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灸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灸疗

灸疗

灸疗是用灸草炷或灸草条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的治病防病的一种疗法。灸疗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调理体素,增强抵抗力以防治疾病的作用。蒙医应用灸疗历史悠久,如在《四部医典·总则本》第六章外治段里有“蒙古灸”的记载;又如在中医古代医书《素问·异法方宜论》也有“……其治宜灸,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的记载。说明灸焫疗法可能是北方蒙古族常用的治病方法。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外闻名的灸疗名医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图旺扎布、乌兰察布盟的罗布桑沙德拉布等,不但擅长于灸焫疗法,且有所创造和发展。
灸疗的适应证为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水肿、痞病、寒性希拉性头病、关节黄水病、疖痈、炭疽、虚热病、癫狂、健忘症、新旧疮疡、妇女赫依病和血病、赫依性腰关节伛偻、一切脉病,以及热病后的多数疾病,皆可用灸法施治。总之,凡是巴达干、赫依所转化之一切寒性疾病,尤其是脉病、黄水病等,均适用灸法治疗,效果显著。
灸疗的禁忌证为凡属于希拉性热症、血症,五官疾病、男女生育脉道疾病等,皆禁忌火灸施治。
蒙医常用灸法为蒙古灸、白山蓟灸、西河柳灸、火把灸等。
(1)蒙古灸:将小茴香与黄油搅拌后,放进铁锅里用温火加温,其色变黄后取出,用白净的羊毛毡包裹,置于应灸部温熨;或将一小块白净的羊毛毡,浸泡于黄油内煮开后取出敷于应灸部。
(2) 白山蓟灸: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灸法,白山蓟易于点燃,其火温柔而持久,灰烬不散。具有改善气血运行,祛除巴达干、赫依之邪、燥黄水之作用,是较理想的灸料,此草内蒙各地均产。如无此草,可以艾绒代替。适用于疖痈、痞块、脉病、巴达干性病、黄水病、赫依性心病、尿闭、水肿等疾病。白山蓟灸又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直接灸是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间接灸不是把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而是隔姜灸或隔蒜灸。
(3)西河柳灸:取两条西河柳,每条长约10cm、直径约10mm,用刀将皮削光。施灸前将两条西河柳放入芝麻油锅或豆油锅内煮沸,先取出一根置于所选穴位上热熨。冷却后再取另一根施灸,保持热力不断,如此交替使用。本法是间接灸法,即隔布灸。一般每处灸10~30分钟,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主要适用于胃癌、食道癌等疑难危重疾病。
(4)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白山蓟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施灸不达深度或既需要留针又必须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将银针刺入所选穴位适当的深度,将白山蓟灸炷悬于针柄上点燃,直到灸炷燃完为止。使热温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而达到治疗目的。
