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葛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葛覃早谢的花朵——缅怀冯大海与葛覃 李 离 新文学史料1994年2期 葛覃清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字文娥。葛一龙从孙女,吴永颐继妻。世家学,善画工诗,常与陆鸠峰、陆觉庵及金友谟继妻陈启淑等相唱和。晚年奉佛,曾绘《五十三参图》。著有《还读斋合稿》。 葛覃《詩·周南》篇名。寫新婚女子歸寧並贊揚其恭謹節儉和勤於女工的品性。蔡邕《協和婚賦》:“《葛覃》恐其失時,《摽梅》求其庶士。” 共1首 (见《玉琼集》) (词)清· 兰桨入方塘。 绿柳荫中坐早凉。 十里芙蕖红潋滟,芳香。 荷叶罗裳一色妆。 小婢折花忙。 惊起鸳鸯拍镜光。 雾鬓云鬟娇不语,端详。 对此偏教恼寸肠。 葛覃 葛覃《诗经·周南》篇名。是写女子归宁的诗,表现女主人公回娘家探亲前的兴奋心情。全诗三章,章六句。首章起三句写葛藤生于谷中,枝叶繁茂,后三句写黄鸟飞鸣于树丛之中,是眼前之景,亦由此触景生情,产生归宁之念及想象与父母相聚的和悦欢乐的情景。二章字面承上章而来,虚写缝制衣裳的劳动过程。三章之“师氏”,即保姆,闻一多《诗经通义》云:“姆即师氏……论其性质,直今佣妇之事耳。”全章是女主人公吩咐其女佣准备衣物的话,其探望父母的兴奋、急切之情跃然纸上。 ☚ 关雎 卷耳 ☛ 《葛覃》施于中谷②,山沟沟里延伸, 维叶萋萋③。叶儿密密层层。 黄鸟于飞④,黄雀飞飞成群, 集于灌木,聚集在灌木林, 其鸣喈喈。叽叽呱呱不停。 葛之覃兮,长长的葛藤, 施于中谷,山沟沟里蔓延, 维叶莫莫⑤。叶儿阴阴一片。 是刈是濩⑥,葛藤割来煮过, 为絺为绤⑦,织成粗布细布, 服之无⑧。 穿起来舒舒服服。 言告师氏⑨,告诉我的保姆, 言告言归⑩。我告了假要走娘家。 薄污我私(11),洗洗我的内衣, 薄澣我衣(12)。洗洗我的外褂。 害澣害否(13)? 该洗的是啥,甭洗的是啥? 归宁父母(14)。我就要回家看我爹妈。 (采用余冠英译诗) [注释] ①覃:延长。②施(yi):蔓延。③维:发语词。萋萋:茂盛的样子。④于:语助词。⑤莫莫:茂密状。⑥濩(huo):煮。煮葛取其纤维织布。 ⑦絺(chi):细葛布。 绤(xi):粗葛布。 ⑧(yi):厌。⑨言:语助词。师氏:保姆。⑩告归:告假回家。(11)薄:句首助词,有时含有“勉力”之义。污:搓揉去污。私:内衣。(12)澣(huan):洗濯。衣:外衣。(13)害:同“曷”,哪些。(14)归宁:女子回娘家探亲。“宁”是慰安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欢快的女子归宁之歌。在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几乎像是她们的一个节日。不但可以和久别的亲人团聚,而且可以在熟悉的旧时环境中重温少女时代的生活,包括陶醉于大自然和诗意劳作的欢愉。尽管这首诗所写的是归宁前的情景,但这种对归宁的强烈向往却是全诗的灵魂,也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 首章描绘出美好的山间景象:长满茂密叶子的葛藤蜿蜒伸展,叽叽呱呱的黄雀上下飞鸣,聚集在灌木林上。这景象,动静相间,声色并茂,朴素和谐,生机盎然,呈现出一片绿意和生命活力。接下来一章,在这幅图景上出现了劳动者的身影。一群少女一边割着葛藤,一边唱着歌儿:“葛藤割来煮过,织成粗布细布,穿起来舒舒服服。”宛转的歌声与黄雀的鸣叫汇成一片,少女的身影与山间的翠绿融为一体。这该是多么令人陶醉流连的景象啊! 可是,这美丽的自然与诗意的劳作跟末章的归宁却似乎不搭界。说是因黄鸟聚鸣而兴家人团聚之想吧,前两章描写的重点显然在葛不在鸟(第二章根本没有写到鸟);说是写采葛治葛吧,跟末章的归宁更毫无干涉。其实,前两章次第映现的,乃是女主人公心之所忆(这并不排斥有眼前景的触发),是脑海中所浮现的少女时代在娘家跟女伴们上山采葛的情景。那简直是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生活的缩影,是青春与快乐的象征。因此保留在心中的记忆永远那样亲切而鲜明。一想到这种永远令人怀恋的情景,就情不自禁地涌起迫切地回娘家的念头。于是,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末章。 末章是女主人公向公婆丈夫告假后跟保姆说的话,也是她心中唱起的欢快的歌。跟上两章回忆往昔时比较舒缓的调子不同,这一章是在急切的口吻中透出无限欢畅激动的感情。