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五县。
和州:领历阳、含山、乌江三县。
安庆府:领怀宁、桐城、宿松、望江、太湖五县以及同安监。
濠州:领钟离、定远二县。
无为军:领无为、巢、庐江三县。
怀远军:领荆山县。
江南东路:
宁国府:领宣城、南陵、宁国、旌德、太平、泾六县。
徽州:领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黟六县。
池州:领贵池、青阳、铜陵、建德、石埭、东流等县及永丰监。
太平州:领当涂、芜湖、繁昌三县。
广德军:领广德、建平二县。
南宋时,北方的寿州、毫州、颍州、宿州、泗州皆属金国。
元朝实现全国空前的大统一,为了加强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政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全国设十一行省,省下行政区划与宋略同,大率以省统路,以路领府(州),以府(州)领县,亦有以省统路,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亦有府(州)直隶于省者称为直隶府(州),下领县。故元之地方行政区划有三级、四级、五级等区别。安徽分属河南、江浙两行省,在今安徽省境内或辖境伸入安徽的有:庐州、安丰、安庆、扬州、淮安、宁国、徽州、太平、池州、广德等十路和归德、汝宁两府。
汝宁府:颍上、太和两县属之。
归德府:宿州(领灵璧县)、毫州(领谯县)属之。
庐州路:领合肥、梁、舒城三县以及和州(领历阳、含山、乌江三县)、无为州(领无为、庐江、巢三县)、六安州(领六安、英山二县)。
安丰路:领寿春、安丰、霍丘、下蔡、蒙城五县以及濠州(领钟离、定远、怀远三县)。
安庆路:领怀宁、宿松、望江、太湖、桐城、潜山六县。
扬州路:滁州(领清流、来安、全椒三县)属之。
淮安路:泗州(领临淮、虹、五河、天长四县)属之。
以上属河南行省。
宁国路:领宣城、南陵、泾、宁国、旌德、太平六县。
徽州路:领歙、休宁、祁门、黟、绩溪五县及婺源州。
太平路:领当涂、芜湖、繁昌三县。
池州路:领贵池、青阳、建德、铜陵、石埭、东流六县。
广德路:领广德、建平二县。
以上属江浙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