(5)火把灸:将棉花揉成圆球状,大小根据施术部位的面积而定,把棉球蘸于芝麻油点燃后,直接置于病痛部位。当患者感觉灼痛时,换棉球再灸,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灸疗部位 灸疗取穴。分为依据病人自述症状部位定穴和医生所指定的穴位两种。病人自述定穴是依据病人所指的疼痛部位,按之则略感舒服而现出压痕,或脉形闪动和脉管高起之所,即是应行灸疗部位。医生选定穴位是,根据五脏六腑经络而选定的穴位和某一部位的指定穴位。
灸法 灸法有深灸法、烧灸法、烤灸法和微灸法四种。
(1)深灸法: 以灸炷在选定之穴位上,连灸二十壮以上。适用于疖痈、痞瘤等症。
(2)烧灸法:如上法灸十五壮。适用于灰色巴达干病、黄水病、赫依性心病等症。
(3)烤灸法:如前灸五至七壮。适用于赫依病、虫病、脉病、尿闭、水肿等症。
(4)微灸法:灸炷豌豆大者一枚灸,感惊痛时即移去。适用于幼儿患者。
穴位 分述如下:
顶会穴:位于从两眉正中,往上划一线,再从两耳叶上缘正中往上划一线,此二线在头顶之交叉处便是,即中医之百会穴。主治赫依热性音哑症、神志不清、如赫依症性癫狂、热邪扩散于心脏及命脉、巴达干性视力减退、脱发、鼻衄、头晕、头痛等症。灸法:白山蓟灸 (以下简称火灸)炷或间接灸5~20分钟。
前顶穴:位于顶会穴前1寸处。中医之四神聪穴之一。主治气短、胸膈刺痛。灸法:火灸1~3炷或间接灸5~15分钟。
后顶穴:位于顶会穴后1寸处。中医之四神聪穴之一。主治下肢麻木及疼痛、浮肿。灸法: 火灸1~3炷或间接灸5~15分钟。
顶会右穴:位于顶会穴右1寸处。中医之四神聪穴之一。主治肺赫依性刺痛、赫依热症、面部及眼睑浮肿、癫狂、昏厥等。灸法:火灸1~3炷或间接灸5~15分。
顶会左穴: 位于顶会穴左1寸处。中医之四神聪穴之一。主治心烦,躁扰不安,恶寒。灸法:火灸1~3炷或间接灸5~15分钟。
囟门穴: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四横指处。相当于中医的囟会穴。主治心赫依而致的神志不清,因巴达干病视力模糊或视力减退、鼻衄不止等。灸法: 火灸3~5炷或间接灸3~15分钟。对心赫依病配以心穴和命脉穴,癫痫及昏厥等症配以顶会穴施灸。
赫依穴:也叫第一椎:位于第一胸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在一条横线上,也叫第一椎穴。准确位置在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间隙窝中和左右两侧。即中医之大椎穴。主治癫狂,心悸,哑结,夜不安寐,白昼嗜眠,耳聋,舌苔灰白,颈项强直等各种赫依病。如三穴同时施灸,则对老年病人最有良效,而且对渗于骨胳的陈旧热、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腰背疼痛、心烦不宁、食欲不振以及对平息赫依病,疗效显著。灸法:火灸3~9炷,如赫依偏盛者施以隔蒜灸,巴达干偏盛者施以隔姜灸。根据临床观察,赫依穴施灸,对赫依性癫狂与巴达干性癫狂症、抽风、癫痫等症疗效尤为显著。施灸前要观察第一胸椎的鼓起程度,如鼓起较大者,三穴皆施灸,较小者,灸中间穴即可。如施灸深度不够,用银针刺该穴,用灸草包绕针身,点燃加温。
希拉穴: 位于第二胸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也叫第二椎穴。即中医的陶道穴。主治热渗于内、瘿病,上身沉重及希拉寒症等。灸法:火灸3~5炷。