尽管同样是四言句式,但语助词“言”、“薄”、“害”的频频重叠,却使本来比较平缓的四言句显得节短势促,活现出女主人公迫不及待的心情和不加掩饰的激动喜悦。诗的节奏韵律与女主人公跃动的心律相应。诗到最后,她的心也似乎飞起来了,这首欢快的歌也就在唱出“归宁父母”的主题,到达最高潮时戛然收束。 葛覃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 为𫄨为绤,服之无。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这首诗在近代颇有些争论,那是由胡适之先生的高论引起的。一九二五年九月,胡适在武昌大学讲演时说:“《葛覃》诗是描写女工人放假急忙要归的情景。”此论一出,舆论哗然。大概胡先生自己也觉得太离谱,便将讲演稿重新整理过,以《谈谈〈诗经〉》的题目再行发表。文前加一按语:“这是民国十四年九月在武昌大学讲演的大意,曾经刘大杰君笔记,登在《艺林旬刊》第二十期发表; 笔记颇有许多大错误。现在我修改了一遍,送给颉刚发表。”轻轻一笔,诿过于人,“大错误”便交给了“笔记者”。虽然如此,还是不能逃过世人的眼睛。周作人在《谈〈谈谈诗经〉》一文中说:“胡先生说,‘《葛覃》诗是描写女工人放假急忙要归的情景’,我猜想这里胡先生是在讲笑话,不然,恐怕这与‘初民社会’有点不合。这首诗至迟是孔仲尼先生在世时发生的,照年月计算,当在距今二千四百几十年以前,那时恐怕未必有象南通州土王张四状元这样的实业家,在山东纠集股本设立工厂、制造园丝夏布。……胡先生只见汉口有些纱厂的女工的情形,却忘记这是二千年前的诗了。倘若那时也有女工,那么我也可以说太史坐了火车采风,孔子拿着红蓝铅笔删诗了。” 《葛覃》究竟讲的是什么,我们不能就诗论诗,必须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 《葛覃》是三百零五篇的第二篇,可见其地位的重要。那么,“诗三百”它的排列顺序有没有什么深意呢?宋代的王安石认为哪篇诗在前,哪篇诗在后,是有深意在的。他说:“王者之治,始之于家。家之序,本于夫妇正。夫妇正者,在求有德之淑女,为后妃,以配君子也,故始之于《关雎》。夫淑女所以有德者,其在家本于女工之事也,故次之《葛覃》。有女工之本,而后妃之职尽矣,则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故次之以《卷耳》。……”(《周南诗次解》) 他认为十五国风的排列顺序,既不是按尊卑之序,也不是按国之大小,而是以美刺为序。以美者在前,以刺者在后,“序善恶以示万世”,这就会使“乱臣贼子惧,而天下劝焉”(《国风解》)。 我们姑且不谈他对于诗的内容解释得正确与否,单说他这样把诗一首一首排上号,再臆想出一条主线穿起来,就不能避免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之弊。 但是,我们也不能断然说三百篇的整理者在篇目顺序的安排上没有一点想法,也不能说这个顺序不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我们试以三百篇的头几篇为例,看看它们的先后顺序: 三百篇的第一篇《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他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亲前的心情。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桃夭》贺人新婚,希望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 (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可以说写了婚姻生活的最重要内容。 作为《诗经》整部书的第一部分; 作为《国风·周南》的头几篇,这样大分量地写了婚姻问题,岂不令人深思吗? 应该说,这是符合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的。中国古代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形式。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稳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 之说。