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樂器。銅鼓之一類。考古界以廣西靈山縣出土的銅鼓命名。此類鼓的面沿較薄,伸於鼓頸外;鼓胸凸出,最大徑在中部;胸腰間緩收,以一凹槽或凸綫爲分界標誌,並有耳根寬、中段窄的橋形小扁耳兩對。紋飾豐富精益,鼓面邊沿多有六隻三足蛙,有的爲大、小相負的累蹲蛙,分暈多爲二弦,少數爲三弦;暈間大多飾錢紋,或“五”字錢紋,或“四出”錢紋、連錢紋,錢形較小。此外尚有騎獸紋、獸形紋、鷺鸞啣魚紋、鳥形圖案、小鳥紋、雲紋、蟲形紋、席紋、四瓣花紋、半圓填綫紋、蟬紋等紋飾。其中騎獸紋、獸形紋、鳥形圖案、小鳥等紋飾多施於寬暈中作主紋,其餘皆作陪襯紋。現存古代銅鼓中,屬於此型的有七十多面,分早期、中期、晚期三類,早期約爲東漢中葉銅鼓,中期爲南朝銅鼓,晚期爲南朝末至中唐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