巴达干穴:位于第三胸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也叫第三椎穴。即中医的胸三穴。主治:巴达干寒症、赫依病和巴达干、希拉增盛扩散于心、肺、头、胸部以及鼻塞不通,口舌干燥等。灸法:火灸3~7炷,亦可施隔姜灸。
母肺穴: 位于第四胸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也叫第四椎穴。按中医,中间为身柱穴,两侧为肺俞穴。主治目中流泪和肺赫依症、巴达干病等。如赫依偏盛者,配以赫依穴; 合并肺痼疾者,配以子肺穴;合并心脏病,配以心脏穴和黑白际穴。如三穴同时施灸,对味觉不灵、肺病、胸刺痛、阵热等病,有治疗效果。据临床观察,火灸母肺穴,对哮喘、因巴达干、赫依性肺疾引起的胸闷、咳泡沫样痰等,有明显的作用。火灸3~5炷或施隔姜灸。
子肺穴:位于第五胸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也叫第五椎穴。两侧穴相当于中医的厥阴俞穴。主治流泪等眼疾和子肺赫依病或巴达干病。如赫依偏盛者,配以赫依穴;肺痼疾咳嗽,配以母肺穴。如三穴同时施灸,对子肺赫依病引起的频咳、出血、瘟疫后期神志昏迷或癫狂、胸背刺痛、四肢颤抖、恶心呕吐等症,亦有治疗效果。据临床观察,火灸子肺穴,对哮喘、巴达干、赫依肺病引起的胸闷、咳泡沫痰,有明显的作用。灸法:火灸3~5炷,或施隔姜灸。
命脉穴: 位于第六胸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也叫第六椎穴。按中医,中间穴为胸五穴,两侧穴为心俞。主治身重、健忘、全身皮疹、心脏黄水症、头重疼痛等。灸法:火灸3~15炷,并常配以心穴和黑白际穴火灸。
据《蒙医药选编》心脏病篇记载:“心悸症、赫依性心刺痛者,按病情选取第六椎、第七椎、心脏部及其两侧火灸,效果更好”。据临床观察,此穴位为赫依或巴达干偏盛性癫狂症、合并黄水癫狂症、癫痫病的主要施灸穴位,效果十分显著。但心热隐伏或命脉黄水症,则禁灸此穴。灸法:火灸3~15炷,并配以心穴和黑白际等穴火灸。
心穴:位于第七胸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亦称第七椎穴。中间穴为中医的灵台穴,两侧穴为督俞穴。主治心悸、心抖、癫狂、癫痫、巴达干、赫依性病和赫依性心病、失眠、谵妄、纳呆、神志昏迷、主脉赫依病或黄水病引起的胸胁胀闷等症。灸法:火灸3~15炷。赫依性心刺痛者,配以赫依穴; 赫依性癫狂或巴达干性癫狂,可配命脉穴和黑白际穴施灸。据临床观察,此穴对赫依性癫狂、巴达干性癫狂和癫痫病,疗效特别显著。但对心热隐伏者,必先祛热后再灸之。
膈穴: 位于第八胸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三穴并列,亦称第八椎穴。中间穴为中医之至阳穴,两侧为隔俞穴。主治胸胁刺痛、胸闷等症。如三穴并灸,对巴达干侵于胸膈、膈部拧痛有效。灸法: 火灸3~5炷,对巴达干症者,隔姜灸。
据《四部医典·密诀本》肝病治疗章记载:“肝病引起的黑膈症,先刺肝脉放血后,火灸脊椎第八节”。
肝穴: 位于第九胸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三口并列,亦称第九椎穴。主治嗳气、呕吐、膈部酸痛、遇寒则膈肌揪痛、肝痞、肝巴达干或赫依病、血刺痛、肝血外溢、肝萎病等。如三穴并灸,对肝如虚悬、吐酸水、赫依性刺痛、肝肿胀或胀痛、淋浊带血等症,亦有作用。灸法:火灸3~7炷,如并发胃痛,配以胃穴。如恶血热邪或希拉热邪降于肝胆时,禁灸此穴。
胆穴: 位于第十脊椎骨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三口并列,亦称第十椎穴。两侧穴为中医之肝俞穴。主治不消化病、目黄、胆痞病、呕吐胆汁、胃火衰败、不思饮食、经常头痛等症。胆病亢盛者,方可三口并灸。如身体沉重、消化不良、腹鸣、大便秘结、黄疸、手掌黄斑、口鼻流黄水、由脑部疾病而目不能视等症,有治疗作用。灸法:火灸3~5炷,对希拉热症和血热症,禁灸此穴。