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宋代理学家朱熹援引他的朋友吕祖谦的话说得更为明确,他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 从这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婚姻、家庭在当时社会中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听古乐唯欲睡、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 我们把《葛覃》放到这样一个背景、一种思潮下面去考察,我们对它的内容,是否会更容易理解一些呢? 《葛覃》讲的是女子归宁。当时社会的女孩子出嫁后,回娘家不容易,所以,回娘家是一件大事,很值得高兴。然而诗并不从她要归宁直接写起,而是先写季节、写天气、写自然景物。山谷之中,葛藤长得十分茂盛,叶子翠绿,黄雀上下飞鸣,停落在灌木丛中。诗人用了六句,二十四个字,先描绘出一幅阳光明媚的景象。接着讲到收割、讲到煮葛,讲到用葛的纤维织成粗布、细布,作成衣服。这样的衣服,穿起来舒舒服服。“服之无”, 四个字, 朴素无华地体现了穿着自己亲自割、亲自煮、亲自织,并且亲自缝制的衣服那种高兴而得意的心情。最后一段写到本诗的主体了。活终于干完了,女孩子可以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爹妈去了。她征得了公婆的同意,她是多么快活啊! 她告诉“师氏”,快快帮我收拾衣物吧,哪件衣服当洗,哪件衣服不必洗,赶快挑出来,我就要动身了。 应该说诗的内容并不复杂,但却含蕴了很多内容。概括起来,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孩子的勤、俭、敬、孝。她自己收割、煮葛,自己织布、作衣,是说她勤俭。她干完活征得公婆同意才回娘家,是说她敬。她虽然出嫁了,但时时惦记看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回去是那样的高兴,是说她孝。短短一首小诗,写了女孩子勤、俭、敬、孝的品德,含意可谓深长。谈到这里,我们再把《葛覃》放到我们前面谈到的特定背景中去,我们对它历来受到推崇,恐怕就不难理解了吧? 这首诗虽然不长,但技巧很高。 诗的第一章,风景的描写很特色。葛藤长得很茂盛,爬满山谷,呈现出一种静态美; 黄鸟上下飞鸣,穿行于树丛中,美妙的鸣声,艳黄的颜色,表现出一种动态美。动静结合,绘出了一幅美妙的色图。 这个美丽的景致,是我们一眼便可以看到的,是实的; 透过这实的景象,让人感到的却是一种快乐的气氛。这气氛是虚的。景实而情虚,情景交融,我们从中感受到一种“景有限而情无限”的美感。 这种快乐的情绪由于诗篇的展开而不断加强。到第三章,一切活都干完了,女孩子就要回娘家时,达到了高潮。让人佩服的是,这个高潮却是借助于语言的功夫表达出来的。第三章,最后六句,诗人多次使用语助词复叠,使句子更加短,节奏当然也就更加急。急速的节奏,表现了一种急迫的心情。当我们读完最后六句,一个要回娘家看望父母的女孩子,急切而欢快地准备行装的情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这首诗很短,很朴素,但却给人以美的享受,实在有很多可借鉴的东西。 葛覃
【注释】①葛:植物名。茎皮纤维可织葛布。覃(tán):通“藤”。藤条。②施(yì):蔓延。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处所,相当于“到”。中谷:即“谷中”的倒文。③维:犹“其”。指代“葛藤”。萋萋:茂盛貌。④黄鸟:黄鹂。于:语助词。无义,仅起凑足音节的作用。⑤灌木:丛生的小树。⑥喈喈(jiē):鸟鸣声。⑦莫莫:义同“萋萋”。⑧刈(yì):割。 濩(huò):煮。⑨𫄨(chī):细葛布。 绤(xì):粗葛布。⑩(yì):厌恶。(11)言:语助词。 无义。 告:告假。 师氏:工头或师傅。(12)薄:语助词。无义。污:洗。私:内衣。(13)浣(huàn):义同“污”。(14)害:通“曷”。什么。(15)归宁:回家探望。 【鉴赏】这是作坊女奴思归之诗。 全诗三章。一章写初夏山间的景色。既有静景,也有动景,静景与动景相映成趣,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美妙的初夏山色图:紫葛的藤条蔓延于谷中,它的叶子非常茂盛;黄鹂上下翻飞,停落在灌木丛中,它的叫声清脆圆润。此章不仅点明了季节,渲染了气氛,而且还交代了作坊的生产原料,即“葛覃”。二章写作坊生产的全过程。首先是割葛煮葛;接着是织成细葛布、粗葛布;最后是裁制葛布衣。这种葛布衣穿在身上舒舒服服。此章生动地描绘出了女奴们在作坊紧张而忙碌的苦役生活。三章写女奴思归告假。紧张的劳动暂且告一段落,女奴们向“师氏”告假,准备回家。女奴们除了洗自己的脏衣外,还问“师氏”的衣服哪些要洗,哪些不洗,因为洗完衣服就要回家探望父母。