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灼zhuó亦作“焯”。❶鮮明。朱穆《鬱金賦》:“上灼朝日,下映蘭池。”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灼(一) 1.通“㣿”。按:《广雅·释诂(一)》:“㣿,惊也。” 汉 扬雄《方言》:“灼,惊也。”汉 应劭《风俗通义·十反》:“人数恐灼。”按:清 王念孙据此谓“灼”与“㣿”通(《广雅疏证》卷一下)。 2.通“卓”。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魏略》:“卿乡里乃有尔曹快人,为将灼如此,朕复何忧乎?”吴金华《<三国志>考释》:“按:‘灼’读为‘卓’,谓卓然超群也。晋王叔和《脉经》卷七:‘其头卓然而痛。’是借‘卓’为‘灼’,亦二字通假之证。”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灼(三) 通“昭”、“炤”。 《诗经·小雅·正月》:“潜虽伏矣,亦孔之炤。”按:古文《礼记·中庸》作“灼”,今文作“昭”。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灼(四) 通“焯”,明白,鲜明,明显。按:《说文》:“灼,炙也。”又:“焯,明也。” 《尚书·立政》:“灼见三有俊心。”吕祖谦曰:“三俊待用者也。未与事遇,则底蕴不外见,惟文武灼然见其心也。”(按:《说文》引《周书》本作“焯”。)又:“我其克灼知厥若。”《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曰:“灼灼,华之盛也。”按:灼灼,鲜明貌。汉贾谊《新书·匈奴》:“其信陛下已诺,若日出之灼灼。”《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注此於面,灼然为识。”晋 刘寔《崇让论》:“推让之风行,贤与不肖灼然殊矣。”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八顾炎武条:“故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者哉!”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灼(二) 通“撮”(量词)。一灼,即“一撮”。 《关尹子·宇篇》:“一灼之火,能烧万物。”
灼灼/况/">/沐/沔/沤/沚/沙/沃/沃沃/沃若/沦/沦胥/没/沈 ☚ 闵 灼灼 ☛ 灼读音zh·uo(ˊ),为uo韵目,属e—o—uo韵部。之若切,入,药韵。 上一条: 汋 下一条: 酌 灼cī凿;cuózuó❶烧。例:火不旺,把火烧~了。 ![]() ![]() ![]() ![]() ![]() ![]() 灼zhuo❶烧,烤。同义合成词:“烧灼”。《论衡·毒言》:“若火~人。”(若:像。)白居易《观刈麦》诗:“足蒸暑土气,背~炎天光。” 灼zhuó❶烧;烤 灼❶火烧;火烫:~伤︱~热︱烧~。 灼zhuó❶ 烧、烫:焦灼│灼伤│阳光灼人。 灼zhuó灼见 灼热 灼灼 焦灼 烧灼 真知灼见 灼zhuó❶ 炙,烤。《国语·鲁语下》:“如龟焉,~其中,必文于外。”(龟:指占卜用的龟甲。文:裂纹。) 灼*zhuoD7C6 烘烤 烘烤炀 炙(炙灼;烘炙;炮炙;焦炙)灼(灼烤;熏灼) 烧(烧炙) 焮炕 炀 熇 熯 爇 燎(燎烘) ☚ 烧烤 征求 ☛ 照见 照见照见物体:灼(~于四方) 焮 旦(旦旦) 旭 烛照 照烛 另见:镜子 ☚ 呈现 显露2 ☛ 鲜明 鲜明茜 茜 鲜翠 ☚ 色泽 红 ☛ 灼zhuó之若切,入药。 灼zhuóⅠ (火烧; 火烫) burn; scorch; broil: ~ 伤 burn Ⅱ (明亮) bright; luminous; shining: ~ 烁 brightly coloured; scintillating; ~ 热 broilling hot 灼zhuó❶ 灼*zhuó(7画) *灼zhuó7画 火部 灼 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