脾穴:位于第十一脊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三口并列,亦称第十一椎穴。两侧穴为中医之胆俞。主治脾胃发胀作鸣、身体沉重、多寐嗜眠等。如三口并灸,则治腹胀作鸣、胃病、呕吐、消化不良、颜面发黑枯萎等症。灸法:火灸3~7炷。
据《蒙医药选编》脾病篇记载:“脾病引起的泻泄者,先投天花粉、光明盐、紫砂等量研末内服,脾区、十一椎三口并灸。”据临床观察,脾穴与大肠穴同时施灸,对长期腹胀、泡沫粘液样泻泄及大便失禁等,有治疗作用。
胃穴:位于第十二脊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三口并列,亦称第十二椎穴。中间穴为中医之脊中穴,两侧穴为脾俞穴。主治胃火衰竭、胸口巴达干、铁垢巴达干、胃痞、包如巴达干、胸背强硬、眼眶疼痛、颈椎窝部作痛及久泻等症。如三口并灸,对胃病、呕吐、陈旧性希拉病,有治疗作用。灸法:火灸3~7炷,或间接灸。据临床观察,胃穴是胃火衰竭、胃巴达干病的常用穴,而且效果十分显著,对慢性胃病亦有特效,而且能减轻胃癌、食道癌的症状,延长寿命。并对癌细胞的转移,有一定控制作用。食道癌患者,配以颈下窝天突穴;胃下垂患者,配以阳衰穴,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精府穴: 位于第十三脊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各有一穴,三口并列,亦称第十三椎穴。两侧穴位近似中医之胃俞穴。主治遗精和月经过多、子宫痞、心神不安、寒赫依增盛、腹胀、大便干燥、不能仰卧或俯卧、脐部左右腹鸣等症。如三口并灸主治一切子宫病和男子阳萎等症。灸法:火灸3~7炷,或间接灸,或用火针施治。
肾穴: 位于第十四脊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三口并列,亦称第十四椎穴。中间穴与中医之悬枢穴、两侧穴为三焦俞相似。主治肾寒症、痧症、大、小肠及下部疼痛、遗精、射精痛等。如三口并灸,对肾脂寒凝和腰部疼痛、小便不利、男女外阴发肿、阳萎、泻泄等症,均有治疗作用。灸法:火灸3~15炷,或隔姜灸。常配以精府穴和膀胱穴。《四部医典·密诀本》肾病章记载:“肾性佝偻病,……在凸出的关节上下部施灸,在正中用火针刺之。”
总穴: 位于第十五椎下凹正中和从此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三口并列,亦称第十五椎穴。中间穴与中医之命门穴,两侧与肾俞穴相似。主治肾寒性赫依症、体黑黄疸病、不孕症及脐以下各种疼痛、身乏无力等症。灸法:火灸3~7炷,或间接灸5~20分钟。
大肠穴: 位于第十六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三口并列,也叫第十六椎穴。两侧穴相当于中医之气海俞穴。主治腹胀肠鸣、痞块、矢气频作、阴道灼痛,小便不利、痔疮等症。如三口并灸,对大便秘结、腹胀、肛门松弛、泄泻、站立时腰痛、消化不良、大肠作鸣等症,亦有治疗作用。灸法:火灸3~7炷,或隔蒜灸。
小肠穴: 位于第十七脊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三口并列,亦称第十七椎穴。中间穴与中医之腰阳关穴,两侧穴与大肠俞穴相似。主治小肠痞块、寒性赫依引起的腹泻、小肠胀鸣等症。如三口并灸,对陈热、泄泻粘液性便、内痞症、气短、小便不利等症,有治疗作用。灸法:火灸3~7炷,泄泻者,常配以大肠穴。