至于“师氏”是否准假,那就不得而知了。 《诗序》说:“后妃之本也。”其意是说后妃在娘家志在女工之事,而且尊敬教她妇道的“师氏”,出嫁后还常回家探望父母。余冠英《诗经选》说:“这诗写一个贵族女子准备归宁的事。”这两种说法均有违诗意。无论是后妃,还是贵妇人,都不可能亲自从事割葛煮葛、织布制衣之类的劳动。从生产规模及紧张程度看,这当是描写手工作坊中女工生活的诗。我国西周时期,就已有手工业作坊。周代铜器铭文上就有“臣妾百工”的话。“臣妾”即家内奴隶,“百工”即手工业奴隶。再说“师氏”也非“女师”或“佣妇”。《诗经》中言及“师氏”的还有《小雅·十月之交》:“蹶维趣马,楀维师氏。”《大雅·云汉》:“趣马师氏,膳夫左右。”“趣马”主管养马,“膳夫”主管国王后妃饮食。《诗经》中以“师氏”与“趣马”、“膳夫”并列,可见职位相当。由此看来,此诗的“师氏”当是作坊管理女奴的工头或师傅之类。邓荃《国风译注》说是“女奴思归”,高亨《诗经今注》说是反映“贵族家女奴的生活情况”,较合诗意。 葛覃
此诗写一个女仆在贵族家割葛、煮葛、织布等劳动完毕之后,告假回家探望其父母之事。 首章追叙葛叶长得茂盛: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葛”,多年生的蔓草,其纤维可织布。“覃”,延长。“施”,蔓延。“中谷”,即谷中。“维”,语首助词。“萋萋”,茂盛貌。诗人首先写季节、天气及自然景物。正当初夏季节,野外的葛藤长得长长的,蔓延于山谷之间,其叶翠绿而茂盛。在葛蔓上空,“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黄鸟”,即身小色黄的黄雀,其鸣动听。“喈喈”,即黄雀之鸣声。“灌木”,丛生的树木。一群群艳黄的黄雀,飞上飞下,集息在那丛生的小树上,叽叽吱吱欢鸣不已。首章描写出一幅阳光明媚、景物喜人的景象。这种景物使读者感到快乐的气氛。这是因为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所使然。如此美妙的景象,如果不是亲临其境、不是有亲身生活体验的人,是描绘不出的。“黄鸟”三句,虽然倒置于 “葛之覃”三句之后,实际上,当是借自然景物起兴。它表面似乎与题旨无关,但却既有情调上的联系,又可能因为群雀回飞齐集欢鸣于灌木上,而引起女仆与家人欢聚的联想。“黄鸟”三句置于前三句之后,既是为了突出前三句,又是为了使首章前三句与次章前三句协调一致。这种起兴后置的写法,在《国风》 中显得用兴灵活而别致。 次章写奴仆割葛、煮葛、绩纤织布。首三句与首章前三句基本相同,只将首章的 “萋萋”换成 “莫莫”。( “莫莫”,茂密貌,其义与 “萋萋”基本相同)这是为了重章复咏。但下三句却写出了葛藤已经成熟:“是刈是𫊪,为絺为绤,服之无斁。”“刈”,割。“𫊪”,煮,“斁”厌恶。到了盛夏季节,那蔓延满山谷的葛藤已经长成,其蔓茎变得粗壮,其叶变得微黄,女仆们上山忙于用镰刀一棵棵割下来,将蔓茎一束束收拢围叠一起,一捆捆搬回家中,上锅烧水煮,煮掉其皮屑,绩出其纤维,再用其洁白的纤维织成粗细的葛布,又用这种葛布做成不同形制的衣服,洁净美丽的衣服做成以后,人们穿在身上,顿感欢喜,而从不生厌恶。试想,从收割葛藤到做成各式各样的葛布衣服,其间,女仆们需要熬过多少不眠之昼夜,需要流过多少不可计量的汗水,其工作之繁重、辛苦,自不待言。而如此繁重艰苦复杂的割葛、煮葛、绩纤、织葛布之劳动过程,却只用了“是刈是𫊪,为絺为绤”两句八个字就完全叙写出来了。可见古代诗人所用字词是何等精练准确,其描写是何等生动形象而逼真。 末章点明题旨:归宁。经过长时期的割葛、煮葛、绩纤、织葛布等劳动之后,幸得告假回家探望慰安久别的父母。“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在回家之前,须要禀告管女仆的老妈子,取得同意并转告主人:我要回家探望父母了。这表明这奴仆在贵族家中处于卑下的地位。因归宁而自然引出:“薄汙我私,薄浣我衣。”“薄”,通“迫”,急忙,急急忙忙。“汙”,洗去污垢。“私”,指近身的内衣。“浣”,洗濯。“衣”,指穿在表面的外衣。女仆经过告假之后,她急忙清理洗濯内衣与外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害”,通“曷”,何也。“宁”,问安。“归宁”,指女仆回娘家向父母问安。此言,哪件衣服应该洗濯,哪件可以不洗,都作洗濯清理,我将穿着回家探望父母。末章写奴仆干完活要回家探望慰安父母,其欢乐的心情达到高潮。这高潮,是通过较多的复叠语助词、节奏急促的短句表达出来的。读完末章,女仆急切欢乐准备行装的情景呈现面前。 久离慈祥的父母、在贵族家里历尽千辛万苦的女仆,如今居然有机会回家探望慰安父母了,可以再享父母的慈爱与温暖。