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姓 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东汉后期, 各地逐渐形成一些大姓豪强, 世代操纵地方政治,这些姓族被称为郡姓。如山东郡姓王、崔、卢、李、郑, 关中郡姓韦、裴、柳、薛等。南北朝时期, 郡姓即当地士族门阀地主, 享有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北朝差定阀阅, 规定世代为官的 “四姓”为郡姓。南朝的郡姓则有土著的吴姓士族与流寓的侨姓士族之分。 ☚ 将门 白户 ☛ 郡姓一郡中的大姓、望族。 郡姓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统治的确立,太行山以东及关中地区在本土有声望的世家大族被叫作郡姓。如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等。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时,以官位高低将郡姓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称作“四姓”。《新唐书·柳冲传》:“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军)、护(军)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这套制度的影响一直维持到唐末。 |