膀胱穴: 位于第十八脊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三口并列,亦称第十八椎穴。主治膀胱结石,因寒而致的小便不利或尿频、膝关节发冷疼痛等症。如三口并灸,对尿频、尿道灼热、阴茎勃起肿胀,以及闭经、脐周疼痛、产后子宫赫依病等,均有治疗作用。灸法:火灸3~7炷,或隔姜灸,常配以肾穴灸之。据临床观察,子宫脱垂者,用生理盐水将子宫洗净后, 涂以白砂散少许,再用手将子宫轻轻推入原位,随而在膀胱穴和有关穴位施灸,效果显著。
精穴: 位于第十九脊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三口并列两侧穴相当于中医的小肠俞。主治遗精、腰痛、前俯后仰皆困难、腰髋部肌肉强硬、下身沉重等症。如三口并灸,对尿道和腰部疼痛、便秘、四肢强直、行走困难、气短而促、口唇下垂、身乏无力、血便等症。均有治疗作用。灸法:火灸3~5炷,配以肾穴或精府穴。据《白晶宝鉴》云:“火灸精穴,可保胎”。
下清赫依穴: 位于第二十脊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三口并列。两侧穴相当于中医之膀胱俞。主治矢气不通、大便秘结或下泻泡沫粘液性便等症。如三口并灸,对陈热、尿频、经血过多或过少、服泻药而不泻、出血、肥胖症等,均有治疗作用。灸法:火灸3~7炷,或隔蒜灸。
第二十一椎穴: 位于第二十一脊椎及左右两侧各1寸处,三口并列。两侧穴相当于中医之中膂俞。主治腰、髋骨窝刺痛、泄泻、气短、由赫依病引起的失语等症。灸法:火灸3~5炷,或间接灸10~30分钟。
第二十二椎穴:位于第二十二脊椎及其左右两侧,即并列存在的三穴。主治尿闭或尿频、月经不调以及赫依性疾病。灸法:火灸3~5炷或间接灸10~30分钟。
第二十三椎穴: 位于第二十三椎及其左右两侧并列存在的三穴。主治腰髋酸痛、泄泻、胡言乱语等症。灸法:直接灸或间接灸。
命脉心穴:位于颈下窝正中。亦称命脉与心脏之合穴。主治心绞痛、呃逆、咽喉阻塞、巴达干性病、赫依性心悸、呕吐、浮肿等症。灸法: 火灸3~5炷,间接灸5~15分钟。喉塞巴达干病或呕吐者,配以黑白际穴;赫依性心悸症者,配以赫依穴或心穴;热邪隐伏于心等脏腑者,禁灸此穴。据临床观察,食道癌患者,火灸此穴,有减轻症状的效果。
黑白际穴: 位于两乳正中对直的心窝处。即中医的膻中穴。主治心悸、怔忡、心前区不适、心烦不安等症。灸法:火灸3~7炷,或间接灸。常配以顶会穴,如赫依偏盛者配以赫依穴;对热邪隐伏于心、肾等脏腑者,禁灸此穴。
剑突穴:位于剑突尖下1寸处及其左右各1寸处,并列三穴。主治巴达干粘液增多而聚积于剑突下成痞者。灸法:火灸3~7炷,或隔姜灸。据《蒙医药选编》等古籍中记载,对胃巴达干病及剑突痞,提倡火灸剑突穴。据临床观察,火灸剑突穴,对胃火衰败、喉塞巴达干均有一定效果。
痞穴:位于剑突穴直下1寸处及其左右两侧各1寸处,并列存在三穴。主治剑突痞、胃火衰败、胃巴达干病以及赫依性病等等。灸法:火灸3~7炷,或隔姜灸。胃火衰败者,配火衰穴;胃痞者,配胃穴。
火衰穴:位于痞穴直下1寸(剑突尖直下三寸)处及其左右各1寸处,并列存在三穴。主治胃火衰竭和剑突痞、胃巴达干寒症和胃赫依症等。灸法:火灸3~7炷,常配以胃穴;胃巴达干病者,配剑突穴。不宜在过饱或饥饿时施灸。据名老蒙医临床观察,对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呃逆、腹胀、胃绞痛等病,火灸此穴有明显效果。
脐窝穴:位于脐窝正中。主治月经淋漓、子宫赫依病、子宫胀痛等病。灸法:火灸3~5炷,或间接灸20~30分钟,亦可作隔盐灸,子宫寒症者,配以精府穴、肾穴。
回肠穴:位于脐之左右各1寸处。主治大肠痞、大肠赫依病引起的腹胀或肠鸣、不消化病、泡沫粘液样泄泻等。灸法:火灸3~5炷,或隔姜灸,或间接灸10~30分钟。大肠痞,配以盲肠穴:大肠赫依病,配以大肠穴。
盲肠穴:位于脐之左右各2寸处。主治大肠痞、腹胀肠鸣、泡沫粘液样泄泻、饮食不消等症。灸法:火灸3~5炷,亦可隔姜灸或隔蒜灸,或间接灸10~50分钟。常配以回肠穴、大肠穴。