此时此刻,诸如如何匆匆离开贵族家庭,如何急急忙忙赶路,如何与父母欢聚,如何欢欣若狂,等等,本应有更多的话可以继续写下去,但至此,却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所有这一切,都留待读者去体会领略。 方玉润说: “一章,追叙葛之初生,三句为一截,唐人多有此体。”(《诗经原始》)次章也以三句为一截。唯末章以二句为一截。诗句的变化是根据思想内容之需要而定,错落有致,有别于《国风》中其他篇用句的特点。 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①黄鸟于飞, 集于灌木,其鸣喈喈。②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③是刈是濩, 为絺为绤,服之无斁。④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⑤薄污我私,薄浣我衣。⑥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⑦ 【注释】 ①葛:一种藤本植物。茎的纤维,可织葛布。覃:细长。施:(yi) 延,蔓延。中谷:即谷中。萋萋:茂盛的样子。②于飞:于,助词。于飞,即正在飞。喈喈:鸟鸣声。③莫莫:茂密的样子。④刈:割。濩:煮。絺:细葛布。绤:粗葛布。服:穿用。斁:厌恶。⑤师氏:女师傅,犹后世佣妇之类。归:回娘家。⑥薄污我私:薄,语词。污,洗衣而去污。私:内衣。浣:洗濯。⑦害:何。归宁父母:宁,请安。回娘家向父母请安。 【译文】 葛的藤儿长又长,蔓延于山谷之中。它的叶子是多么地茂盛呵。翩翩起飞的黄鸟,群集于灌木之上。它们的鸣声,是多么的好听呵。葛的藤儿长又长,蔓延于山谷之中。它的叶子是多么地茂密呵。把它割下来,再煮一下,就可以纺制粗的或细的葛布。穿起来是没有不满意的。 告诉女师傅,说我要回娘家了。赶快洗净我的内衣,赶快洗净我的外衣。哪些要洗,哪些不洗的,都要料理清楚,准备穿得干干净净的回娘家拜见父母。 【集评】 《毛诗序》:“《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一) 清·方玉润:“追叙葛之初生,三句为一截,唐人多有此体。”(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按:“秦石刻辞,已有三句一截。”)又:“因归宁而浣衣,因浣衣而念絺绤,因絺绤而想葛之初生。”(《诗经原始》卷一) 清·王先谦:“《乡饮酒·燕礼》郑注:‘《葛覃》,言后妃之职。’此推言《房中乐歌》义例。若用以说诗,则不可通。以浣衣、归宁皆非后妃事也。”(《诗三家义集疏》卷一) 【总案】 这是一群妇女采割葛藤时所唱的歌。因采葛而念絺绤,因絺绤而念浣衣,因浣衣而打算归宁父母。旧时已婚女子回娘家探亲,无异小鸟出笼,可以赢得短暂的清闲和自由。这样不仅能和阔别的家人团聚,而且还能重返旧时的熟悉的环境中重温少女时代的梦。尽管这首诗所写的是归宁前的情景,但活现了女主人公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和无法掩饰的激动和喜悦。全诗极富有生活情趣,陶醉于大自然的诗意劳作,正是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缩影,是青春与快乐的象征。 葛覃 葛覃〔原文〕 ☚ 关雎 卷耳 ☛ 未嫁 未嫁在室 名花无主 小姑独处 ☚ 未婚 寡居未嫁 ☛ 葛覃 葛覃别号挹纯,山东省莱阳人。1936年6月任江苏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1942年12月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参事,1944年4月至1945年8月再次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参事。1945年8月任青岛市政府副市长,并任国民党青岛市党部主任委员。1946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3月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同年5月当选为第一届立法委员。1948年11月任重庆市政府参事。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7月当选党团合并后的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 葛惠卿 葛敬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