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炎帝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炎帝陵 炎帝陵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史书载道:始祖身号炎帝,代号神农,母任姒游常羊(山)感生帝,长于姜水,因以为氏。炎帝以农为本,教民耕稼;创立日中为市,开创原始贸易;他遍尝百草,和药济世,发明了原始医药,并为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被中国民间尊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 ☚ 朱誉国家森林公园 延安清凉山风景区 ☛ 炎帝陵 247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酃县西南30里的王家渡附近。相传炎帝死后葬于湖南。宋初,赵匡胤派人到湖南访得炎帝陵,于乾德五年(967)建祠。此后,历代祭祀不辍。明时又建圣容殿。清雍正年间重修。现存陵墓、后殿和西庑。 ☚ 新乐遗址 黄帝陵 ☛ 炎帝陵 炎帝陵古代传说中帝王炎帝的陵墓。又称“天子墓”,位于湖南酃县城西南30里王家渡附近。宋罗泌《路史》载: 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 又 《历代陵寝备考》31《称图经》 云:“茶陵者,以山谷生茶名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之墓,竟陵、零陵、江陵之类是矣。炎陵今在麻陂,林子茂密数里不可入,石麟石土,两杉苍然。逾四十围两杉而上陵也,前正向紫金岭。” 陵周林木苍茂,洣水环绕陵前。宋太祖曾派人在陵前修建庙宇,塑炎帝像于其中,并诏“给守陵五户”。后代虽有修葺,但因数遭兵焚,地面建筑多已颓毁,现只存陵墓及后殿、两庑,还有石碑数通。其中一通,上刻 “炎帝神农氏墓” 六个大字,竖立陵前。陵侧又有“洗药池”水一泓,相传炎帝常于此处洗濯草药。 ☚ 黄帝陵 尧陵 ☛ 炎帝陵 炎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塘田乡炎陵山。炎帝与黄帝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易经》已载有炎帝事迹,但关于炎帝葬处,始见于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葬于长沙。”宋代罗泌《路史》则曰:“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帝葬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纲鉴》载:“在位一百四十年,崩于长沙之茶乡。”明代以前,长沙郡辖茶陵县,茶陵又含酃县(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晋代史籍虽已有炎帝葬处记载,但直至北宋乾德五年(967)才为朝廷承认。据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东阁大学士吴道南所撰碑记说,宋太祖登极,遍访炎帝陵不得,忽梦一神人指示,才于酃县白鹿原得帝陵焉。朝廷即于当年建庙,分前后二殿,祀神农(炎帝)与赤松子(炎帝药师),并配置七户守陵。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清雍正十一年(1733),炎帝陵照部颁式构造,有天使行馆、奉圣寺、飞香亭、味草亭、咏丰台等建筑,陵侧有洗药池。1954年遭火灾,诸建筑仅存残址。1985年10月,按清代形制修复其主要建筑。 ☚ 7. 炎陵县 湘山寺 ☛ 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炎陵西南15公里处的塘田乡鹿原坡。鹿原坡又名白鹿原,相传古时常有白鹿出没,故名。民间传说,远古时期,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到南方巡视,为民治病,误尝断肠草身亡。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中载:“炎帝神农氏晚年,为民治病,采药到湖南,味毒草而殁,葬于长沙”。宋罗泌《路史》也说:“宿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 (炎陵、茶陵古属长沙郡)。公元960年,宋太祖登基,遍访天下古陵,在“白鹿原觅见炎帝陵”,于乾德五年(967)建庙奉祀。宋代以后,炎帝陵曾多次毁于战乱和火灾,历经10余次大的修葺,规模不断扩大。现炎帝陵是1988年6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株洲市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的,建筑仍按皇宫式样,但规模比清道光十七年(1837)修葺的有所改进和扩充。重修后的陵殿共分五进,在参天古木和环绕山水的陪衬下,整个陵殿显得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古朴凝重。 ☚ 渌江书院 洣泉书院 ☛ 炎帝陵 炎帝陵即炎帝神农氏陵。又名天子坟。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因炎帝早黄帝约600年,故被誉为 “神州第一陵”。位于炎陵县鹿原镇炎陵村鹿原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炎帝姓伊耆,名石年,号烈山氏、厉山氏,生于烈山 (今湖北随州),长于姜水。上古时姜姓部族的首领,后成为中国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与黄帝轩辕、蚩尤并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其用火给人们带来好处,故名。又传炎帝即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明和医药的创始者和倡导者,并演绎八卦为六十四卦。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融合为 “炎黄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炎帝葬何处,晋以前无考。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南宋罗泌《路史·后记》载: “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 炎陵县原称酃县,南宋嘉定年间由茶陵分置,因境内有酃泉 (俗称 “龙王井”) 而得名。1994年更现名。当地史志称,西汉时鹿原陂已有陵,并立有铜碑。西汉末年,邑人为防乱兵发掘而夷为平地。唐代于陵前建唐兴寺,“时有奉祀”。北宋乾德五年 (967),太祖诏令 “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户。庙分前后二殿。清雍正十一年 (1733) 按朝廷颁发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道光十七年(1837)再次扩建,形成了以陵殿为中心,包括天使馆、奉圣寺、胡真官祠、咏丰台、飞香亭、味草亭、崇德坊等在内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史载自北宋至1949年前近千年间,陵殿较大修葺达17次,每次重建规模均胜于前。1954年除夕,主殿因香客祭祀失火遭焚,其后剩余设施陆续被毁,“文化大革命” 中变成一片废墟。1986—1988年按清代建筑原貌复修。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坐北朝南,四进,中轴线上依次为午门、行礼亭、大殿、墓碑亭、寝陵,建筑面积903平方米。午门系三门牌楼式,外置石狮,内有丹墀。行礼亭为庑殿式,面阔三间。亭匾题“民族始祖光照人间”,联镌 “德照千秋光盛业; 功垂万世展宏猷”。亭前竖江泽民书 “炎帝陵” 三字碑。左右配以卷棚硬山式碑房,立历代告祭文碑。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绘彩龙9999条。门额悬“炎黄子孙不忘始祖” 匾,为陈云手题。联刻 “制耒耜奠农工基础; 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殿内供炎帝神农氏金身祀像。龛上额刻“齐天鼻祖”,侧镌联 “名岳宇宙; 恩泽神州”。殿后供奉神农时雨师赤松子。墓碑亭为四角攒尖顶,亭内汉白玉墓碑高1.85米,宽0.6米,上镌胡耀邦手书“炎帝神农氏之墓”。寝陵高6米,底径约27米,墓围嵌清刻《炎帝神农氏之墓》碑和《炎帝神农氏之墓道》碑。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陵殿居炎陵山南麓, 𣻠濑水纡萦于坡前, 胜似一条玉带, 云秋山拱峙于西南,宛若一幅秀丽的画屏。 ☚ 炎帝陵风景名胜区 湘潭韶山水府旅游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