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学 对人和人的本质进行哲学研究的一种学说。 包括研究人的起源、人的本质、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生意义等。 人类很早就开始对人自身进行哲学思考。 中国古代典籍《尚书·泰誓》中已经提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说“惟人万物之灵”。墨子认为,禽兽有羽毛、利爪以保障自己的生存,而人则以“力”。 荀子认为,只有人才能“裁其非类,以养其类。”他们都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可以利用自然满足自身需要,而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讨论人性善恶是中国传统人学的重要特点。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告子则提出人性无善恶,还有以世硕为代表的性善恶混说和董仲舒提出的性三品说等。 尽管观点各异,但都是先天的、静止的观点,来探讨人性问题的,属抽象人性论。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含有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的意味,具有一定合理性和进步性。 亚里斯多德进一步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对人的社会本质有所洞见,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个进步。文艺复兴时期,一批资产阶级思想家通过对人学的研究,提出人是世上最为尊贵的;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人性是崇高、美好的;人有享受人世间一切欢乐的权利。 在近代德国古典哲学中,L.费尔巴哈宣布,自己研究的哲学就是人学,明确指出哲学以神学和绝对观念为研究对象是错误的。他所坚持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对于批判封建神学和唯心主义,反对德国的封建制度,具有一定作用。现代西方哲学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存在方式和心理态势,作了深入细致地研究,提出了某些有价值的思想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人学的发展。但他们的共同缺陷仍然是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抽象地考察人,宣扬抽象的人性论,重复著历史上的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建立起真正科学的人学。人起源于劳动,人的本质不是孤立抽象的,而是由具体现实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决定的。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人性具有阶级性。 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使人得到和谐全面地发展,也是科学人学的基本内容。但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一切必须在推翻私有制、消灭人削剥人的前提下才能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十分关心人、重视人。但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学,也不能把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将人学放入唯物史观的发展中去加以研究。人的存在和发展受制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离开具体的物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就不可能真正建立科学的人学理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