据临床观察,火灸盲肠穴,对大肠痞、小肠痼疾引起的久泻不愈,有明显的效果。
小肠上穴:位于脐下1寸处及其左右各1寸处,并列三口。主治小肠寒性赫依症及泄泻等。灸法:火灸3~7炷,或间接灸10~30分钟,常配以小肠穴和小肠小穴。据《四部医典·密诀本》小肠病治法章里记载:“小肠扭缠,药用阿魏制剂,酒煮冲服,热盐罨熨,然后缓和导泻下泻,火灸小肠上穴和小肠下穴。”
小肠下穴:位于脐下2寸处及其左右各1寸处,并列三穴。主治小肠寒性赫依症和泄泻等病。灸法:火灸3~7炷,或隔姜及隔盐灸或间接灸10~30分钟。常配以小肠穴、小肠上穴。过饱或过饥时禁灸。
膀胱前穴:位于脐下三寸处及其左右各1寸处,并列三穴。主治寒性赫依引起的尿频和小便不利等。灸法: 火灸3~5炷,或隔姜灸,间接灸10~30分钟。常配以膀胱穴。月经期禁灸此穴。
子宫前穴:位于脐下四寸处。相当于中医的中极穴。主治子宫病、肾病、尿道病、腰髋疼痛等病症。灸法:火灸3~7炷,或隔姜灸,或间接灸15~20分钟。子宫赫依症或寒症者,配以子宫后穴;尿道寒症者,配以膀胱前穴与后穴。
肩窝穴:位于肩关节前窝正中,两手臂向左右伸直或上举,即可见此穴。相当于中医之肩髃穴。主治肩关节痛、关节肿胀等。灸法:火灸1~3炷,或隔姜灸,间接灸5~15分钟。肩关节寒性黄水病,配以肩前后穴。
肩中穴: 位于肩峰外下窝正中。将一手掌经前胸放到另一侧肩背时,中指尖处,即肩中穴。主治白喉、炭疽、舌根及食管肿胀、气短、多咳、胸刺痛、两手不能抬高等症。灸法:火灸3~5炷,间接灸10~30分钟。如手麻木疼痛及不能抬高者,配以肩窝穴。
肩前后穴:位于肩关节前后侧。即肩关节的直前及直后各一口,两肩共四穴。主治肩关节酸痛或断裂样痛、两手麻木等症。灸法:火灸3~5炷,间接灸5~15分钟。
腋后穴:位于腋窝后皱纹直上1寸。主治胸闷和上肢酸痛及麻木等症。灸法:火灸3~5炷,间接灸5~20分钟。
速效穴:位于手掌正中。握拳时,中指与无名指尖处即此穴。主治牙痛、手心发热等。灸法:火灸1~2炷。
长皱纹穴:位于臀部与大腿根皱纹横线正中和左右各1寸,共为三穴,相当于中医之承扶穴。主治血症、黄水与寒性希拉合并症、陈热等症。灸法:火灸3~5炷。间接灸10~20分钟。
边缘穴:位于阴毛上缘的正中点。相当于中医的曲骨穴。主治泡沫粘液样泄泻、小便不利及尿道灼热感、下肢麻木等症。灸法:火灸3~7炷,间接灸10~30分钟。泄泻配以小肠穴;小便不利配以膀胱穴。
会阴穴:位于男性阴囊与肛门的中间,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的中间。主治战栗、神昏、胸闷沉重、气短、男阴肿胀及遗精、月经淋漓等症。灸法:火灸3~7炷,间接灸10~30分钟,男性患者,配肾穴或精穴;女性患者,配膀胱穴或子宫穴。
灸疗注意事项 施灸先从赫依穴开始。一般程序是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可灵活运用。施灸后,给患者喝一碗煮开的鲜牛奶,如当晚熟睡而无其它反应,即是奏效之征。颜面五官和心前区、大血管及筋腱部位、皮肤折皱处不宜施灸,以免留疤。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亦不宜施灸。灸后一天之内要避免重体力活动,不得进食寒凉饮食和浓茶,以免散失热力。在进食之后,或在空腹之时,对六腑不可施用灸法。
灸疗之功效 灸疗能够防护脉道之要隘,使病邪不致流窜于脉道,制疼痛,压赫依起扬,使不消化者消化,能攻破剑突痞,除疖痈及老疮腐肉,消肿,使黄水干涸,守护脏腑之门,使胃火升举,神志清明,凡用他法不能治愈的疾病,灸法一般皆可收效。

☚ 拔罐穿刺法   穿刺疗法 ☛

灸疗jiǔ liáo

moxibustion therap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